作者 | 溫世君
編輯 | 陳弗也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濃厚的色調,舞動的光影,跳動切換的鏡頭,王家衛用他标志性的視覺語言,讓《繁花》帶我們回到了冒險與機遇交織的九十年代,回到了那個中國金融市場蠻荒而起的上海灘。
"1992 年的上海,霓虹養眼,萬花如海。" 南方談話、股票,上證指數一年時間從 100 點沖上近 1000 點。
" 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機會就有可能改變人生。有人乘風而起,有人半日歸零。" 回頭看來,大多數人身處其中,卻茫然不知。但胡歌飾演的滬上青年阿寶,卻成爲了那個年代的弄潮兒。
正如 " 貴人 " 爺叔對阿寶說的那句話 " 我在這裏爲你盤算黃浦江上的事情,而你心裏卻裝滿了蘇州河的勾當 ",王家衛展開了阿寶和三個女人風花雪夜的畫卷,也爲觀衆白描了 30 多年前上海灘的股海沉浮。
劇中開場,青年阿寶經爺叔點撥,借錢(現在看就是加杠杆)買入 " 電真空 "。" 電真空 " 股價先跌後漲,擡升五倍,這成爲 " 阿寶 " 變身 " 寶總 " 的第一桶金。
" 電真空 " 确有其股,其原型是 " 老八股 " 之一的真空電子。
" 老八股 " 在《繁花》中多次出現,指最早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 8 隻股票,分别是飛樂音響、延中實業、愛使電子、真空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浙江鳳凰。
中國股市的原點
解放前,上海就曾是遠東重要的股票交易市場,存在一批諸如 " 爺叔 " 這樣知曉證券市場的 " 老股民 "。在改革開放之後,上海自然成爲股市最早探索的沃土。
1980 年代初,随着國企自主權擴大,疊加知青回城帶來的 " 接班 " 和就業的壓力,上海一些國有企業開始組建集體性質的 " 第三産業 ",以增加收入、吸納安排富裕勞動力。
興辦 " 三産 " 的資金從哪裏來?早在 1980 年 9 月,上棉十七廠就率先在廠内發行 " 股金券 " 籌資 30 萬元。但此類 " 股金券 " 大部分其實是一種内部發行的債券,不面向社會發行,也不能流通。不僅發行起來可能存在職工不願認購的困難,效果上也限制了其募資能力。
原上海市體改委副主任徐家樹曾撰文回憶:" 股金券 " 的大量出現," 爲股份制改革做了鋪墊,造了氣氛 "。
另一個背景是 1984-1985 年的宏觀經濟政策。1978 年改革開放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輪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在決策層,提出了 " 經濟調整 " 的措施。具體而言,核心的一項舉措,就是控制信貸和固定資産投資。在執行層面,很多集體企業也就不太容易拿到貸款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麽在 1984 年 7 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發布《關于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了。正是該辦法首次規定,集體企業可以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
彼時,時任上海飛樂電聲總廠廠長的秦其斌正在爲資金發愁。
秦其斌生于 1940 年,1958 年考入複旦大學電子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無線電九廠技術科。80 年代初,幹部年輕化、專業化浪潮下,秦其斌升任上海儀表電訊工業局元件工業公司辦公室副主任。
但很快,40 歲出頭的秦其斌覺得 " 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機關工作,提出想到基層做點實際工作。"1984 年, 秦其斌出任上海飛樂電聲總廠廠長。
當時,上海非常流行 " 音樂茶座 ",音響成爲市場的緊俏貨。秦其斌于是提出,本廠生産的揚聲器除了給電視機做配套,還可以做成音響。爲此,秦其斌組建了一家 " 三産 " 音響公司,瞄準的就是這一市場。但建廠的資金怎麽來?
秦其斌恰好踩在了曆史的節拍之上。在《關于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發布幾個月後,1984 年 11 月,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飛樂音響發行一萬股股票,每股面值 50 元,共籌集 50 萬元——這一萬股 35% 由法人認購,65% 向社會公衆公開發行。
這是上海改革開放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是中國股市的原點。
當時,股票是一種 " 票 ",以實體的形式存在。飛樂音響股票參考了解放前上海南洋卷煙廠股票樣式,由上海印鈔廠按印刷人民币的标準印制。作爲改革開放後的 " 第一股 ",票面上董事長秦其斌的印鑒,也讓他成爲了曆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背面印有表格,股票轉讓,就在上面手寫、蓋章進行記錄。
1986 年 11 月,時任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 · 範爾霖(John Joseph Phelan Jr.)向接見他的中央領導人贈送了一枚紐交所的金鑰匙徽章。
而陪同中央領導人會見的,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回贈範爾霖的,正是一張上海飛樂音響的股票。
世界上最小的交易所
股市要發展,必須有二級市場帶來的流動性。
在飛樂音響股票發行後不久,就有持有人開始轉讓。但在中國 " 股市 " 最初的那幾年,賣家要自己找到買家,然後去代理發行的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信托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辦理轉讓手續。
而且股價不可以随意 " 炒 "。當時規定,股票交易價格爲票面金額加活期儲蓄利息。彼時的股票,更多還是一個 " 持股 + 分紅 " 的憑證。
實際上,這個 "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信托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 在中國股市上有着特殊的曆史地位:1986 年 9 月,在靜安寺附近的南京西路 1806 号一處 10 餘平米的理發店,該公司成立了靜安證券交易部,這是中國第一個股票交易櫃台。
最早交易的隻有兩隻股票:飛樂音響,以及 1985 年 1 月公開發行股票的另一家街道集體企業——延中實業—— " 延中 " 指的是延安中路街道。交易方式也很 " 傳統 ",報價就寫在一塊黑闆上。
但這意味着一個真正二級市場的開端:持股人可以在這裏委托櫃台挂牌,進行代購、代銷,不用自己去找賣家和買家。
證券時報專欄作者李幾招,是 80 年代參與股份制股市策劃人之一。他曾多次采訪原靜安證券業務部經理黃貴顯等當事人。根據他們回憶:
開業當日,原定于 8 點 30 分開門,結果早 7 點營業部内外全部擠滿了股民和看熱鬧的人,門口的大樹上爬滿上了看熱鬧的人。正式開盤後,飛樂音響開價 55.6 元,延中實業 54 元。第一位買者是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他用 1000 元買了 18 股飛樂音響。下午 4 點 30 分收盤後,共成交股票 1540 股,成交金額 85280 元。
有趣的是,獲贈股票的時任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的約翰 · 範爾霖,還親自來到這個 " 世界上最小的交易所 ",對自己那張飛樂音響的股票進行了過戶。
陳慕華回贈的飛樂音響股票,正式過戶給了紐交所董事長範爾霖,後者也成爲改革開放後,首位擁有中國股票的外國人。來源:文彙報。
法制日報曾記錄了這一幕:時任靜安證券營業部副經理胡瑞荃很不好意思,對範爾霖說:" 對不起,我們這裏剛創辦,實在太小了!" 範爾霖的回答也很有趣:" 這裏比我們初創時要好多了, 畢竟有一間房子, 紐交所最早是在一棵梧桐樹下進行交易的。"
由于場地确實狹小,很快營業部遷址到西康路 101 号——這個地址在《繁花》中閃現在那張和平飯店的便簽上,正是阿寶起家之地。
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上海股票交易櫃台增加到 9 家。到 1987 年 11 月,股票交易價格也放開了,不再看票面金額和銀行利息,股票價格随行就市——這是 " 炒股 " 的真正開端。實際上,後續幾年,靜安證券交易部編制的 " 靜安指數 ",也成爲當時反應中國股市枯榮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包括飛樂音響、延中實業在内的八隻股票不再需要櫃台,正式在交易所上市,這就是上交所的 " 老八股 "。
時至今日,飛樂音響(600651.SH)作爲改革開放後第一隻股票,依然活躍在交易市場之上,其大股東幾經改制,目前已經是上海儀電電子 ( 集團 ) 有限公司。其主營業務雖然已不是音響,但沒有脫離老本行——汽車電子、模塊封裝及芯片測試等等。
截至 2023 年三季度,飛樂音響營收 13.9 億元,歸母淨利潤 1500 萬元,是總市值不過百億的中小盤股。不過,相較于 " 老八股 " 中已退市的愛使電子和浙江鳳凰,以及淪爲 "ST 中安 " 的飛樂股份,這樣的境況還算不錯。
上交所 " 老八股 " 發行時間和現狀,當前市值截至 2024 年 1 月 22 日開盤前。作者繪制
" 寶總 " 炒的是大藍籌
《繁花》中,青年阿寶剛開始買 " 電真空 " 時," 黃牛 " 介紹這隻股票 " 盤子又大,又是龍頭股 "。的确如此,相比較飛樂音響 50 萬元的總股份,真空電子規模要大得多。
随着 " 三産 " 和集體企業發行股票試水取得一些經驗,1986 年,上海市着手醞釀國有大中型企業發行股票的試點。
1987 年 1 月,第一家落地:上海真空電子器件公司,轉制爲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股金總額 2 億元,其中 0.5109 億元向社會發行股票募集。當年,通過櫃台交易首次公開發行 14.5 萬股,每股價格 100 元;之後的 1988 年、1989 年,繼續公開發行了剩餘的 36.59 萬股。這就是早期股民口中的 " 電真空 "。
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可以參照的是,到 1987 年,上海的 GDP 剛剛突破 500 億元。
" 電真空 " 的前身,是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電真空工業公司,爲上海最早生産黑白電視機顯像管的公司。此次發行股票募資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籌資建設當時國内無法生産的彩色電視顯像管。
" 電真空 " 自然成爲了最早的 " 大盤藍籌 "。媒體曾采訪 " 電真空 " 原董事長顧培柱: " 老八股中,飛樂音響等其他七隻股票加起來的資本金和交易量,還不及電真空的一半。" 甚至到後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之後,這種情況依然維持了很久。
1987 年發行的上海真空電子股票,每股發行價格一百元。來源:中國證券博物館。
在《繁花》中 " 電真空 " 讓阿寶一戰成名。在中國股市的初創期,著名的散戶 " 楊百萬 " 楊懷定,就是靠炒 " 電真空 " 冠上 " 百萬 " 之名的。
" 楊百萬 " 曾向南風窗雜志回顧:1990 年,用炒國庫券獲得的利潤," 果敢地買進了 100 元票面的電真空股票 2000 股 "。" 到了 1990 年 9 月 28 日以後,上海股票市場的電真空價格迅速漲到了每股 700 元,國慶節以後,竟漲到 850 元。在這個價位上,我抛出了全部電真空股票。随後股價迅速下跌,但我已完成了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百萬’曆程。"
" 電真空 " 原董事長顧培柱也回憶:" 電真空最高收益曾翻了 25 倍,即 100 元最高至 2500 元。"
當然 " 電真空 " 募得的海量資金,全部用于永新彩管一期建設。這也讓這家企業後來成爲了與北京松下彩管、三星 SDI 中國區、湯姆遜廣東等外資企業并駕齊驅的國内八大彩色顯像管生産企業之一,在整個 1990 年代,利潤豐厚。
1990 年代初上證指數的四次牛熊轉換。作者繪制
《繁花》的最後,寶總在與麒麟會談判時引用了《飄》裏的一句話 " 唯有土地與明日同在 ",說自己會退出股市,去專心種花。
" 楊百萬 " 的後續沒有那麽浪漫,但也值得一說:1993 年,他把股市中賺來的錢投資了房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