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市值觀察,作者 | 大師兄,編輯 | 小市妹
2020 年,秦英林迎來了人生最高光的一年。
憑借豬肉價格和豬肉概念股的暴漲,牧原股份創始人秦英林身價突破 2500 億,不但登上河南首富寶座,而且超越衆多地産和互聯網富豪,進入中國富豪榜榜單前三,僅次于馬化騰和馬雲。
彼時的秦英林躊躇滿志,按照牧原多年一貫的增産計劃,也許過不了多久,養豬出身的秦英林,将成爲中國首富的重要競争者。
剛剛公布的 2023 年胡潤富豪榜顯示,秦英林的身價已經跌到了 1450 億,排名第 13 位,比上一年又下降了 5 位。他或許不會想到,僅僅過去了 2 年時間,牧原股份會陷入重重困境,自己的财富也經曆了巨大動蕩。
重重困境
秦英林最近有點無奈。
已經低迷了兩年的豬價,今年仍然沒有起色。2023 年大部分時間,豬價一直維持在每公斤 15 元以下,牧原股份因此在今年前三季度虧損 18.42 億元,在此之前的 10 年裏,牧原從來沒有在前三季度出現過業績虧損。
資本市場上,牧原股價已經連續三年下跌,今年更是一度下跌超過 30%,這是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相比曆史高峰期,牧原市值已經蒸發超過 3000 億,作爲牧原的第一大股東,秦英林持股市值超過 50%,身價損失超過 1500 億。
牧原被投資者大幅抛壓的背後,業績虧損隻是表象,債務壓力才是核心。
今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總負債 1130 億,約占上市豬企總負債的三分之一,其中流動負債高達 844 億,流動資産隻有 593 億,短期償債壓力明顯。
牧原的債務問題,其實不是從今年才開始,導緻債務壓力的核心,在于秦英林一貫的擴張野心。
2021 年,豬肉價格已經從高位進入下行周期,但是牧原仍然在保持快速的産能增長。當年牧原生豬出欄量高達 4000 萬頭,比 2020 年實現翻倍增長。
随之而來的,是公司負債從 565 億增長到增長到 1000 億以上,資産負債率從 2020 年底的 46% 上升到 2021 年底的 61%,随後兩年多,牧原的資産負債率幾乎都在 60% 以上,相比 3 年前已大幅提升。
▲牧原最近三年資産負債率走勢 來源:同花順
事實上,在秦英林帶領下,牧原養殖規模的擴張一直是行業内最快的。
2014 年剛上市時,牧原股份的出欄量還隻有 185.9 萬頭,隻有行業龍頭溫氏股份的七分之一左右。
2022 年,牧原股份的出欄量已經高達 6120 萬頭,8 年時間增長了 30 多倍,養殖規模已經遠遠超過溫氏的 1790 萬頭。而且其在全國生豬養殖市場的份額接近 10%,也遠超過溫氏在發展高峰期的行業份額,幾乎相當于其他上市豬企的市場份額之和。
牧原擴張這麽多年,爲何直到現在才出現債務困境?主要原因自然是豬價超長時間的下跌。本輪豬價低迷期已經超過 3 年,遠遠超過平均 2 年左右的下跌周期。
面對行業困境和資金壓力,牧原似乎撐不住了。
最近網絡傳言,牧原股份内部将實行承包制度,自育自繁自養模式或将調整,還稱牧原大規模裁員,各種負面消息導緻牧原股價萎靡不振。
近段時間,牧原股份在一周之内連續抛出了兩份增持計劃,先是秦英林之子秦牧原計劃增持 5-10 億元公司股票,後是公司部分董監高及核心人員将合計計劃增持金額爲 10 億元至 12 億元股票。這才讓資本市場對 " 豬王 " 降到冰點的信心重新找了一些回來,最近 10 個交易日其股價反彈了将近 20%。
艱難自救
每次豬價低谷期,都是考驗豬企的重要時刻,而牧原的應對經驗,往往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也容易引發争議。
上一輪由于 " 非洲豬瘟 " 導緻的豬價低谷時,很多公司吸納外國專家意見,認爲防控非瘟不需要太多措施,做好隔離和消毒就行了。
秦英林沒有照抄國外的做法,而是根據多年的養殖經驗和對中國獨特養殖環境的認識,在牧原實行了空氣過濾、多重隔離、多重洗消、全進全出、拔牙等多種防疫措施。
此舉當時引起了較大争議,但是最終結果證明了秦英林的決策的英明:
雖然牧原的疫情防疫成本上升,但是防控能力在行業中也保持領先,生豬病死率大幅低于同行。随之而來的是公司養殖規模擴大和成本下降,牧原在上一輪豬周期中順利突圍,成爲行業老大。
本次豬價低谷時,很多豬企大佬都是通過降低養殖規模的方式度過危機,但是牧原并沒有降低出欄量,秦英林的做法是在員工管理和經營模式上打起了主意。
今年 6 月,牧原股份聯合多家同行發起了一個 " 互不挖人公約 "。作爲行業老大,牧原員工是各豬企挖人的重要對象,牧原的這一操作,直接目的無疑是爲了降低了留人和用人成本。
公司裁員的傳言,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實:
公開數據顯示,牧原股份的員工數在 2022 年爲 14.04 萬人,今年 6 月公告人數是 13.9 萬。
與此同時,牧原宣布在員工中試行的 " 承包制 ",被外界看成向員工轉嫁風險和成本,是牧原資金困難的表現。
對于市場的各種解讀,牧原做出了公開解釋:
員工減少隻是人員結構優化,目的是增加一線養殖人員比重,降低生産成本;
所謂 " 承包制 " 隻是共創共享激勵機制,目的是将優秀員工發掘成合夥人,激勵他們積極運用更先進的養豬技術,進一步降低養豬成本,沒有改變公司自創立以來的自繁自養一體化模式。
但是,牧原股價随後幾天的大跌,說明投資者的擔心并沒有消失。
市場情緒低落到極緻的時候,熱點公司任何的自救措施,即使有很大積極作用,都可能被解讀爲即将暴雷的前兆。
" 豬王 " 會倒下嗎?
本輪豬周期最先倒下的巨頭豬企,是江西的正邦科技。
上輪豬價大漲時,正邦創始人林印孫曾以超過 300 億的身家登上江西首富寶座,但是随之正邦股價大跌,其身價已經縮水九成,公司資産負債率超過 160%,早已是資不抵債的狀态。
跟牧原一樣,正邦也是過去幾年豬企中擴張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
2014 年,正邦的生豬出欄還不到 150 萬頭,到 2021 年已經接近 1500 萬,超過行業老大哥溫氏股份,排名全國第二,僅次于牧原股份。
按照林印孫的規劃,正邦科技 2022 年 -2024 年的出欄量要達到 2000 萬、4000 萬和 6000 萬,最終的目标是實現年出欄一億頭的目标。
但是在周期特征極其明顯的養豬行業中,面對豬價的強烈波動,豬企要想逆勢擴張而不陷入危機,控制成本才是重中之重。
成本控制能力正是正邦最大的軟肋。雖然公司名字中帶有科技二字,但是正邦的養殖技術似乎并不高,養豬成本超過 20 元每公斤,是頭部豬企中最高的,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在沒有控制好成本的情況下擴大規模,一旦豬價下跌,産量越大導緻虧損越多,就可能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2021 年,正邦虧損 188 億,2022 年虧損,2 年時間正邦虧損了,要不是外界的幫助,正邦可能已經沒有翻身的機會。
與正邦科技相比,牧原最大的優勢正是在于其成本控制能力,這是秦英林遠強于林印孫的地方。
依靠自繁自養的獨特養殖模式,以及一體化和精細化的管理,牧原的生豬養殖成本一直在行業内處于最低水平。今年 9 月份,牧原股份完全成本在 14.7 元 / 公斤左右,到年底可能降到 14.5 元以下,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過去幾輪豬周期,即使在全行業面臨嚴重虧損時,牧原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年度虧損,靠的正是超強的成本控制能力。
有些人擔心,牧原熬不到下一次豬周期景氣階段,還有人擔心牧原當下面臨的債務困境會讓其成爲第二個恒大。
如果牧原熬不過,試問哪個豬企能熬過?牧原不會成爲第二個恒大,秦英林也不會步許家印後塵。
養豬和房地産面臨着完全不同的行業環境,牧原的 60% 左右的負債率遠比恒大安全,紮根主業的秦英林也比許家印低調和務實。
截止 9 月 29 日,秦英林累計質押牧原股份2.86 億股,合計占牧原股份總股本的 5.24%,隻相當于自己持股的 10% 左右。即便身價大幅下降,秦英林仍然是河南首富。
随着 7 月份的豬價回升,牧原第三季度已經實現盈利,今年全年也可能實現年度盈利目标。一旦低迷已久的豬周期迎來行業出清和價格反轉,牧原的債務問題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