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pixabay
2024 年年末,邯鄲肥鄉 13 歲初中生王某某被害一案有了結果。
2024 年 12 月 30 日,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張某某、李某、馬某某故意殺人一案,對被告人張某某以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對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處罰。

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邯鄲市人民檢察院提出司法建議、檢察建議,經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評估同意,相關公安機關和教育部門依法決定對馬某某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爲,被告人張某某、李某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其行爲均已構成故意殺人罪。張某某、李某經預謀後将被害人王某某殺害并埋屍,手段特别殘忍,情節特别惡劣,作案時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應當負刑事責任。張某某提議殺人并糾集他人參與,提前進行犯罪準備,直接實施緻被害人死亡的行爲,系共同犯罪中罪責最爲突出的主犯。李某積極參與預謀并實施殺人行爲,事後與張某某平分贓款,在共同犯罪中亦系主犯,罪責小于張某某。
被告人馬某某在去作案現場途中得知被告人張某某、李某欲殺害王某某,并跟随前往。在目睹實施殺人時,即離開現場,後幫助毀滅被害人的手機卡,參與了張某某、李某殺害王某某的共同犯罪。鑒于馬某某在共同故意殺人犯罪中,未參與犯罪預謀,未實施具體加害行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五款的規定,不予刑事處罰。相關公安機關和教育部門依法決定對馬某某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王某某被害發生在 2024 年 3 月 10 日,這起未成年人惡性犯罪事件引起持續關注。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人張某某、李某(均時年 13 周歲)與同班同學王某某(被害人,殁年 13 周歲)存在矛盾,經張某某提議,二人多次共謀殺害王某某後平分王某某錢财。張某某選定一廢棄蔬菜大棚爲作案地點,并提前攜帶鐵鍬挖坑進行犯罪準備。
3 月 10 日下午,張某某将王某某騙出,因李某的電動自行車需置于被告人馬某某(時年 13 周歲)家充電,李某騎馬某某的電動自行車載馬某某,張某某騎自己的電動自行車載王某某,共同前往張某某事先選定的蔬菜大棚。途中,李某受張某某指使将二人欲殺害王某某一事告知馬某某。
四人進入大棚後,張某某首先持鐵鍬動手并直接實施殺害王某某的行爲,李某幫助控制王某某,馬某某見狀離開大棚。張某某、李某共同緻王某某死亡後,将屍體掩埋。三被告人騎電動自行車逃離現場,張某某将王某某手機微信賬戶中的錢轉入自己微信後與李某平分,将王某某手機卡取出指使馬某某砸毀,将手機交由李某扔棄。案發後,馬某某首先交代并指引公安人員找到埋屍現場。
3 月 11 日,涉案的張某某、李某、馬某某 3 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機關全部抓獲。
3 月 18 日,河北邯鄲肥鄉區警方針對此案接受央視新聞采訪。針對網絡上的 " 受害人被埋的坑深兩米 "" 是否有家長協助作案 " 等猜測,警方作出了明确回應。邯鄲市肥鄉區公安分局政工監督室主任李亞峰:經技術部門勘驗,坑深隻有 0.56 米,網上說坑深兩米多、有大人參與是不屬實的。警方還表示,經過連日來的偵查,初步認定這是一起有預謀的犯罪案件。爲掩埋屍體,犯罪嫌疑人分兩次在廢棄大棚進行了挖掘。
3 月 21 日,邯鄲市肥鄉區公安局對涉嫌故意殺人罪的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提請檢察機關核準追訴。
4 月 8 日,河北省人民檢察院就 " 邯鄲市肥鄉區一初中生被殺案 " 發布情況通報:
檢察機關審查認爲,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 3 人作案時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故意殺人緻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節惡劣,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河北省檢察機關逐級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核準追訴。經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依法決定對犯罪嫌疑人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核準追訴。
《刑法修正案(十一)》于 2020 年 12 月 26 日通過,2021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該法案将法定最低刑責年齡降至 12 歲。
上述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爲《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規定,内容是 "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緻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殘忍手段緻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官微 12 月 30 日發布的《專家解讀:對未成年人犯罪堅持寬容不縱容》,邯鄲低齡未成年人殺人案的辦理,充分體現了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寬容不縱容。
一方面,基于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和對未成年人特殊身心特點的考慮,刑法明确規定了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齡段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已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對所有罪名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需要對故意殺人、強奸等八種嚴重犯罪負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第十七條第三款,将刑事責任年齡個别性的、有條件地下調到十二周歲。
另一方面,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通常受到外界不良影響以及未成年人處于人格塑造和向成年人過渡的關鍵時期,未成年人承擔的刑事責任較之成年人應當有所區别并相對較輕,刑法在多個條款予以體現。第一,追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即把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作爲一項法定的從輕或減輕處罰的量刑情節,對于相同的犯罪,對未成年人所判處的刑罰要比成年人輕;第二,對于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這也是我國簽署加入并且是聯合國曆史上加入國家最多、國際共識最廣的國際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要求。本案對三名被告人的懲處也充分體現了上述規定和要求。
此外,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應堅持寬嚴相濟、懲教結合,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相統一。對于追究刑事責任并判處刑罰的未成年人,應當在刑罰執行過程中開展相應的教育矯治。對于觸犯刑法但未達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依法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第五款的規定,适用專門矯治教育措施。本案第三被告人在不予刑事處罰後适用專門矯治教育措施,需要在封閉性的場所内開展較長時間的矯治,是要限制人身自由的,這也是未成年人爲自己所實施的危害行爲承擔責任的一種重要形式。
信息來源: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央視新聞、最高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