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明出 144 小時免簽的人真是個人才!"
因爲 144 小時免簽政策的施行,今年夏天 China travel 是徹底火了。
各大熱門景點長滿了充滿好奇心的老外,廣州的茶樓裏,成都的火鍋店,到處是來中國逛吃逛吃的外國人。
從數據上看,今年的入境旅遊人數實現了量的飛躍。光是上半年各口岸的入境外國人總數就高達 1463.5 萬人次,同比增長 152.7%。
數據來源:國家移民管理局
随着暑期過去,外國人來華旅遊的熱潮逐漸回落,但另一種情緒又在互聯網上彌漫,我概括爲四個字:
難 舍 中 國 。
從中國返回本國的人們,紛紛陷入了戒斷反應。
有人懷念起這裏獨有的風景,雲海翻湧,群山林立,古老又神秘。
有人懷念起這裏生活的便利,半夜依然能大剌剌地到處逛,想買飯買菜可以随時訂外賣。
也有人則更直接,到日韓等周邊國家中轉一下直接開始下一個 144 小時,标的 tag 都是 " 中國,我回來了 "。
不過,這其中最讓人流連忘返的,當屬在中國吃到的美食。
已經品嘗過各式各樣的正宗中餐,又怎麽讓人能心平氣和地吃下炸魚薯條、幹巴面包。
如果說用眼睛來認識中國尚且淺薄,那麽當胃也成爲中餐的俘虜,才是徹底回不去了。
沒有一個來中國的旅遊博主,能逃脫成爲美食博主的宿命。
@TwoMadExplorers 是一對來自德國的夫妻,因爲是第一次來中國,他們一開始還比較謹慎,但自從嘗試了成都美食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就是最普通的在街邊擺桌子闆凳的小店,最常見的夫妻肺片和幹鍋土豆片,一口肺片配米飯下去,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圖源:@TwoMadExplorers
其中丈夫盧克還有個特征,吃到特别好吃的東西時他會微微上翻白眼,一副要被香迷糊的架勢,在中國逛吃的這幾天,沒少看到他一邊咀嚼一邊白眼沉醉狀。
圖源:@TwoMadExplorers
這對夫妻兩度遊覽中國,挑選的都是有口皆碑的美食之都——成都、重慶、廣州、雲南,一路走一路吃,從川渝的火鍋、江湖菜,到廣州的早茶,雲南的菌菇鍋 ......
每換一個城市都是不同的美食圖譜,幾天下來夫妻倆都圓潤不少,妻子娜奧米跟觀衆說:" 你們以後來中國的話,肯定會胖很多。"
圖源:@TwoMadExplorers
@lam 小方 是在中國生活過的韓國人,他帶着自稱 " 美食家 " 的韓國朋友來中國遊玩,也全程離不開吃吃吃。
雖然現在中餐在韓國很火,但僅限于火鍋、麻辣燙、麻辣香鍋這類大雜燴美食,至于更地道的單品,在韓國很難吃到。
他們挑選了更加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比如蔥油拌面、生煎包、廣式腸粉、雲南米線、北京烤鴨 ...... 每一頓都是驚喜,完全刷新了韓國朋友對中餐的印象。
圖源:@lam 小方
北京烤鴨更是壓軸,一口正宗烤鴨入口,香得他朋友每一口都在驚呼:" 感覺我像從來沒吃過鴨肉一樣。"
圖源:@lam 小方
倆人從重慶吃一圈回到韓國,還時不時川渝瘾犯了,去找最正宗的火鍋吃。
尤其從飲食文化不繁華的國度來到中國的人,就像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之前就有網友爆料學校的外教,自從第一天來食堂吃到第一口西紅柿炒雞蛋後就驚爲天人,然後吃了整整一個學期的西紅柿炒雞蛋。
也難怪那些 China travel 結束後的外國人陷入中餐戒斷,中餐可選範圍廣,美食種類豐富,而且兼顧各種口味喜好,即便是最普通家常的一餐,也凝聚了千百年來的生活智慧。
有定居美國的亞裔小朋友回中國過了一個暑假,回國後說什麽也接受不了美國的生活了,看見媽媽就立馬嘴角耷拉下來開始痛哭:" 我想回中國!"
圖源:@掌管符号和閃電的牛角包
還有小朋友在中國度過了佳肴盛宴的幾天之後回到英國,每天飯都吃不香," 一分鍾都不想在英國待了 "。
圖源:@中英家庭(英國基思大叔和東北大姨)
也不怪他們,畢竟歐美國家已經被極簡主義白人飯統治,誰會在水煮肉片和全麥面包之間選擇後者呢。
有戒斷反應的又何止外國人,最可憐的還當屬留子。
從美食大國去白人飯大本營生活,這對中餐毒唯來說約等于被流放了,一學期下來專業未必精進多少,但廚藝一定突飛猛進。
也難怪在國内備受诟病的預制菜,卻得到留子的大力支持。
" 預制菜的風什麽時候吹到英國,我不想再吃英國料理了!"
如果說大菜硬菜能征服外國舌頭還屬意料之中,那麽,讓人意料之外的就是那些對我們來說唾手可得的小吃,竟然也成了外國人的香饽饽。
圖源:@karissaeats
許多旅遊博主爲了控制成本選擇窮遊,那些随處可見的早餐攤兒、大排檔,便成了他們的打卡點。
有一對情侶博主在北京遊玩,一個吃早點的功夫就先後品嘗了小籠包、煎餅果子、烤冷面、馄饨、炸雞柳、油條。
在我們看來隻是上班路上填飽肚子的一餐,他們卻連連稱贊,說炸雞柳是 " 完美的酥脆、滑嫩 ",說烤冷面是 " 截至目前最棒的東西 "。
甚至路邊攤随便買的一個烤餅,一根肉腸,都要被誇上天。
看得我國觀衆紛紛傻眼,belike 這些東西有這麽好吃嗎?我怎麽從來沒發現 ……
确實,單論街頭美食,歐美國家跟中國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中餐的智慧不止體現在精美擺盤的高檔菜肴、鍋氣四溢的家常美食,更在其貌不揚的街頭小吃。
我們從不吝啬在小吃這件事上開動腦筋,每個地區都風格各異,就像是盲盒裏的隐藏款,總能開出這個城市最本真的樣貌。街頭小吃彙集早市、夜市,就像那個城市暗自跳動的脈搏。
圖源:視覺中國
幾塊錢一份,買來邊走邊吃,蔥花、醬料搭配眼前的街景,就是感受一座城市最 local 的方式。
除了街頭小吃,外國人還把目标瞄準到了下酒菜。
前段時間一位外國博主發布了一則黃瓜的推薦吃法,食譜竟意外走紅成洋抖最火食譜。
怎麽做呢?
就是将黃瓜切片,然後依次添加鹽、醬油、米酒醋、芝麻油、辣椒油、味精、蒜末,攪拌均勻,然後就獲得了一道美味的涼拌黃瓜。
圖源:@internet-garcon-pdf
博主的食譜來源于鼎泰豐,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涼拌黃瓜。中國網友見狀直想支招:" 下次記得把黃瓜提前拍一下,更好吃。"
因爲清脆爽口還減脂,這道涼拌黃瓜一下在互聯網上爆火了,外國超市甚至直接買起了一次性包裝的黃瓜切片,而貨架旁邊就是更便宜的整根黃瓜。
圖源:@internet-garcon-pdf
最搞笑的是因爲黃瓜需求量激增,冰島還出現了黃瓜短缺現象,農民要忙得腳不點地才能在一周後恢複供應。
直接把一個國家的黃瓜吃空,這背後竟然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最普通的涼拌黃瓜。
我隻能說,外國人對中餐的開發不足十分之一。
再往前追溯,還有老牌網紅老幹媽。
愛它的外國人簡直愛到骨子裏,甚至爲此成立了老幹媽愛好者主頁,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紮堆交流:在哪兒能購買到老幹媽?
這個在國内家喻戶曉的品牌,一開始隻是外國中超的搶手貨,随着在華人社區的口碑外溢,老幹媽的名氣菜在全球範圍内響亮起來。
雖然老幹媽在國外賣的比國内貴得多,國内 8~10 元一瓶,亞馬遜上則是 8~15 美元不等,在價格定位上完全是調料界奢侈品。
但這都沒有阻礙外國人的愛老幹媽狂潮,有傳言說在美國各大監獄裏,老幹媽就是制霸以物易物的硬通貨。還有外國品牌把老幹媽印在衣服上,登上紐約時裝周。
不過,在過去很長時間裏,外國人對中餐的評價并不高。
他們對中餐普遍存在刻闆印象,比如中國人愛吃内髒、中餐濫用味精不健康、中餐隻能算作快餐不高級。
在《醜陋的美食》第一季中還有這樣一組社會實驗,邀請一群對中餐有偏見的老外表達對味精的憎惡,有人聲稱自己隻要路過中餐館都會身體不适。
圖源:《醜陋的美食》
但節目組給他們分發的美國膨化食品裏也不少味精,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
所以,問題從來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人們心中的偏見。
至于快餐的刻闆印象也實屬冤枉,因爲中餐館是國外爲數不多外送便宜且少休假的飯店,所以點外賣首選中餐,我們也總能在美劇裏看到人們不熟練地用着筷子吃炒面。
《生活大爆炸》裏主角們經常在家吃中餐外賣
而且歐美國家雖不缺中餐館、唐人街,但大多是在粵菜基礎上混合了越南菜、泰國菜等再根據本地口味進行改編的版本。
美國的 Panda Express 裏賣的左宗棠雞、李鴻章炒雜 * 碎,在日本很火的天津飯,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外國本土限定。
Panda Express 裏賣的美式中餐
那不能代表真正的中餐。
中餐之廣博,唯有來這裏親自品嘗,方能感受到其魅力。
從北國到南疆,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高原,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獨特的飲食風格,彙集成一幅饕餮盛宴。
川菜的麻、湘菜的辣、粵菜的鮮、閩菜的醇、蘇菜的甜、浙菜的雅、徽菜的珍、魯菜的鹹香,八大菜系各具特色。
做法更是複雜多樣,煎、炸、炒、焖、燒、烤、煮、炖、蒸,一樣食材百種風采。
中國人雲遊四方,吃永遠是大頭。
在北京深秋吃銅鍋涮肉,在柳州小鎮來一碗正宗螺蛳粉,去泰山腳下吃炒腰花,到嶽陽樓品地道剁椒魚頭、去陽澄湖吃大閘蟹、到雲南煮菌子鍋 ……
圖源:視覺中國
這還沒有算面點和糕點,月餅、湯圓、粽子這些節日食品,每年都更新叠代出若幹新口味。
更具地方特色的河南鍋盔、山西花馍、河北杠打馍、内蒙古奶炒米、江蘇湯包、湖南米粉、天津麻花、海南竹筒飯、廣西大年粽、港澳馬拉糕 ...... 更是應接不暇。
這不僅因爲我們有着廣袤的土地和豐饒的物産,更因爲有一代代勞動人民将生活智慧融入其中,才孕育出如此璀璨的飲食文化。
我相信,隻要親眼見證過中餐的豐富,無人不會爲其贊歎。
就像日本漫畫家小川悅司,因爲被《朝日百科世界料理》裏的中國美食深深震撼,遂完全以中國爲背景創造了初代美食競技番《中華小當家》;
還有扶霞 · 鄧洛普,一位地道英國人,因爲熱愛四川美食,她專門跑到成都的廚師學校進修,嘗遍街頭小館,将所見所聞寫成了《魚翅與花椒》《尋味東西》等書,堪稱中餐傳播大使;
現在在中國做美食博主的 @主廚戴廣坦經曆也如出一轍,本是商科精英,來中國做交換生卻被中國菜深深吸引,回到法國後便轉去了廚師專業,如今在緻力于研究中餐和法餐的融合創新。
也許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對中餐報以不友善的态度,但改變也正在發生。
越來越多對中國一無所知的人願意抛下成見,不遠萬裏來到這裏,用眼睛看,用舌頭品嘗。
也有越來越多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把門店開向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一馬當先是茶飲品牌,喜茶、蜜雪、奈雪、瑞幸、庫迪等品牌都紛紛向外擴張。
2023 年底,喜茶美國首店在紐約百老彙正式投入運營,開業首日銷量超 2500 杯;同年,蜜雪冰城宣布進軍日本和澳大利亞,悉尼首店開業第一天就實現了 2.4 萬元的營業額。
博喜茶在紐約開店首日盛況
與此同時,正餐、快餐、小吃等細分業态也在積極向外布局,許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
正新雞排開去了日本東京;外婆家今年成功在紐約開出首店;新榮記也在東京開出第一家海外分店;更不用說海底撈,去年的海外業務收入達 6.8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1.2%,位列 2024 年全球餐飲品牌價值 25 強排行榜第 14 位。
海底撈在美國達拉斯的門店
全球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 2026 年,海外中餐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近 3 萬億元人民币。
而這,隻是世界認識中餐的開始。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好吃從來不分國界。
這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飲食文化,還将經由我們一代代人,繼續講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