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5 日,人民銀行公布了 2 月金融數據。總體來看,人民銀行積極發揮了貨币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信貸均衡投放、量穩質優,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爲經濟回升提供了穩定、持續的信貸支持,有力地提振了市場主體信心。
筆者關注到,從融資成本角度看,當前各項數據均處于曆史低位。
其中,2 月份新發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 3.76%,比上月低 1 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 11 個基點;
新發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爲 3.86%,比上月低 8 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 36 個基點。
近段時間,在物價水平較低的背景下,實際利率問題受到高度關注。
實際利率一般用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表示,表面看起來概念比較簡單。
但不少專家表示,實際利率具體計算時需要考慮很多方面,不能孤立看待實際利率絕對水平。
那麽,如何理解當前的實際利率水平呢?
首先,在指标選擇方面存在多種功能選擇。
其中,名義利率指标方面,由于利率品種較多,貸款、債券、存款等均有相應名義利率,不同的标的計算結果可能差異較大;
此外,價格指标也有多種選擇,有衡量生産價格的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衡量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的波動規律也不相同。
特别是 PPI 涵蓋的價格範圍較窄,經 PPI 調整後的實際利率波動過大。
其次,應以一段時間的均值而非時點值來計算。
僅以時點數據計算實際利率,季節性的影響會很大,觀察一段時間的平均值變化可能更加合理。
例如,受春節因素影響,每年 1 月和 2 月通脹數據往往波動較大,2024 年 1 月 CPI 爲 -0.8%,2 月則反彈至 0.7%,若按此計算實際利率,波動很大,實際上也是不科學的。
再次,未來物價走勢的影響更需關注。
經濟主體在消費、投資決策時會更多地 " 往後看 ",也就是考慮未來的通脹走勢。
因此,實際利率更多地反映爲名義利率減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未來物價走勢納入考慮就顯得尤爲重要。
随着宏觀政策加快落地見效,商品和服務需求持續恢複,物價水平将進一步回升,未來實際利率有望回落。
根據 " 黃金法則 ",實際利率應與實際經濟增速大體相當。
以此爲标準來反觀我國實際貸款利率水平可知,如以貸款利率減 GDP 平減指數衡量,2023 年我國實際利率爲 4.7%,與近 10 年的平均水平基本相當,低于 5.2% 的經濟增速;
微觀層面,數據顯示,2023 年企業貸款利率爲 3.88%,低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ROA —— 4.9%,這意味着企業通過貸款擴大資産所獲得的收益超過利息成本,總體上企業融資條件适宜的。
對于下一步融資成本,市場普遍認爲,仍有下降空間。
目前市場預計年内美聯儲大概率降息,發達經濟體貨币政策轉向客觀上有利于拓寬我國貨币政策空間;
此外,
規範、降低貸款、發債等中介環節收費,也有助于降低實體融資成本。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馬梅若
編輯:段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