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最話 FunTalk,作者 | 孫穎瑩,編輯 | 王芳潔
能不能放過我。
當于良(化名)第 N 次将拼多多好友助力的鏈接,甩給一位朋友時,這位朋友終于忍無可忍,說了上面那句話。
這種話,于良顯然不是第一次聽到。事實上,在不斷的 " 打擾 " 别人之後,就連她老公都已經看不下去,警告說:" 總有一天,你的朋友都會把你拉黑。"
但實際情況卻大出這位男士所料。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在拼多多的 " 現金大轉盤 " 裏,于良通過拉好友來助力,已經順利提現了 1300 多元。尤其是玩的第一次,她就提現了 800 元。
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它讓于良感覺自己薅的不是 " 羊毛 ",而是 " 羊毛衫 "。
現在的于良,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玩 " 現金大轉盤 " 的圈子。而且因爲 " 現金大轉盤 " 每個階段的難易度不一樣,每隔 24 小時就會重置,所以大家還會互相分享經驗。而于良的老公也在看到微信到賬之後,收回了他的 " 警告 "。
千萬不要以爲這種圈子隻會存在于中國的 " 五環外 ",在拼多多激進的全球化路上,一衆老外正被席卷進這種生态。
" 我在 Temu 上拉人頭領現金,真的提款了,并且我的信用卡信息什麽的也沒被盜,無論是我,還是被我拉的人,都非常開心。" 一位 Temu 用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這讓他覺得這家來自中國的電商公司像慈善家般大方,因爲,盡管他從來沒在 Temu 上買東西,卻已經在上面上提現了 500 多美元。
似乎沒有人意識到,當自己感覺已經 " 拿捏 " 了拼多多時,平台也拿捏住了他們。
就好比,在于良他們的總結裏,某一輪現金大轉盤通常邀請到 15 個人助力還不成功,就可能意味着今天的提現行動失敗了,他們也會就此放棄,等待 24 小時後的重置。
但一個簡單的算數題是,倘若每輪系統派發的提現金額是 400 元,在水漲船高的獲客成本之下,400 元可能買不來幾個用戶,但遊戲社交裂變卻能讓想象空間大很多。
于良是因爲别人的助力鏈接來到這裏,在此後的一年多,很多朋友又通過爲她助力,成爲拼多多的用戶。
更重要的還有用戶停留時長,當下,幾乎所有的平台都已經意識到,隻有把用戶盡量多的拖延在自己的 APP 裏,才能讓各種交易和商業模式盡可能發生。
其實無論是現金大轉盤,還是砍一刀,又或者其他的裂變獲客手段,不管是拼多多,還是 Temu,似乎從來沒有因爲時間或者物理空間的轉移而改變。從一開始,拼多多創始人黃铮就将這套模式總結爲," 前端騰訊遊戲産品 "+" 後端阿裏強運營 " 的結合産物。
到今天,這個加法依然這麽奏效。這或可說明,無論是阿裏的性價比策略,還是京東驟然掀起的百億補貼大戰,大家都在學習拼多多,但也許最終,隻能學到皮毛。
01
當着我們的面,于良親自玩了一把現金大轉盤。
這一次,系統派發的提現金額是 400 元,系統給提供的玩轉盤的次數有 8 次。但抽了三次之後,金額就已經達到了 399.98 了,平台提示——距離微信提現僅差 0.02 元。
光是看着,腎上腺素就已經開始上升,這時她還有 5 次機會,差距卻隻有 2 分錢。分——是目前最小的貨币單位。
但就是這 2 分錢,在之後長達 7 分鍾的時間裏,于良總是差那麽一步。到玩這個遊戲的第 7 分零 5 秒,于良距離 400 元的提現,還差 0.05 個金币。
于良告訴我們,這裏的金币可不是錢,事實上在 " 現金大轉盤 " 的遊戲規則裏,錢下面,還會分爲金币檔,金币下面,還有碎币檔,一定數量的碎币可以換金币,而一定數量的金币則可以換錢。
也就是說,在這個不斷抽的模式裏,系統最開始一定會直接給你一個大額的、看上去僅差一步的可提現金額,之後可能給你抽到 0.05 元,0.01 元,再之後隻能讓你抽到 10 個、5 個金币,再到後面你能抽到的隻有碎币了。
周而複始的抽下去,你可能永遠隻差那麽一步。
即便如此,它依舊足以讓于良們沉迷。因爲五環外的用戶,其實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了。
更何況,在整個過程中,UI 設計的足夠吊人胃口,它會在你僅差 10 個金币的時候,直接放一個财神爺的圖片,讓你準備接收祝福;在你僅差 5 個金币的時候,告訴你已經給你申請好 VIP 提現通道,提醒你 " 打款準備完畢 ";僅差 2 個金币的時候,告訴你隻要再邀請多少位好友,就能提現,并給你提現驗證碼;更是會将過往提現成功拼友的提現記錄,像紅包雨一樣,密密麻麻 " 下 " 到你的界面上 ......
在任何一個你想放棄、想退出的節點,拼多多都敏銳地察覺到了你的心思,然後給你一把強刺激,讓你選擇留下。
其實這段時間,老外對 Temu 的癡迷,也不外乎如此。
在 Twitter,有大量的人在發布 " 求幫砍一刀 "、" 求幫助力、點點就能領現金 " 的帖子;而在油管、TikTok 上,也有人專門發布了如何教你從 Temu 上賺錢的教程。在某拉新教程的視頻下,有人留言稱,其一天在 Temu 上薅了 200 刀。
人性大概都是相通的吧。
02
玩現金大轉盤的人,和喜歡在拼多多購物的典型用戶,大概率是同一撥人。大家對金錢更敏感,更追求性價比。
顯然,拼多多拿捏了這一點。" 雖然我在拼多多提現了很多,但花的其實更多。很多東西其實我買了之後發現真的沒什麽區别,但是拼多多就是要便宜一半價格。" 于良說,她現在是這個平台的忠實消費者。
而在國外的社交平台上,同樣也會看到,很多消費者表示拼多多上面的東西便宜。甚至,它就像回到了拼多多當年在國内跑馬圈地的年代,低價到一度被認爲 " 喪心病狂 "。
去年 9 月,Temu 曾推出 " 盛大開幕 " 活動,開局就送 1 美分購物特權,每個賬号都能花 1 美分在特定專區購買一款商品。而在之後的運營中,Temu 的價格始終都在吊打亞馬遜,當然也包括同樣以性價比著稱的 SHEIN。據浙商證券抽樣調查結果,Temu 單品價格低于 SHEIN30% 以上,部分标品價格僅爲亞馬遜一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低價成爲拼多多階段性獲取用戶的方式,黃铮卻說,拼多多對性價比的理解是 " 始終在消費者的期待之外 ",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滿足用戶占便宜的感覺。
換句話說,拼多多成功的秘訣并非提供便宜的結果,而是提供一套圍繞便宜展開的消費者體驗。這可能是京東等平台需要去借鑒的地方,否則一旦豪華補貼結束,消費的熱情就會退潮。
這一點從今年超級碗上 Temu 的廣告就可見一斑,"Shop like a billionaire"(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 ),這句話很明顯在強調一種體驗。
作爲印證,有海外消費者曾在社交平台發文稱,他購買了 10 樣東西,扔掉了 9 件,這不就是一種揮金如土的感覺嗎?盡管整個訂單花費的價格,都比亞馬遜上那件他保留的商品單價便宜。
這家出海的公司還在用一種超低價策略提前培養用戶的預期管理,就像有海外消費者表示,其以 " 試一試 " 的态度從 Temu 訂購,它們大多數都符合描述。不到兩塊錢的毛巾,你還能要求什麽呢?
再比如,哪怕真的有消費者非常在意質量,Temu 也有相應的退款處理。除了七天無理由退貨退款之外,還有 " 僅退款(無需退貨)" 的選項。
你看,這些國内用過的策略,在國外同樣是屢試不爽的。
它讓拼多多在 2020 年底,年度活躍消費者人數直接超越阿裏,迅速跻進國内電商三巨頭的陣列。
同樣也讓 Temu 在誕生僅半個月,美國 Android 應用商店和 Google Play 商店購物應用的單日下載量第一,超過亞馬遜和 SHEIN;誕生 5 個月後,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 1340 萬,超過了美國最大零售商之一 Target。
通過前端的沉迷設定,加上後端足夠具備性價比的商品,在這裏,用戶的雙腳就像經過一段濕漉漉的瀝青,被黏住了。
03
但在拼多多這家公司運轉的鏈條上,消費者隻是其中的一端,僅憑借拿捏消費者的人性,顯然不足以支撐這家公司所有鏈條的高效運轉。
事實上,不管是國内的拼多多還是 Temu,拼多多對商家都保持了足夠的強勢。" 爲了維護整個平台的秩序,我們會堅決站在消費者這邊。" 黃铮曾說。
在國内的流量分配上,拼多多表現的相當冷漠,誰賣得便宜就給誰流量。而在海外,Temu 則直接拿到了商家定價的把控權。當然,拼多多還在極力避免商家沉澱私域的可能性,試圖将流量分配權始終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這依舊不妨礙中小商家來到這裏。從 2019 年到 2020 年,拼多多的年度活躍商戶從 510 萬增至 860 萬,年增長 69%。而截至 2022 年 4 月,其活躍商家則達到了 1400 萬。
這其中,同樣離不開拼多多對商家心理的拿捏。
公開資料顯示,2022 年東莞共有約 3000 家企業倒閉,企業倒閉率爲 20%;而佛山工廠倒閉的有 956 家,較 2021 年同期高出了 62%。
而能夠通過 M2C(直供)模式,從供應源頭發貨的電商平台,無疑是這群廠家 " 救命稻草 " 一樣的存在。
在京東、淘寶天貓品牌化的路徑下,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其實就擠向了拼多多。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9 月,拼多多上的非品牌商品占比約 60%。
而在沒有品牌背書的前提下,同品類商家最有效的競争手段當然就是價格,因爲每個人的心理是分層級的,對于商家來說,賺錢固然重要,但别讓生産線停下來則更爲重要。
同樣,對于類似于于良這樣的消費者來說,時間固然重要,但省錢更重要。
生長在五環外的黃铮,對這一點早有洞察。
" 比如我媽到現在都舍不得打車,她會覺得時間又不值錢,太浪費了。這個對我一直有很大影響,包括影響我思考做商業。"
黃铮說,他腦子裏一直都記着他爸媽這樣的普通家庭,他們是怎麽思考的,他們是怎麽生活的。
當然,在通貨膨脹、下行的經濟大環境下,黃铮也更能捕捉到國外消費者的心态。"Shop like a billionaire"(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重點是像,而像,是可以低成本的。
當然,在黃铮退位之後,所有動作之所以能夠執行到位,還得益于黃铮對于組織的理解,組織即人。
《晚點 LatePost》曾報道過,在黃铮的用人邏輯裏,校友們是最信賴的群體,而 " 信任 " 是拼多多内部人才流動的準則之一。因爲早期黃铮用人特别強調一個" 信用卡邏輯 ",即一開始會給額度,但積累額度很難,要依靠很多次履約,失去信譽卻很容易,一次違約就行,且很難恢複。
你看,這其實也是一種拿捏。在一個人被另外一個人足夠信任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做的,就是不辜負這種信任。
這種通過信任基礎建立起來的高管關系,确實也讓拼多多成爲整個創業大環境中,異常穩固。
而在這個組織的下端,對于一衆一線員工的管理強調的則是足夠理性和高效化。所以在這家公司的員工,不被允許建立微信群、沒有過多的信息權限,每天就是在不顯示真名的内部溝通軟件中,高度執行着被拆分得足夠細的工作任務,極緻匹配着公司戰略落地不變形。
在我們看來,不管是黃铮也好,拼多多也罷,對于人性的洞察其實是一種生産資料,它讓這家公司在創業第 7 個年頭,走到了超級公司的陣列。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盡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白牌起家,拼多多也開始了品牌化的道路。
2023 年,拼多多正将全站推廣的收費模式從 CPC 調整爲 CPT 或 CPM,這種收費模式對中小商戶不友好,更多偏向的就是品牌商戶。如久謙中台報告所言,這背後的根源在于,2023 年拼多多的經營重點之一就在于通過全面品牌化實現産品升級,留駐新湧進的京東和淘系客戶,提升客單和購買頻次。
黃铮的師傅段永平曾教導過他,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後再把事情做正确。在國内跑了 7 年的拼多多,也的确該上後半段路了。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