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争的事實是,我們身處的社會早已不再年輕。
早在 2000 年,中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達到 7%,标志着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22 年我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 2.8 億,占全國人口的 19.8%,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超過 2 億,占全國人口的 14.9%。
人口學界一般認爲,一個國家如果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超過 10%,即進入老齡化社會,該比例超過 20% 即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換句話說,中國即将進入中度老齡化。從 2000 年的 7% 上升至 2022 年年末的 14.9%,中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這一數據的攀升僅用了 22 年,而對比法國等先期人口轉變的國家,這一進程一般則用了 100 多年。預計到 2035 年前後,全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億。而 2022 年全年出生人口 956 萬,自然增長率爲 -0.60 ‰。
紀錄片《人間世》劇照
不僅在中國,這些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已經被視作一場 " 銀色海嘯 ",給各國社會帶來沖擊。中國已經顯現出 " 海嘯 " 之下的一面:婦産科分娩量銳減,幼兒園出現 " 關停潮 ",獨居老人變多,養老金壓力猛增……
現在談論起人口話題離不開老齡化,但我們真的正視過這一超過 2 億的龐大群體嗎?社交媒體是屬于年輕人的,消費市場是瞄準年輕人的,數字時代也是年輕人創造的……
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裏有這樣一個場景:69 歲的阿玲婆還有着一口好牙,被孫子編派成 " 有着 33 顆牙齒的鬼婆婆 ",她自己也像做了錯事一般愧疚,于是偷偷在井沿邊猛地磕掉自己的牙齒,吐出一口鮮血卻說:" 呸,才兩顆。" 然後對着新來的兒媳仿佛炫耀一般:" 我老了,牙齒不行了,要到山上去了。"
導演今村昌平在 1983 年的這部作品裏展現了 100 多年前的 " 棄老 " 風俗:在人們世代爲一口吃食掙紮奔波時,老人到了 70 歲便會被背上楢山,名爲 " 敬奉山神 ",實則是 70 歲的人在世人眼中已是不能幹活的 " 廢物 ",要爲子孫後代省下吃食。
電影《楢山節考》劇照
在物資匮乏的時候,老人是首先被抛棄的,現今社會當然不會如此,但老年人依然逃不開被邊緣化、标簽化,甚至污名化的境遇。
對比 10 年前,今天的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在升級,市場卻依然保留着刻闆認識,而忽略了他們作爲升級型消費者的新需求。更遑論随着數字鴻溝的不斷擴大,出生在數字時代之前的老年人群體,首當其沖地成爲另一種意義上的 " 棄民 "。
老去,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環節,但相比新生帶來的希望,關于 " 老 " 的形容卻總是帶着暮氣。面對這一生命周期的必經階段,社會觀念裏卻隐秘流動着一種 " 恐懼 " 情緒。" 恐老 " 的背後,是否也意味着我們知道自己變老後不會被友善地對待或者失去尊嚴地躺在病床上?
" 銀發族 "" 熟齡族 "" 金時族 " ……這些形形色色的稱呼,背後指向的是同一個心理——沒有人願意被當作老人對待。正處于 50+、60+ 的人群,更不願意過早地被貼上 " 老人 " 的标簽。
電影《四個春天》劇照
而換個角度來看,得益于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老人也變得更年輕了。今天 70 歲的老人,無論從身體機能還是消費習慣上,可能更接近 10 年前的 60 歲。但我們準備好迎接這些 " 年輕的老人 " 了嗎?
本期嘉賓、養老服務行業從業者楊慧,早早觀察到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而過往行業對養老問題的關注更多集中在照顧高齡失能老人或一些家庭養老難以解決的問題上,但是她認爲關注老年人不能隻關注高齡老人。從 55 歲退休開始,一直到平均 75 歲後身體機能明顯退化,這一年齡段的老人相對年輕、有朝氣、能跑能玩," 他們的剛需是教育文化、旅遊社交 "。
在老年大學,我們看到了一口氣報四五門課的 " 學霸 ",也看到了退休後開始學模特的 70 歲奶奶,還有舞台上身姿矯健的 82 歲爺爺……如果不是這次采訪,我們也很難想象這些老人原來是這種樣子,看起來比作爲 90 後的我們更 " 年輕 "。
電影《媽媽!》劇照
生命的力量在後半程開始時并沒有衰退,反而以另一種形式在肆意流淌着。楊慧自己也說,她幹這份工作很上瘾,因爲在幫助這些老年人完成自己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夢想時,更能看看年輕時沒有看過的世界,放下原來的社會角色,重新爲自己而活。
過去的人們習慣于三段式的人生階段:年輕時讀書、中年時工作、晚年時退休。在人均壽命不高的年代,退休後的安度晚年是順其自然的,但随着人均壽命的增長,在退休後的 10 年、20 年甚至 30 年的時間裏,如何度過?如何像前半程一樣體面且從容?
幾位嘉賓都提到了 " 規劃 " 的重要性,人生需要規劃,養老也是。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當 60 多歲的采訪對象說出 " 老得慢點、病得晚點、死得快點 " 這話時,在場的人都會心一笑,相比纏綿病榻的痛苦,這确實是 " 理想狀态 "。但在理想狀态之外,我們和我們的社會做好了 " 變老 " 的準備嗎?
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的例子便是無障礙,日常生活中一個 1 厘米的高差,對坐輪椅的老人來說也是極不方便的。很多人覺得無障礙與己無關,但其實無障礙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即使尚未變老,某天的一個摔跤也可能讓人體會到 " 障礙 " 的生活。
也許現在的你我确實離老去還有二三十年的時光,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每個老年人,在今天是我們的父母,在明天就是我們自己。
身體的衰老無可避免,但我們應該始終記得,作爲一個有尊嚴的個體,即便老去也值得被認真、友善地對待。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思考與努力。
編輯 / 賀梓秋
插畫 / 白霁
新媒體設計 / 王愈哲
圖片來源網絡
封面圖來自電影《媽媽!》劇照
本文刊載于《時尚健康》2023 年 9 月刊
此處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