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周月明
編輯|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TikTok 用一年的時間,走完了抖音 5 年的商業化之路。" 近日,TikTok 宣布在東南亞推出 TikTok 商城,再次印證了業内流傳的這句話。
TikTok 商業化的步子确實邁得很大。去年 5 月,TikTok 才陸續開放東南亞電商的帶貨權限,半年之後就已不滿足零散的小店模式,開始入局看似更傳統的電商商城,
"TikTok 在東南亞推出商城,一方面因爲市場空間沒國内飽和,測試後增長不錯;一方面也想借助商家獲取更精細的标簽,賺取投流費用。"TK 百億聯盟創始人 DC.Wang 告訴虎嗅。
随着新模式的出現,不少跨境電商人又要再次調整自己在 TikTok 上的布局策略,商城或許會提高商家的運營門檻,篩選掉不會精細化運作的團隊。
實際上,伴随近一年的實踐,不少業内人都不斷改變在 TikTok 上的打法。有人放棄歐美市場,專攻東南亞地區;有人不滿足傳統外貿,想在 TikTok 上開拓 2C 生意;還有不少人在疫情放開後,迅速組建本土化團隊,主攻 TikTok 市場。
頻繁測試擺在入局者面前。
棄歐美入東南亞
"據我了解,若在 TikTok 歐美區賣普貨,身邊很少有人賺了錢。"DC.Wang 告訴虎嗅。"賺到錢的,多數是黑五類産品、仿牌或部分帶智能科技屬性的新奇特産品。" 他補充道。
過去一年,不少小團隊甚至國内大品牌都在 TikTok 歐美區做了嘗試,但測試後能盈利的項目并不多,即使有曾經盈利的項目(比如賣水晶),目前也已内卷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這也折射出歐美市場與國内的種種差異。
首先歐美消費者對産品品質有一定要求,相對比較挑剔,退貨率會高一些。國内的品牌對于他們來說也是白牌,認知度并不高。
其次,直播模式在歐美一直呈現 " 水土不服 " 的狀态,也令許多商家運營成本增高。
此外,由于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TikTok 在歐美區的一些後端布局,還無法完善。比如由于隐私政策等影響,較難獲得精準的用戶畫像,使得流量推送較模糊;又比如支付環節上,還無法打通當地的金融支付機構,令商業閉環還遲遲不能完善。
不少團隊測試之後以失敗告終,鑒于當前歐美區複雜的環境,很多人開始選擇觀望。
但相較于 TikTok 歐美區,東南亞市場的商業化速度顯然快了一大截。尤其疫情之後,大量團隊紛紛湧入 TikTok 東南亞區,想在此分得一杯羹。
與歐美市場不同的是,東南亞地區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對中國産品接受度很高。
且流量洶湧,貨盤稀缺。
據 TK 百億聯盟聯合創始人王之允稱,"我們在 TikTok 東南亞精選聯盟裏選品,反複都是那幾樣,這意味着國内供應鏈有不少機會。"
此外,直播模式在東南亞區的接受度也更高。經過一年多各路團隊的實踐和本地市場的培養,東南亞地區關于直播的一系列環節,也形成了一套 SOP(标準化作業程序)模式。
在此過程中,叠代也在悄然完成。
比如王之允告訴虎嗅,最初,不少團隊都在聘請國内的英語主播,但經實踐後發現,國内英語主播不但成本較高(不少達到月薪 2 萬),且因爲東南亞各國都更加接受本國小語種的溝通方式,所以國内主播的模式效果也打折扣。
看到這些痛點,不少人開始在東南亞搭建本地團隊,招聘當地人員,并摸索出一套标準化流程。
由于當地主播更了解消費者習慣,加之成本較低(當地主播一天工資約爲 60-80 元人民币),本地化直播模式已逐漸成熟。
在東南亞市場,國内供應鏈可發揮更多優勢,且人力等各項成本更低,許多團隊甚至在歐美市場失敗的品牌也轉投至此。
TikTok 急需精準标簽
TikTok 也在此趨勢下加速了其在東南亞市場的商業化進程。
據業内人士告訴虎嗅,在 shopee、lazada 等電商平台的培育下,東南亞消費者對于在電商商城購物已較爲習慣。此前 TikTok 也做了相關測試,增長情況較可觀。
但開通 TikTok 商城,意味着對商家的要求更高。隻會簡單擺貨賣貨的商家要被淘汰,多面手商家(會直播、會美化産品頁面、會打磨搜索标簽)會留到最後。
TikTok 在東南亞地區開通 TikTok 商城也有其自身的商業考量。
對于 TikTok 來說,流量大,但流量不精準一直是其痛點。"開通商城之後,借助商家之力,完善粉絲标簽,是其策略重點。"DC.Wang 說。
大量商家入駐商城,用戶搜索、點擊、購買等種種數據都是礦藏。粉絲畫像更精準,商家購買 TikTok 的投流産品才更有價值,這對于 TikTok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畢竟在國内,抖 +、随心推等産品,才是抖音的重要收入支柱。
對于東南亞市場而言,無論是短視頻、直播、還是商城的模式,生死的關鍵,都是成本問題。
因東南亞市場消費力有限,産品價格普遍偏低,這也意味着商家盈利空間較小。這種路徑意味着,輕布局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但不少團隊還是因投入問題踩了坑。
李向從事外貿行業八年,創立了自己的小鞋服品牌,2022 年因看到 TikTok 上的機會,也入局東南亞市場。但因前期按照傳統外貿思維,團隊搭建較重,後期盈利空間大爲壓縮,暫時退出這個市場。
除了李向之外,林之明也同樣在去年入局 TikTok 東南亞市場,其是從業二十多年的外貿工廠廠長,雖有豐富的外貿經驗,但多是集中在 B 端。面對 C 端市場,林之明在 B 端與大客戶合作的經驗并沒提供太大幫助。最終,林之明也選擇暫時退出。
如李向、林之明的案例并不少見。如何在 TikTok 東南亞區控成本、赢得 C 端消費者,許多即使有多年外貿經驗的從業者,也會遭遇很多挑戰。
首先,相較于傳統外貿來說,TikTok 市場更需要短平快的産品開發模式。某個單品爆發了,若想吃到紅利,需要考驗工廠的靈活排單能力。有些工廠爲适應社交媒體的模式,甚至另辟一條生産線,專門用于柔性生産。
除産品開發之外,許多新入局者爲降低直播間搭建成本、減少主播成本,開始尋求其他模式,比如無人直播、半無人直播(配音 + 畫面展示的模式)等。但随着 TikTok 的逐漸完善,真人直播仍是平台鼓勵的重點,這些模式會被逐漸規範化。
"TikTok 的各項規則仍在完善中,比如其風控規則最快時一周就會發生變化。" 王之允告訴虎嗅。
在這種情況下,輕布局、多測試才是重中之重,伴随 TikTok 平台的完善來叠代團隊的打法,是在東南亞區項目成功的關鍵。畢竟,大船難調頭。
# 我是虎嗅商業消費組編輯周月明,關注出海、消費、IPO 等多個領域,行業人士交流請加微信:muzhouzhizhi,請注明身份,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虎嗅長期關注出海,爲應對急劇變化的出海環境,特推出 " 出海潛望鏡俱樂部 ",爲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資訊、鏈接頭部出海平台,提升出海人在宏觀趨勢、平台玩法、品牌打造、供應鏈管理等各個環節的認知力,結交關鍵資源。掃碼下方圖片二維碼了解詳情,與我們一起高速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