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熱帖:爲什麽微信(含朋友圈、工作群、公某号)越來越冷清、越來越靜默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轉發一則當前的網絡熱點話題。東南大學的某院長兼學校宣傳部長袁久紅,于深夜 22 點在各大高校的院長工作群内,發布了一張令人不忍直視的大尺度不雅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爲 " 網紅 "。東南大學立即反應,免除了他的職務,估計袁院長在家捶胸頓足、後悔不已!小手一滑,千古罪人!
近幾年,因爲手滑、手欠誤發不雅照到工作群的 " 事故 " 屢見不鮮,落馬的官員、教授、醫生、老師、高管已經數不勝數了。所以,微信越來越冷清了,這是事物發展和人性演變的客觀規律。
任何新鮮事物的曆史都是從星火燎原、繁花似錦、抛物滑落、回歸平常、逐步衰落、被其他取代的過程。即時通訊工具從電報、電話、手機、MSN、SKY、QQ、微信以及未來的某抖、某手,概莫如此、無一例外,未來一定又更新鮮更刺激的工具出現,這是從興起到衰落的客觀規律。
在以上客觀規律這個底層邏輯之上,還有許多加速和催化因素,那就是人性演變的底層邏輯。主要有六點:
【3】回避風險。
現在的即時通信工具和社交媒體已經進入深度數字化的時代,大數據已經串聯,并且綁定了你的銀行賬戶、家庭住址、身份信息、人臉圖像,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比如,你喜歡什麽信息就給你推送什麽信息,你喜歡什麽商品就給推送什麽商品,你談論什麽話題就莫名其妙給你推送相關商品,你需要辦什麽事情就有中介主動打電話給你。你發出的信息,可能就被大數據抓取,不知道會牽連什麽 " 事故 " 出來,居心叵測的人會竊取你的信息甚至是财富。
【4】躲清淨心理。
微信剛興起的時候,主要是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還屬于熟人圈,現在已經成爲公共空間,尤其是三年口罩,你掃了多少次 " 臉 " 沒點數嗎?導緻微信這種工具不知道 " 串 " 多少 " 東西 "。朋友圈裏,大家都不發生活和工作信息之後,剩下的無非就是微商、拉票、求贊、廣告等信息,一不小心就上當受騙。微信群裏,充斥着團購、微商、廣告、拉票以及各種重複的雞湯文、熱點文等垃圾信息。微信步數,也是一堆人互相點贊,給誰點贊不給誰點贊,成了心理負擔。很多人開始追求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 的境界了。
【5】減法心态。
世界越來越繁雜,物質越來越豐富,社會越來越複雜。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醒悟,關心這麽多事兒,操心這麽多閑事,對自己有何作用?一切都是利益說話,忙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多掙錢、少廢話,一心一意忙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其他皆爲閑事!微信裏如此繁雜冗餘的信息,對自己沒有什麽用處,不如做減法,自覺不自覺地減少了熱鬧。既不想打擾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打擾。
【6】逆反心态。
微信從以前的便捷工具演變成現在的工作綁架,實在讓人不堪忍受。尤其是工作群的泛濫,讓職場與生活沒有了邊界,上司可以 24 小時安排工作,讓打工人無處躲藏。還有就是職場潛規則的綁架,上司的信息要秒回,回複的情商要高超,也讓打工人不堪重負。身累,心更累。逆反心理,越來越強烈,導緻很多人不想打開朋友圈,不想點開工作群,表達一種無聲的抗議。
綜上,還有什麽原因呢?歡迎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