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vb 動脈網
時間進入第四季度,傳統的體檢旺季到來。近日,以美年健康爲代表的體檢機構已經啓動了醫療質量與安全保障行動,備戰業務高峰。
2023 年以來,消費醫療逐步複蘇。不過,結合多家上市公司(本文主要指服務端,不含上遊藥械)财報數據來看,複蘇情況在各個細分領域之間、各家公司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其中,體檢服務在非旺季階段已有亮眼業績,并且呈現出量價齊升的态勢。
爲什麽是體檢?這一增長是偶然還是必然?持續增長的關鍵是什麽?動脈網結合多方數據,對這個已沉寂幾年的細分領域進行分析。
消費醫療複蘇,體檢增長突出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全國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 1219 元,同比增長 17.1%,占同期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爲 9.6%。與近 5 年來的數據對比,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占比創下新高。
具體到消費醫療,以 19 家上市公司的業績數據爲例,2023 年上半年普遍增長,複蘇迹象明顯,大部分實現了收入和利潤雙增長。
2023 年上半年消費醫療服務主要上市公司核心業績數據,數據來源:公司财報(瑞爾集團爲截至 2023 年 3 月的年報數據)
眼科服務領域,各家公司收入和利潤增長明顯,且個别企業增幅較大;其中,白内障和視光項目成爲增長助推器。
白内障診療是眼科服務中較爲剛需的項目,過去幾年需求被積壓,2023 年以來陸續釋放。視光服務是近年來患者需求快速增長、新産品新技術不斷湧現、眼科醫療機構積極布局的項目,是當前和下一階段眼科服務的重要增長點。
相比之下,曾支撐起眼科服務半邊天的屈光業務增速更慢,主要是由于屈光手術并非剛性需求,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消費者決策更加保守。
口腔服務領域,上半年 4 家公司業績變動情況差異較大,種植牙集采政策落地、消費者需求不夠強烈等因素疊加,導緻了業績增長的不确定性。
醫美服務領域,盡管收入有一定增長,但利潤情況不容樂觀。具體到服務項目方面,手術類項目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即使線下就醫全面恢複,但消費者選擇這類客單價高、風險也相對更高的項目時更爲慎重。而以輕醫美爲代表的非手術項目安全性更高、耗時更短,也是醫美發展的整體趨勢。不過,内卷的競争、高占比的營銷成本,使機構盈利能力減弱。
此外,在輔助生殖、中醫和康複領域,上市公司均通過内生增長和外部并購,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業績攀升。
整體上看,受需求的緊急程度、大衆消費意願、消費能力等因素影響,各個細分領域複蘇或增長的幅度差異較大,剛需程度越高複蘇越快。
相比之下,體檢是個例外。一方面," 輕預防、重治療 " 的觀念根深蒂固,大衆重視體檢這樣的預防類服務需要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通常習慣将職工體檢安排到下半年,上半年是體檢行業的業務淡季。
但是,消費醫療幾大細分領域中,體檢服務在上半年 " 逆勢 " 增長,且增幅突出。
其中,美年健康上半年總收入 44.05 億元,同比增長 49.87%,淨利潤同比增長 100.49%。瑞慈醫療上半年總收入 12.84 億元,同比增長 59.6%,淨利潤同比增長 232.0%;其中,主營業務體檢服務收入增幅高達 101.2%。
同時,體檢服務呈現出量價齊升的态勢。
據美年健康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已開業體檢中心 608 家,其中控股體檢中心 293 家。上半年,控股體檢中心總接待人次爲 695 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 36%;客單價由 2022 年上半年的 514 元增長爲 2023 年上半年的 594 元,同比增長 15%。
美年健康 2023 上半年體檢人次和客單價變化(不含入職體檢、職業病檢查和核酸檢測) 圖片來源:美年健康半年報
截至 2023 年 6 月,瑞慈醫療在全國有 76 家體檢中心,其中 66 家已投入運營。上半年,瑞慈醫療體檢業務共接待 184 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 89.2%;客單價爲 532.6 元,較去年同期上升 6.4%。
體檢 " 逆勢 " 增長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線下機構全面恢複正常服務秩序,部分客戶 2022 年的體檢計劃被延後到 2023 年進行。2023 年初," 陽康 " 套餐廣受歡迎,也促進了上半年業績增長。
短期爆發的爲什麽是體檢?
那麽,體檢業績的高速增長僅僅是需求積壓後集中釋放、服務量激增的原因嗎?這需要從更多維度來看。
近幾年來,互聯網平台、互聯網醫療平台積極加大與體檢機構的合作。
在美團平台,用戶的醫療健康消費需求開始從傳統的 " 治療 " 向 " 預防 " 轉變;近兩年來,口腔、眼科、體檢、中醫等健康消費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
2023 年 618 期間,京東健康體檢類目整合美年健康、瑞慈醫療等頭部體檢機構,爲消費者定制全國 500 家門店通用體檢套餐,并提供體檢報告解讀服務,訂單成交額同比增長了 3.5 倍。
2023 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 B 端業務中,與實體機構合作的 " 體檢 +" 服務增長迅速,累計服務的企業客戶數達 722 家,累計同比增長 67.9%;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公司已與全國超 2000 家體檢供應商合作。
互聯網平台流量資源豐富,掌握精準的用戶畫像,爲實體機構導流、賦能實體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效果顯著。
同時,随着大衆健康意識提升,體檢消費者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和定制化特點;相應的,體檢服務細分顆粒度越來越小,針對大衆、高收入人群、老齡人群、女性或兒童、特定慢病人群、職場人群的産品層出不窮,體檢機構也基于不同受衆進行差異化定位。
美年健康旗下幾大品牌就分别定位了不同人群," 美年大健康 " 面向全國大衆," 慈銘 " 面向一二線城市的大衆," 美兆 " 則面向高端客戶。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也布局了高端市場,2023 年發布了面向高淨值人群的健康管理産品,圍繞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提供定制化的全面深度篩查服務;還推出高端醫療旅遊服務,将高端體檢與旅遊相結合,使得健康管理更具個性化、動态化。
越來越細的市場需求甚至催生了專門的體檢項目定制、報告解讀服務。如針對大衆選擇體檢項目時缺乏自我判斷、體檢報告讀不懂等問題,可友健康爲用戶提供項目定制與報告解讀,但不直接提供體檢服務,也不向體檢中心轉介用戶,僅就定制和解讀收費。
體檢行業服務越來越精細化,标準産品與個性産品相結合,可持續擴大在大衆中的覆蓋。
此外,B 端市場的快速增長成爲體檢業績加速的關鍵。
團檢是大多體檢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2023 年上半年,美年健康團體客戶和個人客戶占收入比分别爲 77% 和 23%,瑞慈醫療的體檢業務中企業客戶占 69.1%。
當前,B 端客戶對員工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體檢也已成爲許多企業員工福利的标配。
以需要公開招标采購的機關單位爲例,據中國政府采購網招投标數據爲例,近幾年來體檢服務采購項目不斷增長。2017 年的中标信息中,體檢服務項目有近 700 項,此後項目數逐年增長,2020 年以後增長尤其迅速,2022 年已高達 1800 多項,2023 年 1-9 月已有 1600 多項。
近幾年中國政府采購網公布的體檢服務中标項目數,數據來源:中國政府采購網
公開招标的體檢服務中,項目金額少則在十萬級,多則數百萬元。民營體檢機構也從中獲得了大量訂單。
最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強化了大衆對老年人、兒童等進行定期體檢的意識。随着人口結構老齡化,老齡群體對于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的綜合防治需求增強,強化老人群體疾病預防、早期篩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提升。國家衛健委、教育部等部門對兒童、中小學生的健康體檢也制定了相關要求,并明确了經費來源。
另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統計,2021 年,全國健康檢查服務量爲 5.49 億人次,全國體檢行業滲透率約爲 38.9%。這一數據在 2017 年僅有 4.06 億人次,滲透率 29%。
近幾年全國健康檢查人次數及滲透率,數據來源:《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相對而言,發達國家健康體檢行業起步早,發展較爲成熟,以美國、日本爲代表的發達國家在 2017 年體檢滲透率就超過了 70%,德國則高達 95% 以上。因此,國内體檢市場仍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及發展空間。其中,民營體檢機構以多元化、多層次服務契合市場需求,機遇巨大。
縱觀以上各個維度可以看出,2023 年體檢服務的業績增長,既是特殊情況下的偶然,也是大勢所趨下的必然。
如何延續增長趨勢?
按照體檢市場的季節性規律,現正逐步進入第四季度業務高峰期。在迎戰旺季的當下,以及在市場空間巨大的未來,體檢機構要怎樣維持增長态勢?
首先,運用數字化提質增效已成爲必選項。
過去,數字化已經在體檢登記、排隊引導、客戶分流等服務流程上發揮着不小的作用,提升了管理效率、縮短了體檢時長,消費者滿意度更高。
同時,數字化、智能化加快向各個檢查環節的核心滲透,諸如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智能質控、智能風險預警等,促進服務質量提升。
甚至風頭正盛的 AIGC 在體檢服務中也有應用場景,如美年健康正在論證基于 AIGC 大模型能力的産品,面向體檢客戶提供檢前、檢中和檢後全過程的健康咨詢,具備全科醫學知識和主動多輪對話能力,爲客戶提供準确而個性化的健康指導。
其次,需從 " 重檢查 " 到 " 重幹預 " 轉變。
如果說 " 重治療輕預防 " 的觀念正在逐步改變,那麽,在以體檢爲代表的預防項目中又出現了 " 重檢查輕幹預 " 的現象。許多時候,體檢僅僅是爲檢而檢。
體檢機構在報告中對異常項目會進行模式化的提示,有的會爲企業員工、個人消費者提供一定的報告解讀或答疑,但整體上個性化程度不足,解決的問題有限。
對消費者來說,部分健康意識較強的會主動就異常提示尋求答疑,但大多數人在短期沒有嚴重疾病風險的情況下,都是拿到報告後一段時間内小心翼翼,時間一長,異常提示便抛諸腦後,與異常提示相關的自我管理或幹預行爲缺乏。
目前,部分醫院體檢中心陸續更名爲健康管理中心,體現了 " 重檢查 " 到 " 重幹預 " 的理念。在數字技術助力下,出具更個性化的體檢報告,結合消費者曆史健康數據進行更全面解讀,直至進行針對性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成爲可能。
最後,體檢服務可加快與大健康其他細分領域的緊密合作。
體檢與保險的結合具有天然優勢,體檢大數據可支持創新健康險産品開發,推動帶病體保險、單病種保險、檢後疾病險等産品的創新與受衆覆蓋。
體檢機構也是前沿檢測技術和産品輸出服務的載體,與檢測産品創新公司合作,能提升新技術在消費者中的可及性,也能進一步促進新技術的完善。
此外,醫療服務體系正在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在各地發布的結果互認名單中,一些民營體檢機構、民營醫院也被納入其中。
2022 年 11 月,北京等地衛健委發布的《2021-2022 年度京津冀魯區域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結果的通知》中,列出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四個省份 813 家參與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其中就包括美年健康、愛康國賓、金域醫學等民營機構。
這意味着,一些大型三甲醫院部分檢查檢驗項目将外溢,尤其是預約不方便、需長時間排隊的項目,成爲體檢機構的又一增長點。
寫在最後
當然,一切搶占市場的舉措都必須建立在醫療質量管理的基礎上。健康體檢是通過醫學手段和方法對受檢者進行身體檢查,了解受檢者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隐患的診療行爲,雖有極強的消費屬性,但本質仍是醫療活動。
體檢服務是如此,消費醫療其他細分領域同樣如此,尤其是在當前市場複蘇、但整體狀況未達預期的情況下,更需堅守醫療本質,挖掘大衆根本需求,維護市場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