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設最高限速,應與加大處罰力度一并實施。
撰文:盧偉嘉
國内萬衆期待的首條不限速高速公路——杭紹甬高速,最近有了新進展。
據杭紹甬高速方面宣布,杭紹甬高速将于年底正式開通,該高速起點爲甯波市鎮海區威海路,終點爲杭州市江幹區下沙樞紐,全長 161 公裏,采用雙向 6 車道設計,總投資金額 707 億元,目前初定最高速度爲 150km/h,未來等到技術完善測試完成後,便不設最高限速。
而除了設計速度的突破之外,杭紹甬高速路還是國内首條 " 智慧 " 高速公路,将應用各種智能科技功能:
1、不設收費站,采用自由流收費方式。等同于無杆 ETC 支付功能,車輛無需排隊通過收費站,從而提高上、下高速通行效率。
2、覆蓋 5G 無線通信網絡,可對車輛行駛速度、軌迹進行實時監測,爲實現打造自動駕駛車道提供信息,未來目标是自動駕駛專用車道支持貨車編隊行駛,長遠目标是支持車輛全線自動駕駛。
3、路下預留電磁感應磁圈,未來新能源汽車若配套應用無線充電技術,新能源汽車可實現邊跑邊充電,無感補能。
有了以上智慧功能的加持,預計杭紹甬高速公路平均車速可提高 20-30%。據建杭紹甬高速杭州段建設指揮部工程副處長張文龍介紹,在杭紹甬高速投入使用之後,從杭州到甯波的時間将縮短至 1 個小時。
這意味着中國高速公路将進入一個新時代。
然而,就在杭紹甬高速公路即将投入使用之際,網絡上卻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他們認爲 120km/h 的速度上限已經夠用,倘若高速公路不設限速大概率會引發重大交通事故的發生。
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對于現階段的中國交通環境,以及駕駛員駕駛技術而言,不限速高速公路的應用利弊共存。
好處是可以縮短通行時間、提高通行效率,而且對于駕駛愛好者來說,在不限速高速公路上可以體驗到車輛的極限性能,令到自己愛車的動力性能有處可施。而随着消費市場對于車輛極速、高速穩定性的要求逐步增大,還可以促進中國車企加碼研發汽車底盤極限性能的比重,打造出高速工況下底盤表現更爲穩定的汽車。
一方水土養一方 " 車 ",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特質與其交通環境深度綁定,倘若中國也大面積覆蓋不限速高速公路,相信中國汽車在底盤研發領域的成就會更加高。這正如德國一樣,既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應用不設限速高速公路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範圍内的汽車工業強國,德系車型的高速穩定性普遍都強于競争對手。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國内大多駕駛員對于交通規則的認知理解也比較薄弱,駕駛技術與不限速高速公路不匹配,如果貿然将限速提升到 150km/h 或不設限速,那麽後果必定不堪設想。
比方說,國内在超車道中龜速行駛的車輛不計其數,倘若時速達到 150km/h 的車輛,在超車道中遇到 80km/h 的車輛,很有可能釀造重大交通事故。
相比之下,德國絕大部分駕駛員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高速超車道僅用于超車,駕駛員在超車加速之後便駛回行車道,交通環境井然有序。這是因爲在德國考取駕照的難度、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都非常高,普遍需要用半年時間以及花費 2000 歐元(1.6 萬人民币)才能拿到駕駛證,駕駛證的含金量頗高。
國内駕校則是普遍推行應試教育,教練所傳授的駕駛知識往往隻能用于如何通過考試,而不能應用到實際使用場景當中,許多人在考取駕駛證之後都不敢上路開車,甚至是 " 不會開車 "。正因如此,全國多地都形成了 " 陪練 " 的産業鏈。
即便是駕駛員平均駕駛技術領先的德國,也會因爲不設限速而增高事故發生率。據統計數據顯示,德國 A5 高速公路在設置限速之後,造成人員傷亡的嚴重事故發生率大幅度降低,其中死亡事故降低 63%,重傷事故降低 45%,輕傷事故降低 14%。
由此可見,應用不限速高速公路其實是有代價的。
針對國内交通環境而言,不限速高速公路應與提高最低限速,加大處罰力度,提升駕駛執教标準一并實施,假設相關規格不作針對性調整和完善,那麽不限速高速公路的突破,其弊或會大于利。
例如針對低于最低限速車輛,在超車道龜速行駛車輛處予嚴厲懲罰 ...... 你覺得呢?
今日話題
你支持不限速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