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龐華玮
編 輯丨姜詩薔
圖 源丨圖蟲
幸福的基金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基金各有各的不幸。
2021 年春節後,以張坤爲代表的大盤藍籌基金,以葛蘭爲代表的醫藥基金,以及以劉格菘爲代表的成長基金,一起步入下跌通道。
2021 年 2 月 18 日,成了基金的一道分水嶺。
在此後的兩年半(2021 年 2 月 18 日至 2023 年 8 月 23 日,下同),26 隻基金收益跌去 60%,249 隻基金收益跌去 50%。
大批頂流基金經理跌落神壇。
比如,收益來看,劉格菘的廣發科技先鋒 -58.70%,葛蘭的中歐醫療創新 A-56.70%,劉彥春的景順長城集英成長兩年 -53.41%,張坤的易方達亞洲精選 -46.98%,傅鵬博的睿遠成長價值 A-41.96% ……
随着業績回落,頂流基金經理們的管理規模也大幅縮水。張坤、葛蘭、謝治宇、劉彥春等管理規模已較高峰期縮水三至五成。
醫藥基金領跌
近期的 A 股,再度打響 3000 點保衛戰,權益基金也同樣陷入低谷。
以 2021 年春節爲分界,基金整體經曆了一輪大回調。
在這兩年半的時間,滬深 300 指數下跌 36.35%,代表權益基金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下跌 31.64%。
其中,跌幅最大的前海開源醫療健康 C,回報爲 -69.66%。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這期間,1747 隻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收益下跌超 30%,249 隻基金收益下跌超 50%,26 隻基金收益下跌超 60%。
全市場 2708 隻主動權益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成立于 2021 年 2 月 18 日之前,股票倉位大于 50%,包括普通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同),僅有 232 隻基金取得正收益,占比不到一成,僅 8.57%;2476 隻基金負收益,占比 91.43%。
也即是,在過去的兩年半,主動權益基金的業績大約是:九成負收益,一成正收益。
同期,31 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醫藥生物跌幅最大,下跌 41.74%。
同樣的,醫藥基金也是期間表現最差的主題基金。
71 隻醫藥主題基金中,僅 2 隻正收益,包括蓋俊龍和廖星昊的紅土創新醫療保健 7.88%,池陳森的安信醫藥健康 A4.08%。
紅土創新醫療保健得益于押注景氣度向上的細分行業,二季度末其十大重倉全部是中藥股;而安信醫藥健康的策略是細分行業均衡,盡量買在左側接近右側的位置,其選股能力較強。
71 隻醫藥主題基金中,其中 66 隻跌幅超 30%。
其中,區間回報跌幅居前的 3 隻基金下跌超 60%:範潔的前海開源醫療健康 A-69.58%,尹濤的民生加銀醫藥健康 A-62.87%,吳興武的廣發醫藥健康 A-60.56%。
醫藥明星基金經理都沒躲過大跌的命運。
葛蘭旗下 2 隻醫藥基金:中歐醫療創新 A-56.70%,中歐醫療健康 A-52.58%;吳興武旗下 2 隻醫藥基金:廣發醫藥健康 A-60.56%,廣發醫療保健 A-58.06%;彙添富基金鄭磊旗下 3 隻醫藥基金跌幅均超 52%。
表現相對較好的是趙蓓,旗下兩隻醫藥基金:工銀醫療保健行業 -36.19%,工銀前沿醫療 A-34.68%。
此外,譚冬寒表現也不錯,工銀醫藥健康 A-38.76%。
總體來看,近期的持倉中,趙蓓和譚冬寒均重倉了中藥股。
明星基金大跌
除了醫藥主題基金之外,部分明星基金的下跌幅度也令人意外。
市場上著名的鵬華創新未來 LOF,近兩年半收益爲 -61.97%,同類排名後 1%。
該基金規模由 2020 年 9 月 30 日成立時的 120 億元,縮水至今年二季度末的 25.54 億元,降幅近八成。
該基金此前由明星基金經理王宗合管理,王宗合今年 3 月底離任後由闫思倩接管。很長一段時間該基金踏錯市場節奏,在新能源大漲時,該基金重倉大藍籌白馬股;該基金轉向新能源時,又正逢新能源高位回調,二季度末該基金十大重倉股轉戰 TMT。
市場上 4 隻創新未來 LOF,陳皓管理的易基創新未來 LOF 表現最好,但最近兩年半下跌 28.72%。該基金二季度末重倉行業較分散,包括上半年風口的 TMT 個股,也包括新能源、醫藥等回調較多的個股。
事實上,不少明星基金經理旗下基金自 2021 年春節以來都出現了大幅回調。
比如,劉格菘旗下 5 隻基金全部跌幅超過 50%:包括廣發科技先鋒 -58.70%,廣發雙擎升級 A-55.90%,廣發創新升級 -52.71%,廣發小盤 LOF-52.00%,廣發多元新興 -50.95%。
此外,葛蘭旗下 4 隻基金跌幅在 48% — 57% 之間;謝治宇旗下 3 隻基金跌幅在 35%-38% 之間;劉彥春的 6 隻基金跌幅在 43%-53% 之間;周蔚文的 4 隻基金跌幅在 29%-36% 之間;蕭楠的 4 隻基金跌幅在 21%-46% 之間;張坤的 4 隻基金跌幅在 42%-47% 之間。
上述明星基金經理的重倉股主要集中在消費、醫藥、互聯網、新能源、醫藥等領域。
管理規模滑坡
由于業績不佳,不少頂流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大縮水。
8 月 21 日,微博上,一位投資者對頂流基金經理劉格菘的點評引發關注。2021 年時,劉格菘作爲 900 億大腕;2022 年變成了 800 億頂流;今年以來,從 700 億頂流變成了 600 億頂流。
至二季度末,劉格菘最新管理規模變成了 461.01 億元。其最高管理規模爲 2020 年底的 843.43 億元,目前規模縮水超四成。
此前 3 位曾達到千億管理規模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目前規模都已縮水 30%-50%。
二季度末,公募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規模排名第一的是張坤,管理規模 776 億元,較之 2021 年 6 月末高峰期 1344.78 億元近乎腰斬。
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規模排名第二的是葛蘭,管理規模 766.88 億元,較之 2021 年四季度末高峰期 1103.39 億元,縮水三成。
劉彥春最新基金管理規模 599.94 億元,較之 2021 年 6 月末高峰期 1163.01 億元,接近腰斬。
此外,謝治宇最新基金管理規模 654.41 億元,較之 2021 年末高峰期 963.45 億元,縮水三成。
周蔚文由高峰期 925 億降至目前 529 億元;胡昕炜由高峰時的 694 億降至目前 440 億,蕭楠由高峰時的 597 億降至目前 443 億。
目前 " 千億頂流 " 基金經理已不存在,市場上僅有張坤、葛蘭、謝治宇、劉彥春、周蔚文等 5 位超過 500 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趙鳳鈴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