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準備來南京讀博的時候,那時候還是女朋友的妻也正好碩士畢業。我們在博一那年結婚。由于老家四壁蕭然,隻是象征性地給了妻家一點點禮金。嶽父嶽母大人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令我們老家感動不已。妻和我都是話不多的那種,那我就用我最摯愛的方式——寫作,在生硬、刻闆的工科論文中唯一可以感性發揮的緻謝部分表達一份我對妻的感情 ......"
本文是東南大學工學博士、現山東科技大學副教授仲濟濤 2015 年寫的一篇博士論文緻謝詞。其在求學期間的經曆,讓許多與他有相似命運的學子淚目。其中提到妻子在自己讀博求學路上的支持,字裏行間透着濃濃的愛意。
感謝博一與我結婚的妻子
小時候,我們村破天荒地出了一個博士。奶奶說,狀元胡同出人才啊!我皺皺鼻子,使勁兒吸入快趟過河的清鼻涕,問奶奶:那咱是狀元胡同的嗎?奶奶說:孩兒啊,咱是狗尾巴胡同的。
1
念由心生
博士論文終于完成,是在 2014 年 12 月的一個平淡的午後。這天正好是冬季時令裏的大雪節氣——南京無雪。盯着剛剛打印好的還泛着打印店特有書香的論文樣刊,心情就像自助火鍋店裏胡亂混合到一起的各種醬料,無法準确表達出是什麽滋味。
厚達近 200 頁的論文是讀博三年多來的總結和積澱。
于人,可能一文不名;于己,卻也算是敝帚千金吧。這本浸潤着自己無數心血的論文,像是三年前博士入學時播下的種子,懷胎三年,如今呱呱墜地;也像是一道無人宣讀的聖旨,宣布了我二十多年求學生涯的結束。
撰寫大論文本身是平平無奇的,然而在梳理以前資料和成果的過程中回憶起的那些或溫暖或慘淡的往事,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紀念的。
我的家鄉坐落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是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的一個小農村。因爲靠海的緣故,相比于人傑地靈的江南水鄉,我們村兒隻能算是鹽堿地成片的窮鄉僻壤。
小時候,村兒裏出了唯一的一位博士。那時剛上小學,還不懂什麽是博士,但從大人們豔羨的目光裏,我知道這是多麽光耀門楣的一件事情。那是在我無憂無慮的童年記憶深處爲數不多的一次強烈的心靈沖擊。然而,也就是在那些豔羨的目光裏,我已孽根深種。
我上高二那年父親病倒,心理壓力驟然增加,高三時便已萌生退意,不想考大學了。後來不忍看到親人們失望的眼神,勉強考入本科。心想,大學畢業就趕緊工作。後來父親的病情逐漸好轉,我就又接着讀了研究生。心想,讀完研究生再也不讀了,趕緊工作,幫大哥分擔一份壓力。結果,最後……還是讀了博士。
現在回想起這段鬼使神差的經曆,我深深爲自己的自私和狠心内疚。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說外因是父母和大哥背後默默無言、砸鍋賣鐵的支持,那麽内因或許就是那一次心靈的沖擊。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左右你做出重大決定(或對或錯)的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有時是一句勸誡,有時是一個眼神,有時,甚至隻是童年時的一個念想。不過于我,這個念想也未免太過奢侈和沉重了。
2
長兄爲父
寸草之心,難報三春之晖。對于父母,已無需多言。除了父母,我這裏要感謝的第一個人便是大我 7 歲的大哥。可能是大我好幾歲的緣故吧,在我心裏,大哥一直是半個父親。從小到大,因了大哥的庇護和陪伴,我的童年和少年多了很多歡樂,少了很多坎坷。因爲我小,凡事大哥都讓着我。
我上小學三年級那會兒,大哥正好初中畢業,面臨着考高中還是考中專的抉擇。上高中,意味着可以考大學,但是要多讀好幾年書,多交好幾年學費;上中專,可以少交幾年學費,早點工作,但也意味着與大學失之交臂。以大哥當時的成績,高中、中專随便挑。但爲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主要還是爲了我這個弟弟将來的學業,大哥以自己的前途作爲代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
這是我那時心中感受到的大哥爲我做出的讓我永生難忘的一次犧牲。然而,從後面的生活軌迹來看,大哥的犧牲才剛剛開始——
就是在高二那年,父親病倒。剛工作不久的大哥承擔起了所有的重任。我沒有見過大哥那一夜夜的輾轉難眠;沒有見過大哥帶着父親走遍了省市大大小小的醫院;
沒有見過大哥是如何籌到父親高昂的醫藥費;也沒見過大哥爲了父親得到最好的治療而陪主治醫生們喝下一杯杯苦酒還要強裝笑顔。
我見到的隻是大哥日漸深陷的眼窩,皮包骨頭、蒼白如紙的面孔,亂蓬蓬灰白的頭發,還有滿地滿地吸了一半的香煙;而當上面的一切發生的時候,我是坐在溫暖安靜的教室裏學習,因了大哥的獨當一面。
我想一定是大哥的孝心感動了上蒼,父親在卧床三、四年後身體開始好轉,真得好轉了!
慢慢地,我發現——大哥胖了。
在這裏,我不得不提的是,嫂子就是在我們家最爲困難的時候走進這個家庭的,在這裏,我代表我們全家向背後默默支持大哥的嫂子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3
湖海相随
如果說,除了父母,大哥是我生命當中第一個守護我的天使,那麽第二個不可或缺的人便是我的妻子,我曾經的高中同學。
我倆是一屆的,當我準備來南京讀博的時候,那時候還是女朋友的妻也正好碩士畢業。本來妻是打算回山東老家找工作的,離家近,也好照顧父母。我要讀博的決定讓妻不得不做出選擇——回老家意味着異地,來南京意味着背井離鄉。
俗話說:兩心既堅,緣分自定。就在我也憂心忡忡的時候,妻一張開往南京的車票打消了我所有的顧慮。然後幫妻一起找工作,租房子,于是我們就這樣開始了一段長達近四年的金陵生活。
我們在博一那年結婚。由于老家四壁蕭然,隻是象征性地給了妻家一點點禮金。嶽父嶽母大人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令我們老家感動不已,這在攀比風盛行的農村是何其難得。嶽父大人說:" 隻要你小兩口好好噶夥兒,白打仗,俺和你媽就放心了。"
就這樣,妻每天上班,我每天上學,教研室、餐廳、家三點一線。每逢周末,要是不忙,我們就一起出去轉轉;要是學業忙一些,妻便來我們教研室陪陪我,順便裝一裝博士。單調的博士生涯因了妻的陪伴而變得溫馨舒緩。
客居異鄉,難免碰到許多不順心的人和事。傍人籬壁的無奈,爲五鬥米折腰的心酸,爲了自己那丁點兒權益而苦苦相争的卑微……心情有時也會伴随着各種頹唐與失落。然而所有的委屈、挫折、抑郁都會消融在妻子的安慰裏。
有時看到别人買車買房,我心裏總會泛起對妻的一絲歉疚。每當這時,倒是妻經常寬慰我:甭鬧心,這些個東西我們早晚都會有的。
自從有了妻,感情世界有了最終的寄托和歸宿,内心多了一份一枝自足的踏實,也油油然生出一份男人應有的責任心。妻和我都是話不多的那種。那我就用我最摯愛的方式——寫作,在生硬、刻闆的工科論文中唯一可以感性發揮的緻謝部分表達一份我對妻的感情:
寫給親愛的妻
又是這樣一個清冷的冬季
回想起那年走出南京車站的你
驚豔了我
在最美的年華裏遇見你
一定花光了我所有的運氣
親愛的
你是否還記得陪你一起找工作的那段經曆
如果忘了
那它一定是藏進了那家小店的那碗平橋豆腐羹裏
親愛的
你是否還記得我第一次去你家 爸爸囑托我們時你的樣子
不要賴賬
因爲當時我悄悄偷走了你眼中的漣漪
親愛的
你是否還記得那落了一地的碗瓷
不用緊張
難道你沒意識到那其實是一地的膠粘劑
粘合了咱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我也曾笑問你
是否後悔跟了一寒如此的我
你低頭使勁兒搓着衣角:
嫁雞随雞
謝謝媳婦大人對我的信任
你的理解是我爲咱這小家努力奮鬥的永恒動力
接下來我們将開始新的生活
可能去到我們老家的城市
不管怎樣
都難爲了你這些年随我南北東西
如果你也曾爲了愛情尋尋覓覓
如果安全感是你永恒的主題
那麽親愛的
相信我
我就是你的那位 " 一勞永逸 "
——不用懷疑
4
初心不忘
有人說,即使你不能改變世界,也不要讓世界改變純真的你。這或許是我最幸運的一點吧——雖然渤澥桑田,東海揚塵,我早已不再純真,但我卻還是我——迂腐執拗,黏皮著骨,但依然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于是我一度想用 " 我就是我,是顔色不一樣的煙火 " 作爲本文的副标,但是想想讀博期間的優哉遊哉(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想想親人們的咽苦吞甘、熬姜呷醋,想想已過而立之年卻仍沒有好好侍奉雙親。自己又哪有資格說這樣自負狂傲的話?!等多少年後,回頭看看這段讀博的經曆,最多也就是用 "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禦街前 " 聊以自慰罷了。
前段時間父親住院,我在家陪了幾天床,這是十多年來父親抱恙時我唯一的一次陪床,想來汗顔無地。事非經過不知難,雖然以前也知道家人的不容易,但是在醫院陪父親的這段時間,我才真正懂得了母親和大哥那些年的苦和難。
在返回學校的火車上,我用微信跟大哥談起對父親身體深深的擔憂。大哥在回複我的一段文字中有這麽一句:我們是父母生命和精神的延續,好好做人、好好奮鬥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看到這句時,坐在淩晨兩點滿是呼噜聲的火車車廂裏,我淚流滿面。我知道這是大哥對我的安慰,也是對我人生的指引。我能做的就是一定不辜負那些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對我的殷殷期盼,是的,一定不辜負。
光陰如電,急景凋年,從博士入學到答辯畢業,忽忽三年有餘,鴻爪雪泥,已爲陳迹。悟以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我輩亦應如此。末了,很少喝酒的我要大喝兩杯,一杯敬父母的含辛茹苦、大哥的铮铮鉄肩,一杯敬妻子的不離不棄、無悔相伴。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還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劉钊教授,謝謝您這三年多來在工程知識和論文寫作上對學生的指導,也謝謝您對學生所作選擇的尊重和寬容。
謝謝同教研室的其他老師和所有師兄弟,已經畢業的和沒有畢業的,結婚的和沒結婚的,有女朋友的和沒女朋友的,祝福你們各得其所。
網友評論:
懂感恩,不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