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麻了。
代言"巴黎世家"和"H&M"的模特。
在這裡"川劇變臉"。
帥哥們在超臭超拽和笑靥如花裡反複橫跳。
好戲谑。
漂流荒島的大富翁,看到了妻子的屍體。
一邊脈脈溫情地撫摸妻子,愛意連連。
一邊褪下她昂貴的戒指和項鍊,揣進荷包。
而這種"反差"所帶來的幽默,來自一部好生猛的電影,今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的得主。
甚至這份幽默還帶進了片名裡。
明明自帶"搞笑"屬性,卻偏偏叫——
悲情三角
Triangle of Sadness
電影節上獲得了觀衆長達8分鐘的起立鼓掌。
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拍過《遊客》《方形》,後者的那個名場面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這一回,反差同樣應用在了電影中。
有鮮活的肉體:
男主哈裡斯·狄金森,演過《沉睡魔咒2》《王牌特工:緣起》,"傻白甜"專業戶;女主查爾比·迪恩·科裡克,也模特出道。
有精緻的餐點:
還有時尚、走秀、遊艇、名流:
那反差的那一面呢?
emm……
流離失所、蓬頭垢面、抱團取暖、慘不忍睹。
導演實誠地說:"基本上,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人們試圖不讓自己丢臉的。"
可嘴上說着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他喜歡拍體面人露出馬腳的崩壞時刻。
對此,隻有一個忠告:
答應Sir,千萬别在吃飯的時候看。
01
導演是個狠人。
一上來的第一個故事,就給了道情侶之間聊天容易爆雷話題——
男女朋友出去吃飯,該誰買單?
卡爾(哈裡斯·狄金森飾)和女友亞雅(查爾比·科裡克 飾),同為模特行業的大漂亮。
結果上一秒還在T台上叱咤風雲。
下一秒就在高檔餐廳因為誰買單吵得不可開交。
引人側目,太不體面了。
但吵架的原因,卻很真實地挑破了男女關系裡那層不言自明:
卡爾認為在時尚行業,男模特的工資隻是女模特的三分之一,即便我是男人,也沒必要每次都主動買單,女性也應該有買單的自覺。
但亞雅就認為,男友是财迷心竅,她不是不想付錢,隻是覺得男女之間,談錢太不性感了。
兩人就從餐廳吵到了計程車上,從車上吵到了酒店裡。
最後倆人打賭,用愛來解決問題。
故事就來到第二章,遊艇。
沒什麼比一趟旅遊更能讓小情侶感情升溫了。
兩人登上了豪華遊艇,Christina O。
能登上這所價值不菲的遊艇的,大多是上層階級的中老年人。有來自俄羅斯、自稱"屎王"的肥料大亨夫婦;來自英國做軍火生意的老溫夫婦(用的是首相丘吉爾和他夫人的名字);中風後有語言障礙的殘障人士;剛賣了遊戲公司想獵豔的大富翁;有覺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寡婦。亞雅和卡爾是唯一一對年輕人,仰賴亞雅是知名網紅,才能來"免費體驗"。但注意沒有,這群人的屬性,新錢、老錢、爆發戶、軍火商、網紅、單身漢、寡婦……甚至還有一個殘障人士。再加上船員中,有打雞血的管理層,有摸魚的打工人,還有個神龍見首不見尾船長(伍迪·哈裡森 飾)。
這些人加起來,正好構成了一小的社會模型。此時,電影視角拉大,在了這個小的社會模型上,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與價值百态。因為這樣和那樣的原因,船長把正式的晚宴,定在了周四——一個暴風雨交加的晚上。
所以在那一晚。
餐廳全都是這樣的,傾斜,搖晃。
在船上版晚宴,搖晃起來讓人怎麼吃??
因此,這部電影最出圈的那一幕來了。
(原諒Sir不想放圖)
總之大部分客人都上吐下瀉,四處噴射,再加上船艙的下水系統也出了問題。
那場面,豆瓣評論區有言:
導演徹底把"體面"倆字揉成團,扔進了垃圾桶裡。随着一聲爆炸,遊艇沉入海中,故事來到第三章。幸存者流落荒島,開啟了《蠅王》式孤島求生的劇情。幸存者中,有男女主、愛打雞血副船長、"屎王"俄羅斯富豪、中風的殘障人士,單身暴發戶,以及一個遊艇底層的女清潔工阿比蓋爾。
結果巧的是:除了阿比蓋爾,所有人都不知道怎麼在荒島上謀生,包括生火、抓魚都不會。所以,阿比蓋爾逐漸建立起權威——她用食物建立統治,用床鋪換富豪的勞力士,甚至欽點男主卡爾,去陪她睡覺。
跟黃渤的《一出好戲》類似——文明社會解體了。一同解體的,還有男女主的愛情。卡爾要去陪阿比蓋爾睡覺,亞雅醋壇子翻了,但她收到了阿比蓋爾一袋餅幹的"賄賂"。你很年輕 很性感你覺得她要和你走什麼
次日一早,阿比蓋爾又給了小情侶一包餅幹作為"獎賞"。時間一長,男女主居然都習慣了。故事的最後,來了反轉:某天,阿比蓋爾和女主決心翻過島上的山,去另一面看看的時候,赫然發現:山背面有一座電梯,原來這島嶼是一個旅遊度假區。電梯門開的瞬間,如同文明的大門徐徐打開。
面對着新建立的島上秩序又将解體的現實,沒有孩子也沒有愛人的阿比蓋爾在女主身後。舉起了石頭。
故事戛然而止。可以說,導演用三段故事,重現了現代文明社會的某種脆弱與虛僞,把他過去調侃的體面人,又撕毀了一遍。但似乎,又不隻是這樣。咱們一層層來拆。02很多人可能會說,三個故事中,第二個故事視角的轉移和擴大比較割裂。但實際上,《悲情三角》厲害之處在于,主題的探讨,有一個内在的層層遞進關系。第一章裡,男女主争論的是該不該付錢的問題。看似說的是錢,其實讨論的核心是:平等。
為了使這個話題更公平,導演還特地給男女主設計了一個模特行業背景:這是為數不多女性可能更占據性别優勢的行業。男主不想付錢,明面上是說因為女主曾有過承諾,如今又把掙錢能力不如對方的自己架在火上烤。但實際上,他反對的是什麼?是在兩性關系中,有意識地使用性别優勢來牟利,這一點無關男女。
聽了一路八卦的出租車司機道出了真相:
而在之後的坦白局裡,女主也承認了她的小心思。她是故意的,從假裝沒看見賬單,到事後扣帽子式的争吵,都是。
但辯解确實也讓人唏噓:現實中女性懷孕有失去工作的風險,她的這種得利習慣,來源于現實壓力給予的不安全感。
逐漸引出電影的第一個主題:即便男主在行業已經足夠弱勢,女主在經濟地位上已經占據強勢地位。平等的脆弱和不易,即使隻是在兩性關系上。男女主選擇的答案是,愛。他們試圖用愛來彌補。能成麼?延申到第二個故事裡。導演引入了更多人,來加入到這場讨論,階層的參差感開始凸顯。第二個故事一開場就給了一場戲。船上的管理層,給船員們打氣:說一定要滿足客人的需求,哪怕是不合法的,哪怕是獨角獸,也一定要答應他們。
要所有人記住目标是什麼,是服務好客人?不,是掙錢。
在大多數人眼裡,有錢才有地位。而船上的客人,就是有錢的那一類。所以我們在第二章裡看到了這些場景。遊戲公司的老闆,一個有錢的暴發戶,在酒吧裡直接說——别繞彎子了,我有很多錢,我可以給你們買勞力士。
而因為忌妒女友看帥哥修理工,卡爾去找管理員投訴,結果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因為他的投訴,就能讓修理工失去這份工作,連他自己也有點吃驚。
最荒謬的是有錢的寡婦。她在浴池裡喝香槟,旁邊的艇姐賠笑,聽她發表"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演講。接着恩賜地問她有什麼願望,最後直接自以為是地給船員們"放假"。我要你們都下水遊泳
于是,無論是在甲闆上工作的服務員,還是甲闆下、廚房裡處理食材廚師,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兒。排隊給客人表演玩"水滑梯",嘴裡還得附和:"我很開心。"
但是當暴風雨襲來,所有這些"上位者"在搖頭晃腦地颠簸中被扒掉了斯文體面的底褲。上吐下瀉,污穢不堪。
如果說第一個故事還在講男女主之間脆弱的平等,他們還想着試圖去彌合。那第二個故事,講的就是:放棄吧,别白費工夫了,這個社會不值得。用金錢建構的階層差異,已經深入到社會的肌體中,無可救藥了。所以第三個故事就來了一次大解構:遊艇的底層清潔工阿比蓋爾成為了荒島上的救世主。在上流的老爺太太們在沙灘享受阿比蓋爾帶來的物資的時候。
她通過抓魚、生火等生存技能,完成地位上的反殺。不僅能夠指揮老爺們做事,還能夠享受小鮮肉的性資源。但這裡隻是在強調階層的崩壞,讓一個下等人的翻身?不。當金錢失去了作用,生存技能反而成為硬通貨,而和現代社會獲得金錢來源的複雜途徑不一樣。生存技能,相對平等。電影中,後期幾個大老爺們已經學會了去捕獵(雖然隻是一頭驢子),但也意味着,阿比蓋爾并沒有絕對"統治"。
也可以猜想,即便沒有結尾的反轉,阿比蓋爾短暫的優勢也會逐漸結束。但起跑線和機會的均等,已經是脫離文明社會帶來的"福報"了。可這層關于"平等"的讨論,還隻是這部電影的第二層。03可别以為Sir是在胡謅。電影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設計。還記得船上大混亂的那晚吧——暴風帶來的搖晃隻是一方面,真正造成混亂的是船長和那個叫做"屎王"的俄羅斯富豪喝酒。他倆鬥酒引用了很多名人名言,最後得出結論:
配合上搖晃的船隻,以及随後兩個人在船長室裡瞎發布命令的場景。
其引申義,相信所有人都能看得懂。
兩種路線的争端,并沒有導向更好的結果,反而帶來的現實的搖擺與崩塌。
跷跷闆式的平衡,會帶來糟糕的後果。導演給出的答案是什麼呢?回到電影的片名。悲情三角。原意指代是眉間的三角形小空間,是眉毛皺痕經常形成的地方,也是開場卡爾表情不太ok的地方。
真實的含義,Sir覺得。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态。電影給出的答案是——平等是虛僞的,交易才是永恒的。在這個三角裡,财富,權力,性魅力,知識技能,服務态度……乃至人格、尊嚴,都是可以交易的對象。第三章故事裡,卡爾與阿比蓋爾的交談就撕開了某種掩飾,直達問題核心。-應該是你做決定決定 而不是我你還記得你來這的第一個晚上說了什麼嗎?-"我愛你 因為你給我了魚"-沒錯 你知道為什麼這句話這麼動聽嗎?-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句實話
他出賣自己,換來食物。她用食物,換來了愛。但這隻是特殊情況,沒有中間商,所以這種"平等"不穩定。絕大多數情況下,人要出賣xxx,換成xxx,才能獲得xxx。大部分情況下,中間的部分是金錢、地位、權力之類的一般等價物。某種程度上,這就是現代社會的運行邏輯。電影中幾乎所有人都可以代入到這個公式裡。從開頭在鏡頭出賣自己身體的模特,到後邊被富豪們頤指氣使的服務員,再到最後的為了魚和人睡覺的卡爾……
這對嗎?這不對,但沒有用。
資本主義社會裡,每個人都被框定在這三角循環裡,出不去,也進不來。
所以電影叫做"悲情三角"。
電影結尾,想要砸死亞雅的阿比蓋爾,一方面可以說,是自私。她有了地位,有了"愛人",她不希望回去文明世界失去一切,孤獨終老。但另一方面,何嘗又不是恐懼。結尾中,亞雅善心大發,共情她的經曆和現狀。說想幫她,讓她做助理。
面對這樣的"善意",她會砸下去嗎?導演給了一個開放答案,但不也是在問每一個彷徨的你我。在所謂文明的社會裡當善良的奴隸。還是為了僅存的微光當一個惡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西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