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圖發布了新款夢想家後,有消息傳出岚圖汽車北京團隊正擴大規模,籌備華爲研發團隊入駐的相關事宜。雖然事後被岚圖内部人士辟謠,但不難看出,各大車企與華爲的合作,正愈發深入。

無獨有偶,就在近日,廣汽與華爲合作項目有了新進展,消息稱預計 2026 年,雙方合作的第一款車型就将問世。
另一邊,上汽與華爲将推出 " 第五界 " 的消息,同樣傳得沸沸揚揚。顯然,今年的華爲在汽車行業尤爲忙碌。
與華爲合作,不止三種方式
此前,華爲與車企的合作方式一共有三種,零部件供應模式、HI 模式以及智選車模式。
簡單梳理一下這三種模式,在零部件供應模式下,華爲向車企提供标準化零部件,也就是說,車企需要哪方面的零部件,華爲就提供相應産品;HI 模式就是 Huawei Inside,華爲會向車企提供全棧解決方案,包括通信架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等;智選車就是鴻蒙智行,華爲将深度參與車企的産品定義、核心零部件選用以及營銷服務體系,最終的産品也将會進入華爲終端門店進行銷售。

2025 年以前,華爲與車企的關系嚴格地按照這三種模式進行合作。但 2025 年以後,車企與華爲的合作方式或将變得愈發多元化,更多的合作模式相信會接踵而至,但都會以上述三種模式爲框架展開。
盤點各車企與華爲的合作模式,有些已經在悄然間發生變化。
比如岚圖與華爲。近期有消息稱,岚圖與華爲将基于已有的合作基礎,将繼續深化合作的相關事宜。雙方或基于 "ESSA+ 華爲 " 開辟第三種合作模式,不單純是讓産品搭載智駕技術,而是打通 " 智架 + 智駕 ",實現軟硬件的強輸出。
也就是說,岚圖将自身的電動化架構與華爲的解決方案深度融合,有 " 取長補短 " 的意思,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産品力,同時也能更大程度地控制成本。

上汽随後宣布了與華爲的合作,根據公告内容,雙方将在産品定義、生産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
此前已有多家媒體報道,上汽注冊了 " 尚界 " 品牌,将與華爲進行智選車模式的合作,并且将基于飛凡品牌原有未發布的産品打造。
智選車模式,意味着上汽想要快速找到盈利的方式,以及快速提升新能源産品知名度。雖然智己和飛凡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市場基礎,但相比于鴻蒙智行的關注度,還是小了些。
另外,上汽從現有 " 四界 " 中看到了機遇,至少在産品競争力以及市場營銷層面,借助華爲勢能能夠更快融入主流市場中。
近期有大動作的不僅有岚圖和上汽,廣汽與華爲的合作也有了新的進展。

廣汽相關人士透露,廣汽與華爲合作的 GH 項目全新品牌首款車型計劃于 2026 年上市,新品牌上市之前,廣汽傳祺與華爲聯合創新計劃全球首發車型 M8 乾崑系列即将登場,算是爲全新品牌進行預熱。
廣汽與華爲的合作模式類似于 " 阿維塔 " 模式,共同打造新品牌,并以廣汽爲營銷主體,華爲深度賦能。
不難看出,廣汽與華爲屬于多維度合作關系,既有解決方案的賦能,也有雙方的深度合作。以此來看,華爲在未來将會與更多汽車集團進行多元化合作關系,讓車企也在合作方案上也有更多的綜合性選擇。
華爲已有的汽車合作項目,已見成效
目前,與華爲有關聯的車企中,不分合作形式,問界表現得相對穩定,智界、阿維塔、岚圖均有起勢趨勢。另外,享界也在積極求變,力争打出奇效,而從尊界發布會的熱度來看,其關注度可謂非常之高。

從市場需求層面,與華爲深度綁定的車企,最受關注的産品力一定是高階智駕和智能座艙。換言之,華爲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爲車企帶來強大的技術支持,使得華爲賦能的品牌一直能夠處在市場主流競争梯隊中。
而今年,随着比亞迪提出了智駕平權,華爲明顯感受到壓力,主要原因來自華爲 ADS 高階智駕的成本問題。對此,華爲的解決方案同樣是推出不同維度的智駕解決方案,低配用純視覺,高配上激光雷達,但與華爲合作的品牌,推出的産品定位幾乎沒有平價車型,也就等同于使用華爲智界解決方案的車型幾乎沒有平價車。衍生出的問題就是,在智駕平權下,華爲很難觸及銷量最大的細分市場,導緻競争力缺失。
但并非沒有解決方式。我們最容易忽略的,華爲除了在智能化解決方案上有着獨到的技術能力,實際上在動力形式上,華爲主打的并不是純電車型,而是成本更低的增程式車型。

問界的增程式車型銷量已經很好地說明了,華爲解決方案下,售價更低,續航能力更強的增程式要更受用戶歡迎。另一方面,阿維塔和智界銷量起勢的分水嶺,同樣來自增程式車型的推出。一方面拉低了産品售價,另一方面,增程式要比純電車型更适合綜合性使用場景。
也就是說,在與更多車企進行多元化深化合作後,華爲有機會在更多細分市場的車型上采用增程式加高階智駕的解決方案,并與合作車企共同努力實現成本下降,進而實現産品價格下探,以保持競争力。
對于各大車企來說,華爲是智能化道路上的 " 捷徑 ",對于華爲來說,想要成爲中國的 " 博世 ",需要更多車企的幫助,解決産品規模,技術和軟硬件成本上的問題,才能鞏固市場地位,真正比肩國際化汽車供應商。因此,與其說車企擁抱華爲,實際上是互相成就。從開年前兩個月的行業動态來看,今年的市場競争,将比去年還要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