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小時候的北京,經常會有沙塵暴,漫天的黃沙甚至把太陽都遮住了,後來也不知怎麽,沙塵就消失了。直到長大後我才知道,原來是一片人造森林成爲了阻擋風沙侵襲首都的最後一道防線。而本次《塵埃之旅》我将探尋這片森林背後的故事。
東經 114 °,北緯 41 °,這裏是河北省北部與内蒙古南部交界的塞罕壩森林。誰能想到幾十年前這裏曾是一片荒漠,隻要内蒙一刮風,河北等地就會被黃沙籠罩。爲了改善生态環境,國家下定決心要在塞罕壩建一座大型林場,來自全國 18 個省市的 300 多名職工響應國家的号召來到這裏,開始與黃土沙地鬥争,平均年齡不過二十餘歲。
塞罕壩禦道口林場在 1953 年建場,之前這裏是 " 飛鳥無栖樹,黃沙遮天日 " 的一片荒原沙地。原先這裏一年一陣風,從春刮到冬天,全年的無霜期隻有 90 天左右,9 月份就已經進入冬季了,最低溫度能到零下 43 攝氏度,晝夜溫差巨大。
除了要克服種種問題外,當時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樹苗的成活率。頭兩年,每年基本都是是種植 1000 多畝的樹苗,但成活率連 10% 都不到。問題的根本就處在外面運過來的樹苗很難适應壩上寒冷空氣,所以大家決定自己育苗,成功的将成活率提升到 95%。
當大家都以爲勝利在望的時候,災難卻再次來臨,77 年和 80 年壩上連續遭遇自然災害,這對于林場工作人員的打擊是極大的,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樣,那滋味别提多難受了。但接踵而至的打擊并未讓我們失去信心,後來幾代人在壩上造林 68 萬畝。
從 1953 年的不毛之地變爲現在的百萬畝綠洲,這便是塞罕壩的人間奇迹,當然這些都離不開這三代護林人的努力,讓塞罕壩成了京津冀地區的屏障。而現在,塞罕壩精神也将繼續傳遞下去,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想買 F-150 猛禽的點" 贊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