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感。
國産影視最愛貼的标簽。
香玉倒不是對這個詞有什麼意見。
少女感挺好的。
但,我們對于這個詞的定義,是不是太狹窄了?
千篇一律的白,嫩,美。
恨不得随便拉出來一個都是校花級人物。
所有人的青春都是這樣的?
這兩年,英國有這麼一部青春劇。
沒什麼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也沒什麼死去活來的感情,更沒有俊男靓女。
故事講的隻是一群滿身槽點的高中生無厘頭的日常生活。
最新季完結,豆瓣飙至9.4。
被評為《時代》雜志年度十佳之一。
馬丁·斯科塞斯公開為其打call。
到底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青春劇?
香玉今天來為大家說說她——
《德裡女孩》
Derry Girls
先解釋一下片名。
此「德裡」,并非印度的德裡。
而是北愛爾蘭的一座城市,也叫作「倫敦德裡」。
當然,因為曆史原因,當地人是不願意加前面兩個字的。
艾琳,是生活在德裡的一名中學生。
作為女主,她可沒有漂亮的臉蛋。
普普通通,也沒有那麼刻意打扮。
更不會注意什麼表情管理,儀态控制。
艾琳也不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好女主」。
而是一個「管你是誰,随時開怼」的毒舌girl。
她自我意識過剩。
媽媽隻是讓她乖乖穿個校服外套,就感到自己被控制了。
扯一堆有的沒的大道理。
她十分任性,偶爾會傷害别人的感情。
某天,好朋友鼓足勇氣向她說明了自己的性取向。
艾琳卻脫口而出了一句「要吐了」。
雖然事後,她也很後悔,但還是傷透了朋友的心。
艾琳還是一個熱血得有些憤世嫉俗的女孩。
錯過喜歡男生的樂隊表演這種事兒,都能引發她一大段人生的感悟。
這個德裡女孩,似乎看起來有點「不正常」。
不過要論「不正常」,艾琳的朋友好像更勝一籌。
艾琳有個神經兮兮的室友表妹。
每天都要将艾琳的日記大聲朗誦出來。
她好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
自說自話,不管不顧。
學校舉辦文藝會,她自己一個人上去跳韻律操。
放飛自我,讓艾琳和朋友們尴尬到爆炸。
艾琳還有個十分不靠譜的閨蜜,社會姐。
因為看了部電影,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得意洋洋地宣布,媽惹法克是她的新口頭禅。
為了能夠獲取第一手的打工咨詢,就把商店門口的告示闆偷走。
想和朋友們偷偷喝酒,結果差點把房子點着。
離譜程度是連離譜媽媽都不想開門的程度。
還有那個向艾琳出櫃的小胖妹。
總是間歇性地爆發人文主義情懷。
為了某個聽起來莫名其妙的慈善活動絕食到神志不清。
「我正在為了埃塞俄比亞人民節食」
她還是個大慫包。
一個故事說明一切。
好姐妹闖了禍,被傳喚到老師辦公室。
她上一秒呼籲「姐妹齊心,其利斷金」。
下一秒就「我不是,我沒有,我無辜」。
連修女老師都看不下去了。
「我們剛剛都對你失去了一點尊重」
還有一位,既不「德裡」也不「女孩」。
他是來自倫敦的男孩,也是社會姐的表弟。
又被叫做「蛋疼哥」。
一頭卷毛,「柔弱」地跟在表姐屁股後面,整天被她欺負。
因為來自英格蘭,又信仰新教,上男校存在被打斷腿的危險。
所以就和表姐一起,來讀女校。
腿是不會被打斷了,但上廁所成了問題。
雖然每個人都一身槽點,可你細想,這種所謂「不正常」的高中生,不才是最常見的嗎?
他們平日不想着好好學習,考試前天晚上聚在一起臨時抱佛腳。
可即便整晚不睡覺,也沒用。
于是他們想着走一些「歪門邪路」:
考試前到教堂,祈求神的祝福。
那虔誠的樣子,像不像曾經為考高分拜柯南的自己。
艾琳天冷時,被要求穿上外套。
雖然據理力争,好像在守護自己尊嚴。
但到最後還是得乖乖聽話。
像不像天冷後,被媽媽強迫穿秋褲的我們。
還有表妹。
學校開舞會,艾琳和朋友都在為邀請誰一同參加而苦惱。
但是她因為最愛爺爺,就邀請了爺爺。
奇奇怪怪,但不知怎麼的,好像還挺感動的。
十幾歲的年華,總是能為了自己的所愛,不在乎其他的一切。
雖然遇到麻煩事兒,第一時間相互推诿責任。
但真有人欺負表妹了,她們立馬站出來反擊。
「對,她可能是個傻X,但她隻能是我的傻X」
自己的姐妹,我不幫她,誰幫她?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點兒小毛病,也都會有自己的怪癖。
看着這群瘋瘋癫癫的「德裡女孩」,就像在看自己的「冤種」朋友。
真的很有愛!
《德裡女孩》表面上是一個青春劇。
實際上,也呼應着一個緊張沉重的時代背景。
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當時北愛爾蘭問題十分激烈。
北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天主教徒)和聯合主義者(新教徒)發生持續性的暴力沖突。
還有各方軍事集團參與其中,想要結束英國在北愛爾蘭的統治。
而德裡這座城,更是處于沖突的核心地區。
武力對抗和爆炸已經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政治博弈也是茶餘飯後的最普通的談資。
不過,比起這些。
這裡的孩子們更關注的是每天拿槍走在的路上的士兵,哪個更帥。
新的學期,為了謀求和平,艾琳他們所在的天主教女校要和一所新教男校進行一次聯誼。
讓這些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孩子們聚在一起,通過各種活動尋找比彼此的共同點,建立友誼的橋梁。
對于艾琳姐妹來說,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接觸新鮮男孩的好機會。
于是,她們在整個活動上表現的尤其積極。
但總是弄巧成拙。
過于關心式的詢問,反而讓對方感到了冒犯。
想要展現自己的聰慧,對方卻像看傻子一樣看着她。
甚至為了深入了解一下彼此,她們還半夜跑去男生宿舍。
雖然我也不懂為什麼還要帶着表弟和拉拉閨蜜。
結果,想做的事情沒做成,還被修女抓了個正着。
試圖找一個理由企圖蒙混過關。
隻是這個理由,也太好笑了吧!
「順道過來,請男孩們解答一下我們關于大英帝國的疑惑」
第二天有一個試膽活動。
旨在讓這些孩子理解團結的力量。
沒想到,小胖妹有恐高,由于過度害怕而說出了完全不利于和平的話。
哇哦,科瑞賊~
結果就是,本為謀求和平的活動,最終演變成一場「戰争」。
甚至在家長被叫來後,戰争升級了。
笑死,而且是家長單方面「毆打」。
她們造成的混亂可不止這一個。
有一次,本想好意邀請一個女孩參加舞會。
結果這個女孩有精神錯亂。
因為衣服被搶走了,就要在舞會上潑豬血。
本以為會擁有一個美好舞會的記憶。
最終卻為了拯救同學,集體被潑豬血。
這就算了。
同學不但不領情,還認為這是艾琳幾人的傑作。
最後就在台上當着衆人大打出手。
發現沒?
每當這幾位女孩想好好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出岔子。
永遠都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可總是不完美。
永遠都希望生活不留遺憾,卻總是遺憾滿滿。
這不就是我們真實的生活嗎?
永遠不完美,處處充滿遺憾。
但,不完美的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尤其當這個五個孩子在歡呼的人群中,各種擁抱在一起的時候。
紛擾的時代下,我們依然擁有彼此,
這難道不美好嗎?
故事到了第三季。
幾個女孩依舊問題連連。
隻是,這些問題變得有些深刻了。
某天艾琳發現,自己的媽媽好像和一個維修工人有着不正當關系。
于是她召集夥伴,偷偷開着朋友爸爸的車,跟蹤媽媽。
她看見媽媽和維修工人在一個房間中,喝着葡萄酒愉快的交談。
沒一會兒還把窗簾拉上了。
果真有問題!
艾琳按奈不住身體裡的正義靈魂。
當着所有人的面,質問自己的媽媽。
艾琳媽媽面露尴尬。
但卻說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她其實是在參加一個讀書會。
她再也不想隻當一個圍着所有人轉的家庭主婦,她想上大學。
艾琳從沒想到,一直隻懂家長裡短的媽媽,也有這種「不一樣」的想法。
閨蜜也一樣。
有一回,社會姐吐槽小胖妹太在意成績。
沒想到,敏感的小胖妹突然爆發,說出一段大實話:
「通過那些考試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我們是女孩,貧窮,來自北愛爾蘭,信天主教,上帝啊!」
「德裡女孩」再也不是隻會求求上帝的人了。
當時的北愛爾蘭問題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
1998年4月10日,曆時近兩年的北愛爾蘭和平談判取得重大突破。
一項旨在結束長達30年流血沖突的曆史性協議的——《貝爾法斯特協議》,在英國首相和北愛爾蘭總理以及北愛爾蘭八個主要黨派領導人的讨論下完成了。
這份協議是否能夠頒布生效,需要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公民進行投票後才能通過。
17歲的「德裡女孩」,此時也擁有了投票權。
艾琳一直是個有使命感的女孩。
德裡曾經發生過一次很嚴重的暴力沖突。
社會姐的哥哥就參與了這場暴亂,後因為殺人被關入監獄。
但如果協議通過,閨蜜的哥哥就會被放出來。
艾琳覺得非常不能理解,并和希望哥哥出獄的閨蜜發生了争吵。
她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
閨蜜則認為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艾琳就隻是一個被寵壞的小孩。
最後不歡而散。
雖然她們之前也會争吵,但那隻是一些生活小事,而現在争吵的内容卻不一樣了。
這可能就是成長。
如果說以前她們隻是想表達。
現在他們開始想要參與、想要抗争,開始變得不安分。
雖然這種不安分有時候看起來有些幼稚。
但這也恰恰是青春最真實的樣貌。
作為終季,全劇完結在主角高中畢業那一刻。
她們投出人生第一票,然後各奔東西。
回過頭看,「德裡女孩」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環境中。
作為中學生,她們看不清未來。
而事實上,當時的北愛爾蘭人也很難看清未來。
人生永遠向前,社會永遠向前。
但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我們既要let it go,我們也要盡力參與。
青春就是一場抗争。
如果輸了,那你就真的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