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市值觀察
年初以來爆火的人工智能,催生了一批超級大牛股,從下遊應用領域的傳媒、遊戲,到上遊硬件領域的光模塊,漲幅翻倍的公司比比皆是。
但是,表現最強的,是來自存在感稍弱的存儲芯片闆塊。今年以來,科創闆上市公司佰維存儲漲幅超過 5 倍,在 A 股 5000 多家公司中排名第一。
作爲國内少數同時掌握 NAND Flash、DRAM 存儲器研發設計與封測制造的企業,佰維存儲牛冠 A 股的背後,映射出存儲芯片困境反轉的預期,和國産替代的大勢所趨。
拐點将至
2022 年,存儲芯片價格一路下跌,從雲端跌向谷底。
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制造硬盤的 NAND 閃存芯片價格指數去年全年下跌了 41%,制造内存條的 DRAM 芯片價格指數下跌 35%。其中第四季度兩種存儲芯片的跌幅高達 20%~25%,創下了 2008 年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記錄。
存儲芯片是半導體行業最大的細分闆塊,2021 年全球市場規模超過 1500 億美元,占半導體總規模的 35% 左右。
美聯儲持續加息和全球宏觀經濟逆風背景下,半導體行業去年經曆了近 10 年來最嚴重的衰退,而庫存可能處于曆史最高水平的存儲芯片,受到的沖擊無疑最爲嚴重。
面對行業不景氣和極其糟糕的業績壓力,SK 海力士、美光、三星等全球存儲芯片大廠不得不下調資本開支,給出供給收縮預期。根據 Gartner 最新預測數據,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開支 2023 年約爲 1372 億美元,同比下滑 19.0%;
一邊是供給收縮,另一邊是增量需求的湧現。
伴随着通訊技術不斷叠代,萬物互聯已成時代浪潮,數據也呈現指數級别增長:
資料顯示,全球數據量從 2010 年的 2ZB(1ZB 代表十萬億億個字節)增長到 2021 年的将近 60ZB,十年時間翻了 30 倍,并預計 2025 年将繼續增長至 175ZB。其中互聯網全球領先的中國,無疑将成爲全球最大的數據圈。到 2025 年,中國數據量預計将增長至 48.6ZB,占全球數據量的 27.8%。
海量數據的湧現,正是當下人工智能爆發的前提和基石,同時極大地刺激了存儲的需求。
從曆史經驗來看,存儲芯片下跌周期一般在 2 年左右,其價格漲跌跟美元利率以及全球宏觀經濟景氣度關系密切。
2021 年下半年至今,存儲芯片價格已經下跌了 18 個月,DRAM 和 NAND Flash 兩大内存芯片價格下跌周期長達 20 個月之久。
按照過往規律,存儲價格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度到達谷底,随着美聯儲加息預期減弱帶來的經濟複蘇預期,以及增量需求的大量湧現,行業有望在三季度之後觸底反彈,完成困境反轉。
國産替代再迎契機
中國是存儲芯片消費的第一大國。2021 年,我國存儲芯片的市場規模達到 5494 億元,占全球存儲芯片市場份額超過 55%。
但是,中國存儲市場大部分都被外資品牌占據,國産存儲芯片占比不足 10%。目前,全球存儲芯片的産能高度集中于日韓美等國家,其中 DRAM 主要被三星、海力士和美光三家壟斷,2021 年 CR3 達到 94%,NAND Flash 被三星、铠俠、海力士以及美光等六家廠商壟斷,CR6 爲 93%。
對于習慣了後發趕超的中國制造來講,存儲芯片領域較低的國産化率,本身就意味着較大的國産替代的空間,而自主可控和地緣因素,更爲國産替代提供了重要契機。
3 月 31 日晚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下設的 " 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 " 宣布,對美光公司在華銷售的産品實施網絡安全審查。
美光是美國存儲芯片龍頭,是全球第二大 DRAM 産商和第五大 NAND 廠商,截至 2022 年底,美光在全球 DRAM 和 NAND 閃存市場分别占據 23%、10.7% 的份額。
作爲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公司之一,美光被中國政府審查,其實遠不止是安全問題。
最近幾年來,不斷有媒體爆出,美光是打壓中國存儲芯片産業的 " 幕後推手 "。2018 年至 2022 年,美光花了 954 萬美元用于遊說,目的就是爲了打擊中國的存儲制造産業。
中國市場對美光極其重要。2018 年,美光在中國一年的營收達到 173.57 億美元,占到該公司當年總收入的 58%,這也是美光害怕中國存儲崛起的重要原因。
中國政府審查美光的底氣,無疑是來自國産存儲的崛起。
事實上,美光近年來在華銷售收入已經大幅下降,2022 年下降到 33 億美元,占公司營收比重隻有 11%,存儲芯片的國産替代已是大勢所趨。
誰能扛起大旗?
如果美光在中國的業務受限,首先受益的自然是利基存儲市場。
利基存儲主要包含 4Gb DDR4 及以下的 DRAM,2D NAND 及 NOR Flash、EEPROM 等品類,毛利較低,市場規模遠小于主流儲存産品,但是相應技術壁壘也相對較低,國外巨頭正在逐步退出這部分競争,國内存儲芯片設計公司正在逐步崛起。
在利基存儲領域,兆易創新無疑是成長最快、實力最強的公司。
兆易創新的存儲芯片營收中 70% 來自 NOR 閃存、利基型 DRAM 占比 18%,其餘小部分爲 NAND 閃存,公司目前産品布局主要面向 IPC、機頂盒、掃地機器人等物聯網領域利基市場需求。
2012 年到 2021 年,兆易創新 NOR 閃存全球市占率從 3.4% 提升至 23%,排名全球第三,僅次于旺宏和華邦,NOR 營收的年化複合增速高達 30% 左右。
▲來源:财信證券
在利基型 DRAM 車用存儲領域,北京君正通過并購獲得了後發趕超的優勢。
2020 年,北京君正 72 億收購北京矽成半導體,後者在全球全球車用 DRAM 市場有 15% 的市場份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光的 40%,正是美光的國内市場的重要替代者。
但是,利基市場規模實在太小。2021 年,NAND 全球市場規模超過 600 億美元,DRAM 市場規模超過 800 億,而 NOR 全球市場規模僅 31 億美元,利基型 DRAM 也不過 74 億,顯然,光靠利基市場顯然并不能真正實現儲存芯片的國産替代,國産儲存要真正崛起,還是得在主流産品領域和外國巨頭直接競争。
在主流的 DRAM 和 NAND 領域,兆易創新其實也有布局,并且已經取得一定進展,這是 A 股存儲龍頭未來的重大看點之一,但是目前其市場份額太小,還不足以和國外巨頭競争。
真正具備一定實力、能直接和國外巨頭抗衡的,是兩家還未上市的重要公司,成立于 2016 年的長鑫存儲和長江存儲。其中長鑫存儲主攻 DRAM 内存,長江存儲主攻 NAND 閃存。
長鑫存儲最先進的量産芯片主要是 19nm 工藝的 DDR4,和國際巨頭相比落後 5-6 年。但是DRAM 正在逐漸逼近 10nm 的天花闆,其性能和技術提升的速度已經大幅放緩,這給長鑫存儲等國産 DRAM 産業的加速追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期。
目前,長鑫存儲國内市場份額估計已超過 3%,初步打破了國際巨頭對 DRAM 的壟斷。
相對而言,國産 NAND 閃存的進程更快一些。
2019 年,長江存儲 64 層 3D NAND 閃存量産,這是全球首款基于 Xtacking 架構設計并實現量産的閃存産品,标志着中國在 3D NAND 閃存領域逐步進入國際一流梯隊,而中國制造的優勢,也提升了國産 NAND 閃存的性價比。
最近兩年來,在存儲芯片的下行周期中,采用國産 NAND 閃存顆粒的固态硬盤(SSD)憑借超高的性價比逆勢崛起,部分采用長江存儲顆粒的 2T SSD 産品已降價至 600 元以下,甚至比三星的 1T SSD 還便宜。
2021 年,長江存儲在 NAND 領域的全球市占率已經達到 4%,2022 年估算達到 7%,已經具備強大的行業競争力。
自主可控的背景下,國内存儲芯片企業要最終實現國産替代,國内上下遊産業鏈的日益完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在上遊設備領域,存儲芯片對光刻機要求不高,但對刻蝕機要求比較高。一定程度上講,中微公司在刻蝕機領域的崛起,是我國存儲芯片行業的救命稻草。
目前,中微公司的刻蝕機最先進制程已經達到 3nm,幾乎可以滿足最先進的存儲芯片的生産。
下遊的存儲模組行業,江波龍和百維存儲在全球市場也有較強競争力,其中江波龍司 eMMC 及 UFS 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爲 6.5%,全球第六,國内第一,佰維存儲全球市占率 2.4%,全球第八,國内第二。
兩家公司的主要供應商,都包括美光。一旦美光被制裁,國内存儲芯片企業有可能赢得更多的國内下遊市場。
存儲芯片的國産替代,如今已是國家戰略,兆易創鑫、江波龍和佰維存儲都陸續獲得了國家大基金的投資,持股比例都在 5% 以上。
今年 3 月,國家大基金二期入股長江存儲,認繳出資額高達 128.87 億元人民币,持股比例超過 12%。
科技自強、自主可控的舉國體制下,國産存儲芯片的春天,就在眼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