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讀懂财經
自成立以來,前置倉始終伴随着争議。2019 年,侯毅在測試了 70 個盒馬小站後,斷言前置倉不可能盈利。但就是有企業不信邪,每日優鮮 7 年燒了 140 億元,叮咚買菜 3 年燒了 115 億。
2022 年中旬,每日優鮮資金鏈斷裂,似乎坐實了前置倉被淘汰的命運。但今年年初,前置倉行業卻集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績。叮咚買菜在 2022 年四季度首次實現全國盈利,美團買菜在 2022 年實現盈虧平衡,樸樸超市全國超 7 成門店盈利。
那麽,曾經被判死刑的前置倉,是如何挺過來的?
本文持有以下核心觀點:
1、前置倉證明了自身商業模式的可行性。2022 年,前置倉調整了經營目标,不再追求規模增長,優先保證盈利。企業通過撤城、優化倉庫點位、減少單倉配送騎手等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都開始實現或接近盈利。
2、實現盈利背後,前置倉正在逐漸發展爲全品類電商。美團買菜、樸樸超市生鮮品類已不足 30%,叮咚買菜也向預制菜、百貨品類拓展。品類開拓不僅能夠降低生鮮損耗,還能提高商品毛利、增加客單價。
3、前置倉已經成爲是即時零售業态的抓手。與傳統電商相比,受困于商品價格較高,即時零售隻能從高時效商品入手。而前置倉優勢品類正是生鮮,可當做全品類流量入口。長期來看,相比聚合線下商家,前置倉更容易通過源頭的規模化采購降低成本,縮小和線上的價格差距。
前置倉打了個翻身仗
" 堪比用複興号拉煤。"
這是被坑慘了的 VC 對前置倉做出的評價,意思是前置倉不僅要自建成本高昂的倉庫,還要保證在 30 分鍾内送達,極緻的服務下賣的卻是毛利極低的蔬菜瓜果。
這句話也點明了前置倉難盈利的核心:有限的毛利,覆蓋不了極高的服務成本。
按照德邦證券的測算,在前置倉模型下,企業在絕大部分品類中,都做到了源頭直采,但最多把水果的毛利率提高到 20%。但如果堅持 30 分鍾送達的極緻體驗,即使單倉日均單量做到 1600 單,企業的履約費用率也超過 23%。而 2022 年美團買菜的單倉日均單量還停留在 1200 單左右。
由此可見,前置倉盈利對于單倉訂單的規模要求非常高。過去前置倉競争激烈,企業不僅面臨同行間訂單的競争,也爲了保證 " 快 " 的服務優勢,在一定區域内配置了密度足夠高的前置倉和騎手。因此,單倉訂單規模能否達到盈利的目标要求,存在很大疑問。
盒馬侯毅就在各個公開場合反複強調,前置倉 " 是不可能盈利的 "。曾經的行業老大,明星企業每日優鮮走資金鏈斷裂一步,似乎也做實了前置倉被淘汰的命運。
但到了 2023 年初,情況有了轉機。前置倉集體打了個翻身仗。
前置倉剩下的三個主要玩家都證明了盈利能力。叮咚買菜發布 2022 年四季報,GAAP 标準下實現淨利潤 4988 萬元,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全面盈利。另據晚點報道,美團買菜在去年多個月份實現了毛利轉正,如今整體已經實現了盈虧平衡。在更早的 2022 年末,樸樸超市也宣布全國超 7 成門店盈利。
三家企業都實現了盈利能力,意味着前置倉的商業模式已經跑通,企業不再面臨生存問題。那爲什麽被判死刑的前置倉,忽然活下來了呢?
從生鮮電商到全品類電商
從财報看,前置倉盈利得益于兩個轉變:業務目标從增長調整爲盈利,企業定位由生鮮電商調整爲全品類電商。
收縮業務,是過去一年前置倉的主旋律。2022 年,叮咚買菜大幅裁撤二三線城市,直接将城市數量從 37 個壓縮至 27 個。美團買菜也暫停了擴張計劃,并對坪效低的倉做關停處理,用一年時間不斷降低前置倉的貨物損耗。
在留下來的優勢市場,前置倉也采取多種方式降本增效,甚至是犧牲用戶體驗的方式。根據 " 有數 DataVision" 數據,叮咚買菜開始合并站點,減少騎手。單個站點騎手數量從 20 名驟減爲 7、8 名,部分站點騎手的配送半徑也從之前的 3 公裏擴大至 5、6 公裏。相應的部分區域配送時長由 30 分鍾以内擴大到 45 分鍾以上。
站點、騎手的優化直接體現到履約費用上。2022 年四季度,叮咚買菜履約費用較 2021 年同期減少了近三億,同比下降 16.4%,是四季度盈利 4988 萬的核心原因。
除了一味地減少倉位、人員,企業也采取了效率更高的運營方式。放松了時間管控後,前置倉的面積在變大,從 2022 年開始,美團新拓展的倉庫都是大倉(面積在 800 平方米以上),相比以往的小倉(300 - 400 平方米),大倉可容納約 6000 個 SKU,是小倉的一倍。由于 SKU 更多,覆蓋區域更廣,大廠單量是小倉的 2.5 倍。
如果說,倉位、人員的調整降低了企業的成本,那麽由生鮮拓展到全品類則起到了增效的作用。
根據晚點報道,美團買菜和樸樸超市的商品結構中生鮮占比已經降低到 30%。叮咚買菜生鮮商品占比稍高,但也保持在 50% - 60% 之間。叮咚買菜也提到不再聚焦生鮮,而是努力成爲像雀巢、聯合利華一樣爲用戶提供更多食品的企業。
向全品類轉型至少從兩點提高了前置倉的盈利表現。一是更豐富的商品結構能讓消費者買得更多,進一步拉高客單價,2022 年 4 季度,叮咚買菜的平均訂單價值爲 61.38 億元,同比增長 13.4%,訂單價提高了也自然能攤薄較爲固定的訂單成本,給單筆訂單帶來更多的利潤率。
二是相較水果,大部分生活品類的毛利率更高,商品結構的泛化,能爲前置倉帶來更高的毛利率。2022 年 4 季度,叮咚買菜毛利率同比提升近 5 個百分點。
從生鮮電商向全品類電商的變化,在使前置倉獲得了更強盈利能力的同時,也使他卷入了一場即時零售新戰争。
成爲即時零售的必争之地
2023 年開始,沉寂已久的前置倉又引起了巨頭關注。據财經十一人報道稱,京東已低調重啓前置倉賣菜業務,并計劃在今年于北京開設幾十個倉位。美團前置倉在停滞一年後,也将在 2023 年重啓擴張計劃,美團買菜計劃在保證盈虧平衡的前提下,去進入更多華東城市。
京東、美團加碼前置倉并不僅僅隻是爲了搶奪生鮮市場,而是将目光瞄準到了即時零售。随着騎手等運力基礎設施的成熟以及疫情催化,即使零售正在成爲增長最快的電商細分市場。
2022 年,盡管京東、阿裏等傳統電商出現 GMV 增速下降甚至負增長的趨勢。但即時零售市場卻保持着高速增長,比如,京東到家 GMV 實現 633 億,同比增長 47%。相關機構也看好即時零售的發展空間。據東吳證券測算,即時零售用戶天花闆 5.5-6.4 億人,預計 2025 年市場規模 10182 億元左右,2022-2025 年 CAGR 31%。
巨大市場空間下,即時零售吸引了衆多玩家。美團則是希望利用外賣設施搶食電商市場,京東、阿裏出于防禦需要,也必須護住即時零售市場。而前置倉正是發力即時零售的重要抓手。
從業務形态看,前置倉形态的即時零售更像是傳統電商的升級,每一個前置倉都相當于智能倉庫,并且距離消費者更近,電商的時效性也由天變爲小時。更重要的是,前置倉也是即時零售突破瓶頸的重要手段。
即時零售提升電商滲透率的一大挑戰是高客單價。即時零售又有平台(聚合線下商家)和自營兩種方式。在平台模式下,商品供給由線下商家完成,而商家中間商環節多且有門店租金成本,因此價格與線上有較大差距,這決定了除了時效要求高的品類,用戶都更傾向到傳統電商購物。
而前置倉本身就是做高時效的生鮮起家,可當做全品類的流量入口。并且,長期來看,前置倉也可通過源頭的規模化采購降低成本,縮小和線上的價格差距。美團買菜向全品類轉型後,又重新擴張,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前置倉在即時零售中能發揮重要作用。
以此來看,在降本增效、轉型全品類等一系列措施下,前置倉已經通過了生存考驗。接下來,與即時零售的融合将越來越多出現在前置倉的故事裏,這也意味着新一輪的 " 長跑 " 的開始。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