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荠花榆莢深村裏,亦道春風爲我來。
白居易《春風》
春風送暖,小區裏的各種觀賞花卉和野菜野花都逐漸蘇醒,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野豌豆(Vicia spp.)和苜蓿(Medicago spp.)破土而出,還點綴着昨晚的雨水,看上去新鮮可口,這是大自然給小區裏的大爺大媽們最好的饋贈。
荠菜 | 紅色皇後
詩(吃)人(貨)筆下的荠菜
說起春季野菜,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荠菜了。辛棄疾的 "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 " 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荠菜是一種曆史悠久的野菜,從先秦時期到今天,流傳下來的有關荠菜的詩就有 600 多首,也算是野菜文化裏的王者了。
在早期詩歌中,荠菜常與 " 荼 " 相對出現,如《詩經 · 谷風》中有 " 誰謂荼苦,其甘如荠 " 的詩句。" 荼 " 指的是菊科的一些野菜,味道比較苦,《谷風》裏用來形容女子被丈夫抛棄,内心苦楚;而荠菜就比較好吃,正好用來形容渣男喜氣洋洋地迎娶新夫人。
中華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又叫苦菜,在被稱爲 " 荼 " 的菊科野草裏,它是最常見的種類之一 | 霜天蛾
《谷風》中的寓意放在整個古代詩歌史上,也算是比較特殊的。大部分寫荠菜的詩詞,都是借荠花來歌詠春色,或是直接寫它有多好吃。宋初《清異錄》稱荠菜湯爲 " 百歲羹 ",并不是說吃荠菜能活一百歲,而是說活了百歲的人,什麽好吃的都嘗過了,牙也掉了,仍然能享受到荠菜的美味。
說到吃就肯定要提蘇轼,某年春季久旱,他種的菜都不發芽,隻能将就吃點春筍和隔年的腌菜,要不就是去挖點荠菜煮湯飯,詩曰 "時繞麥田求野荠,強爲僧舍煮山羹 "。蘇轼是四川人,當地人就把荠菜粥叫做 "東坡羹"。荠菜粥因爲湯色碧綠,也稱 " 翡翠羹 ",味極鮮美,清代吳其濬 [ j ù n ] 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形容它 " 牛乳抨酥,洵 [ x ú n ] 無此色味 "。
陸遊也是荠菜愛好者,他寫了 30 多首跟吃荠菜有關的詩,仿佛他的每個春季都是在荠菜堆裏度過的。"挑根擇葉無虛日,直到開花如雪時",看來,陸遊是每天都吃荠菜,直到開花了方才住嘴。
牧羊人的錢包
我小時候聽過一句諺語:"三月三,荠菜當靈丹"。農曆三月三大概是四月上旬,此時在江淮地區,荠菜已經完成開花結果。荠菜在開花之前才鮮嫩好吃,開花了就老了,不堪食用。爲什麽說它是 " 靈丹 " 呢?原來農曆三月三是江南的傳統節日上巳節。在這個節日裏,荠菜花有重要的地位,人們收集荠菜花,用來煮雞蛋吃,還把荠菜花戴在頭上。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記載:"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諺雲: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華。" 可見這種習俗已經有相當長的曆史了。
挖野菜的人常說,開花的荠菜比較好認。确切地說,長出花薹,帶着果實和花朵的荠菜,非常容易辨認。大部分常見十字花科植物,果實都是或長或短的棒狀角果,隻有荠菜的果實是 " 愛你的形狀 " ——心形。
荠菜的角果 | Beentree / Wikimedia Commons
荠菜的很多名稱都來自它的果實形狀,包括它的學名 Capsella bursa-pastoris。屬名意思是小包包或小盒子,種加詞意爲 "牧人的錢包(shepherd's purse)",這也是它的英文通用名稱。它的中文俗名也很多,比如三角草、粽子草等,都是形容果實形态。另外荠菜還有個四川味十足的俗名:" 鏟鏟草 "。
荠菜的種加詞裏有個連字符,看上去很别扭,但這種寫法不算罕見。根據植物命名法規,種加詞應該是一個形容詞,或者名詞所有格,由數個詞組成的短語是不能用于種加詞的,要麽就連在一起寫,要麽就加上連字符。
《使命召喚》裏的人物謝潑德:" 我的荠菜錢包呢?!"(日曆娘表示,被凍得瑟瑟發抖) | 遊戲《使命召喚》
在鄰國日本,荠菜的通用名稱叫なつな(夏無),意思是夏天就看不到了。有的地區也叫它シャミセングサ(三味線草)或ぺんぺん草,指它的果實連着果柄的形态,類似日本的三弦琴,ぺんぺん(penpen)是個拟聲詞,指彈奏三弦琴的聲音。
日本還有句諺語叫ぺんぺん草が生える,形容某個地方比較荒蕪,荠菜亂長。宋代詩人汪元量有一篇《莺啼序》詞,其中有一句 " 鹿豕銜枯荠 ",含義類似。
日本在正月七日有吃 "七草粥" 的習俗,用白菜、蘿蔔、芹、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荠菜、繁縷(Stellaria media)、鼠麹 [ q ū ] 草(Gnaphalium affine)做粥,據說吃了 " 七草粥 " 可以保一年不生病。
在《蠟筆小新》裏,也表現了這種注重時令的文化。不過……畫得稍微有點抽象 | 動畫《蠟筆小新》
開花結果的荠菜最好認,但食用價值比較低;幼嫩的荠菜好吃,但比較難認。荠菜的羽狀分裂基生葉,是最 " 大衆臉 " 的一種葉形,而且形态多變,從深裂到不裂的款式都有。縱使是野菜老手,也難免會認錯,尤其容易和菊科的 " 荼 ",比如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黃鹌菜(Youngia japonica)、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等混淆,這些植物的基生葉都和荠菜長得很像。
蒲公英。注意葉子上的三角形小鋸齒,鋸齒的尖尖都朝向葉基部的方向,這是它與荠菜的不同 | 紅色皇後
荠菜也要吃肉
荠菜營養比較豐富,而且有股獨特的香味,不但人愛吃,野生動物和家禽家畜也喜歡吃。雖然它叫 " 牧人的錢包 ",但牧人不怎麽喜歡它,因爲牛羊吃了荠菜後,産下的奶就會有荠菜味,影響口感。十字花科的很多植物都有這個特點,吃下去什麽味道,排出來還是什麽味道(想想蘿蔔)。但是,家禽吃了荠菜,産下的蛋卻很受歡迎。這樣的蛋也有荠菜味,而且蛋黃顔色更深,近似青褐色,對一些人的口味而言,更有 " 鄉土風味 "。
南宋詩人朱槔 [ g ā o ] ,在他的詩《寓居南軒》裏寫道:" 燈橫老荠蛾方去,書掩新芸蠹 [ d ù ] 已無 "。這首詩講的是用荠菜來驅蛾,用芸香來殺蠹蟲。《物類相感志》記載:" 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燈檠上,則蚊蟲飛蛾不敢近"。此法在中國和日本民間都有流傳,不過,并沒有明确的證據,可以證明荠菜花驅蟲有效果。
荠菜圖畫,植株、花和種子 | Am é d é e Masclef / Wikimedia Commons
出人意料的是,荠菜确實可以滅蚊,不過,具有殺蚊效果的不是它的花,而是種子。在上世紀 70 年代的一項蚊蟲防治研究裏,研究人員發現荠菜的種子浸水後,會釋出一種粘液。這種粘液會吸引蚊子幼蟲附着在種子上面,然後蚊子幼蟲就會大量死亡。種子還會釋放出蛋白酶消化 " 獵物 ",并吸收消化産物。
在自然情況下,荠菜的種子不大可能遇到蚊子幼蟲,因此研究人員又拿土壤裏的線蟲、原生動物和細菌來做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荠菜種子确實會釋放一種引誘素,來吸引這些生物,然後殺死它們并消化吸收營養。這不就是食蟲植物" 捕食 " 小動物的機制嘛?
荠菜種子 | Kinori/ Wikimedia Commons
但研究人員認爲,荠菜的種子雖然具有 " 引誘 - 捕捉 - 消化 " 這個機制,但要把它定義爲食蟲植物還太草率。大部分真正的食蟲植物,都生活在較貧瘠的酸性土地上,需要額外補充氮元素,才進化出了食蟲機制。但荠菜是一種繁殖力很強的雜草,種子随地發芽,沒必要額外再補充營養。類似犯罪劇裏常說的 " 這個人沒有犯罪動機,怎麽定義他的行爲呢?" 雖然荠菜有充足的 " 犯罪 " 事實證據,但它能不能定義爲食蟲植物,研究人員還是持保留态度。
如果荠菜真的被定義爲食蟲植物,想想若幹年後,食蟲植物玩家們在網上争相曬出自己的老荠菜,這種場景還真有點期待呢。
你最喜歡的荠菜吃法是什麽?| 圖蟲創意
作者:霜天蛾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你的家鄉有什麽【小衆食材】嗎?像是潮汕人吃的橄榄、雲貴川吃的折耳根、河南人吃的荊芥……這些離開家鄉就很難再吃到的食材,有什麽外地人不知道的秘密?一般會被如何烹饪?你對它們是愛是恨?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