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10 月 10 日訊(記者 周曉雅)10 月 10 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 — 2035 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的有關情況。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朱國鳴,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産耀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高爾劍出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蘇榮才主持發布會。
此次發布會上介紹了《總體規劃》的編制背景、總體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就《總體規劃》如何體現深圳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如何确保規劃有效實施等作出回應。
整體來看,《總體規劃》提出深圳在 2025 年、2035 年、2050 年的目标願景,明确深圳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首次實現陸海全域覆蓋,主要内容涵蓋九個方面,在延續曆版總體規劃空間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提升核心能級、強化多點支撐、引導網狀聚合等空間策略,形成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 " 一核多心網絡化 " 城市空間格局。
2035 年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作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後深圳首部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在今年 9 月 26 日獲國務院批複,是實施 " 多規合一 " 取得的重大成果。
産耀東介紹了《總體規劃》的編制背景、總體目标和主要内容。《總體規劃》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統一,首次實現陸海全域覆蓋,涵蓋了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全面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深圳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具體來看,《總體規劃》的規劃範圍爲深圳市行政轄區内的陸域和海域空間,并對深汕特别合作區的國土空間保護和利用提出規劃指引。
在總體目标方面,《總體規劃》明确深圳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即經濟特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深圳的核心功能定位是發揮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功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成爲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總體規劃》提出深圳三個階段目标願景。
一是到 2025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二是到 2035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園,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是到 2050 年,将以更加昂揚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爲競争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主要内容涵蓋九大方面
從主要内容來看,《總體規劃》涵蓋九個方面。一是加強區域協同,發揮灣區核心引擎功能;二是堅持底線思維,優化城市空間格局;三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四是加強陸海統籌,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五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樹立民生幸福标杆;六是堅持生态優先,推動綠美深圳建設;七是強化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構建通達韌性城市;八是塑造特色風貌,彰顯現代城市魅力;九是注重規劃實施,提升空間治理水平。
《總體規劃》提出,構建 " 一核多心網絡化 " 城市空間格局,推動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布局差異化發展的 12 個城市功能中心和 12 個城市功能節點,推動全域平衡發展、空間網絡聯系、資源要素高效流動。
就堅持底線思維的方面,産耀東表示,《總體規劃》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态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爲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産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
此外,持續優化 " 多中心、組團式、生态型 " 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布局差異化發展的 12 個城市功能中心和 12 個城市功能節點,形成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 " 一核多心網絡化 " 城市空間格局。
如何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總體規劃》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進一步推進 "20+8" 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和未來産業高質量發展,前瞻布局新經濟新業态,培育新動能新優勢。同時,依托深圳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及市級新興産業片區等,形成 "1+7+N" 全域創新空間格局。
在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上,《總體規劃》提到實施東西部海域差異化發展策略,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空間格局,以海岸帶作爲陸海空間耦合的重要發展軸帶,構建城海交融的 " 一帶三區十五段 " 海岸帶空間結構,打造海洋新興産業集群,強化海洋科研要素集聚,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另外,優化公平高質量的教育設施空間、全民共享的文化體育空間、優質均衡的醫療衛生設施空間、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福利設施空間、舒适宜居的居住生活空間,構建全域公園體系等也在《總體規劃》提及。
就深圳下一步将如何确保《總體規劃》有效實施,産耀東指出,在實施中要強化規劃實施的傳導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完善法規政策體系。深圳要抓緊制定并出台《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意見》,明确規劃實施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制,推進《規劃》全面高效落實,确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他還提到,深圳将嚴格落實批複要求,切實做好《規劃》的實施工作,堅持生産、生活、生态 " 三生 " 融合,加快構建 " 多規合一、多層細化、多域示範 " 的城市規劃體系,加快形成 " 區域協同、功能合理、集約高效 " 的城市空間開發利用體系,加快編制城市規劃各項設計導則,加強城市設計和風貌塑造,注重山邊、湖邊、河邊、海邊 " 四邊 " 美感,進一步增強城市規劃的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以強有力的規劃執行力,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
四方面強化深圳輻射帶動作用
朱國鳴表示,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一直高度關注和支持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工作。在《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 — 2035 年)》中明确提出,要構建全省 " 一核兩極多支點 " 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特别是要發揮深圳作爲雙核心之一的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建設多中心網絡化的深圳都市圈,打造成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範和開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總體規劃》從四個方面強化深圳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包括:加強深港澳緊密合作,推動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高标準建設深汕特别合作區。
朱國鳴介紹,《總體規劃》提出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民生服務等多領域務實合作,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
此外,加強與香港深度合作,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優化深港雙城空間格局,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強化深圳與廣州雙城聯動,協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深圳-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合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功能。促進與珠江口西岸城市融合互動,充分利用跨珠江口通道規劃建設契機打造東西兩岸融合的 " 橋頭堡 " 戰略合作節點,加強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聯動發展,創新産業協作模式。
目前,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正在組織 " 黃金内灣 " 的概念規劃與設計國際咨詢工作,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積極謀劃建設環珠江口 100 公裏 " 黃金内灣 ",深圳無疑是其中最爲關鍵的部分。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進一步增強深圳核心競争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促進深莞惠深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強化深莞穗、深莞惠河、深惠汕、珠江西岸城市協同發展軸的空間骨架作用,加強都市圈城市在科技産業、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社會管理等各領域全面合作,創新都市圈合作模式,加快推進重大區域交通設施的規劃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較曆版總體規劃有哪些新變化?
高爾劍介紹,2035 版《總體規劃》在延續曆版總體規劃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将主動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需求,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通過提升核心能級、強化多點支撐、引導網狀聚合等空間策略,形成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 " 一核多心網絡化 " 城市空間格局。
提升核心能級,推動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方面,2035 版《總體規劃》在上一版總體規劃提出的福田 - 羅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基礎上,将寶安區(新安、西鄉街道)、龍華區(民治、龍華街道)、龍崗區(坂田、布吉、吉華、南灣街道)部分街道及前海擴區後的範圍整體納入,形成都市核心區,承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商貿、科技創新、文化教育、國際交往等核心引擎功能,成爲培育全球标杆城市競争力、創新力和影響力的重要空間載體。
強化多點支撐,推動全域平衡發展方面,《總體規劃》在推動各中心差異化發展的同時,注重新增長極培育并與周邊城市充分聯動,構建 12 個城市功能中心和 12 個城市功能節點,形成布局均衡、分工協作、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空間格局。
其中,城市功能中心包括都市核心區内福田、羅湖、南山、前海 4 個綜合性服務中心,着力提升服務能級和輻射能力。在都市核心區外打造鹽田、龍崗、龍華等 8 個城市功能中心,增強面向東部優勢腹地、北部相鄰城市和珠江西岸潛力地區的服務能力。依托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科技創新平台,打造西麗、蛇口、民治、坂田等 12 個城市功能節點,承擔區内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全域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