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已成爲數字世界的通用語言,能夠快速有效地傳達情感和想法。不過《科學公共圖書館 · 綜合》期刊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人們對表情符号的理解可能會因性别、年齡和文化的不同而産生很大差異。
資料圖(IC Photo)
這項研究以性别、年齡和文化爲背景,分析了 523 名表情符号使用者的行爲,其中 243 人來自中國,270 人來自英國,還有 10 人來自其他國家, 51% 爲女性,49% 男性,年齡在 18 歲至 84 歲之間。參與調查者被要求評估 24 個表情符号所對應的情緒,這些表情符号包含 6 種不同的情緒狀态:快樂、厭惡、恐懼、悲傷、驚訝和憤怒。
該研究所使用的表情符号來自 4 個網絡平台:蘋果、安卓、微信和 Windows,每個表情符号都會在調查過程中出現多次,參與者需要對表情符号出現時所傳達的情感進行解讀。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年齡、性别和文化會對他們如何解讀表情符号帶來重大影響。研究人員指出:" 參與者年齡越大,對表情符号的解釋就越不符合表情符号本身所對應的情緒。" 事實證明,年輕人能更好地準确識别表情符号中的情緒寓意。
就性别而言,女性往往比男性更能準确地将快樂、恐懼、悲傷和憤怒等情緒與表情符号相匹配。而面對表達 " 驚訝 " 和 " 厭惡 " 的表情符号時,女性和男性的識别能力不相上下。作者寫道:" 識别驚訝需要對面部的上半部分(眼睛)和下半部分(鼻子和嘴巴)同時進行審視。女性更傾向于看眼睛,而男性更傾向于看嘴巴,以緻兩性在識别驚訝表情時具有同樣高的準确度。"
在跨文化對話中,這一研究對表情符号的使用也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果顯示,總體而言,中國參與者正确識别表情符号的比例低于英國參與者。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在中國,人們可能會以不同的理解方式使用表情符号。例如,雖然表情符号 " 笑臉 " 對大多數互聯網用戶來說象征着快樂與善意,但在中國,該表情符号通常用來表達偏負面的情緒,比如諷刺。" 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傾向于用表情符号來指代完全相反的情緒。"
研究人員還強調了需要在這一領域進行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在我們的研究中,沒有要求參與者提供性别、年齡和文化之外的人口統計信息。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考慮衡量參與者更詳細的個人信息,包括可能與面部情緒識别能力相關的個體差異等,這将會更有趣。"(劉長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