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繳 290 億美元 微軟再陷避稅風波
出處:北京商報 作者: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網編:武杉 2023-10-12
當地時間周三,微軟在監管文件中表示,将對美國國稅局向其追征至少 289 億美元稅款的決定提出上訴。這筆追征的稅款與微軟 2004 年至 2013 年期間在其全球子公司之間分配收入和支出的相關操作有關。
此次争議焦點是 2012 年國稅局對轉移定價的審計,轉移定價是公司用來将利潤轉移到避稅天堂從而規避美國企業稅率的一種方法。當時,微軟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轉移到波多黎各等司法管轄區,波多黎各是美國的領土,但企業稅率要低得多。
" 微軟不同意這些拟議的調整,并将向美國國稅局提出上訴,這一過程預計将耗時數年。" 微軟在文件中表示。" 我們相信,我們一直遵守美國國稅局的規定,繳納了我們在美國和世界各地所欠的稅款。"
周三美股盤後,微軟股價下跌近 0.5%。當日常規交易時段,微軟收漲 1.23%,目前該公司的市值約爲 2.47 萬億美元。
微軟公司副總裁 Daniel Goff 在官方博文中稱,自審計所涉年份以來,微軟已經改變了其公司結構和相關操作,因此美國國稅局提出的問題與當前公司操作無關。微軟近十年來一直與美國國稅局合作,解決有關該公司如何出于稅收目的分配收入和支出的問題。
據了解,根據美國的規定,隻要在美國以外地區花掉海外收入,美國企業就不用爲此繳納所得稅。但若将海外所得彙回美國,用于支付股息、聘雇新員工或收購公司等,就要被征收 35% 的所得稅。這促使美國企業将大筆現金放在海外,對美國政府财政造成負面影響。
此前在 2014 年,微軟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年度文件提到,其将 926 億美元的收入放在了美國以外的賬戶。
微軟同時還表示并沒有 " 延緩繳納所得稅 ",微軟稱海外資金由美國以外的業務産生并花在美國以外。但是美國政府對此并不認同,并表示少數大公司逐漸出現逃避國家納稅的行爲,認爲微軟是在躲避其經濟責任。
微軟與稅務局的争端核心在于 " 不同國家和稅務管轄區的利潤是如何申報的 "。微軟表示,美國國稅局已制定相關法規,允許公司使用 " 成本分擔 " 這一特殊的轉移定價安排,即子公司分擔了開發某些知識産權的成本,根據規定,子公司也有權獲得相關利潤。
微軟還表示,美國國稅局提出的 289 億美元額外稅單,并未包括公司根據《減稅和就業法案》已繳納的稅款,而這可能會導緻稅費總額減少多達 100 億美元。根據微軟的說法,其已繳納的高達 100 億美元的稅款沒有反映在國稅局拟議的調整中。微軟表示,其不同意國稅局的稅務審計結果,并計劃首先在國稅局的内部程序中提出上訴,并将在必要時訴諸司法程序。
這不是微軟第一次陷入稅務風波。2017 年,美國國會就曾調查,由于波多黎各實行的稅制不同于美國本土各州,微軟公司就先把某項版權出售給波多黎各分公司,由後者生産相應的軟件産品,再把該軟件産品 " 進口 " 到美國本土,由此就能讓銷售額出現在波多黎各分公司的賬面上、從而享受較低稅率。微軟公司正是通過轉移業務的手段,把美國分公司的 47% 銷售額轉移到波多黎各分公司,每年因此可以 " 節省 " 大約 15 億美元的稅款。不少業内人士表示,微軟公司的這一做法 " 完全合法 ",且 " 相當普遍 "。
不隻是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 等美國科技巨頭在海外國家避稅,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爲了打擊避稅,許多歐洲國家針對矽谷公司推出了數字服務稅。據外媒消息,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矽谷六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在截至 2019 年的過去十年中,在全球範圍内避稅 1000 億美元。
該報告指出,過去對大公司納稅的審查往往隻關注納稅撥備金,而這筆金額并不總是政府收到的最終納稅金額。研究人員指出,科技公司還在繼續把利潤 " 轉移到避稅天堂,特别是百慕大、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 "。
《華盛頓郵報》也曾報道,不少擁有較高品牌價值、專利和版權的矽谷企業,往往會把分公司設在低稅制的地區,例如歐洲、亞洲或加勒比海地區,然後盡可能把業務轉移給分公司,從而減少應納稅款。這類做法在矽谷企業中相當常見。據一些分析師估算,美國财政每年因此損失至少 1000 億美元的稅款。
此前,爲了杜絕美國科技巨頭繼續避稅,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相繼推出了數字服務稅,根據科技公司在本國境内的收入來征稅,而不是利潤。數字服務稅的稅率通常爲 3%,但這一稅種也引發了美國政府和矽谷公司的不滿。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