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們三易生活已經爲大家展示了許多稀有的古早手機,而通過它們中的一些,更是可以窺見從 2000 年到 2008 年期間,國産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一次又一次的技術探索。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真正的、供移動設備使用的國産智能操作系統的 " 鼻祖 " 是誰,它又曾經曆了怎樣的命運呢?
從今天開始,我們三易生活将會以連載的方式,通過我們收藏的真機(而非隻有網圖),來爲大家揭秘這段關于國産移動操作系統的探索、掙紮,以及轉型的曲折故事。
從 " 小霸王 " 到 " 電腦 VCD",這是一切的開端
如果你是一位 80 後或 90 後,想必肯定不會對 " 小霸王 " 感到陌生。這一基于任天堂 FC 硬件架構山寨而來的 " 學習機 ",可以說是包辦了當時那個年代不少朋友對于 " 電子遊戲 " 最早的認知。
然而," 小霸王 " 或者說紅白機使用的 MOS6502 型處理器,雖然誕生于 1975 年,但它畢竟是一款通用型的 8 位 CPU。這也就意味着,MOS6502 不同于後來索尼 PS、世嘉 SS 等遊戲機上深度定制,隻能用來運行遊戲的芯片方案,它的功能上的 " 可能性 " 實際上相當之大。
比如早在 1998 年,此前已經掌握了 " 學習機 " 技術的裕興公司,就将 MOS6502 塞進了當時大紅大紫的 VCD 影碟機裏,并與當時國内互聯網 ISP 的先行者瀛海威聯手,爲 MOS6502 适配了撥号上網程序。于是号稱 " 學習 + 上網 + 遊戲 " 功能的 " 電腦 VCD",就此橫空出世了。
老實說,這款 " 電腦 VCD" 在技術上其實沒什麽特别的地方,它本質上還是一款山寨 FC。隻不過是将遊戲(軟件)的存儲介質從卡帶換成了 CD。而且任天堂其實在更早前,就發布過正版紅白機使用、具備炒股功能的撥号上網套件,所以這一 " 電腦 VCD" 的上網軟件本身,其實都不好說究竟是不是原創。
然而可能裕興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款充滿了拼湊和山寨元素的産品,會成爲當時市場公認的 " 爆款 ",以至于它最終吸引到了來自大洋對岸的特别關注。
折戟沉沙的維納斯,和過度緊張的女娲計劃
衆所周知,如今一台主流的電腦價格普遍在 5000-7000 元左右,而頂級的(非定制)家用 PC,則大多數會在 2 萬到 4 萬元的範圍内。
但可能許多現在的年輕朋友想不到的是,其實早在 20 多年前的國内 PC 市場,當時的家用電腦差不多也是這個價,甚至可能還要更貴點。考慮到彼時大家的收入水平,早期電腦的 " 天價 "、" 精貴 " 印象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正因如此,當裕興搞出價格隻要 1000 多元的 " 電腦 VCD" 後不久,很快地就吸引了來自微軟、來自比爾 · 蓋茨的關注。
" 電腦 VCD" 的上網界面
當時的微軟,正在全球力推他們的 " 維納斯計劃 "。這本質上是扶持一些廉價的、類似電腦的上網終端,通過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到互聯網,培養用戶對網絡的使用習慣,從而推動潛在的 PC 消費需求。同時微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将他們的 Windows CE 操作系統集成在大量的廉價上網設備内,從而間接擴大 Windows 的 " 生态圈 ",并培養消費者對于 Windows 的依賴。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微軟的 " 維納斯計劃 " 其實與他們後來甯可拼命砸錢、也要去做遊戲主機(XBOX),思路幾乎完全一緻的。都是通過 " 破圈 " 來擴大産品影響力,并讓自家的技術标準擴展到更多領域。
微軟當時在掌上電腦領域的競争對手其實很多,根本不可能 " 完全控制 "
在 20 多年前,确實就有一群中國人看穿了微軟的打算,隻不過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将微軟的 " 野心 " 過度解讀了。在如今可以找到的公開資料裏,彼時許多觀點都認爲,微軟的目标是 " 要完全控制包括袖珍電腦、掌上電腦、機頂盒在内的幾乎所有信息裝置的市場 "。
當然,後來的情況可以說是打了所有人的臉。一方面因爲當時的國内的網絡運營商費用太高,根本無法支撐 " 掌上電腦 "、" 智能機頂盒 " 在 2000 年前後的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真正的個人 PC 普及速度遠超預期," 電腦 VCD" 也在昙花一現後就很快落伍,因爲大家都去買電腦,所謂的 " 廉價家庭上網終端 " 自然也就無人問津了。
于是,微軟的 " 維納斯計劃 " 幾乎沒有産出什麽實際産品就黃了。但與此同時,由中國科學院軟件工程研制中心牽頭,爲對抗 " 維納斯計劃 " 的 " 女娲計劃 ",卻産出了它的技術結晶,這便是中國第一款自主嵌入式操作系統—— Hopen OS。
牌面拉滿的起步,與自帶親民氣質的産品
平心而論,在整個國産操作系統的曆史長河裏,可能再也找不到發布時 " 牌面 " 能比 Hopen OS 更高的項目了。
在公開資料中顯示,1998 年 12 月,主導 Hopen OS 開發的北京凱思昊鵬軟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一年時間不到,1999 年 9 月 3 日,這家公司便高調地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與摩托羅拉半導體的戰略聯盟成立儀式。在這次活動上,當時的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科技部、信息産業部、教育部、廣電總局,甚至人大與政協領導都有出席,并共同見證了 Hopen OS 向摩托羅拉 Power PC 860 處理器的成功移植。根據當時的相關報道顯示,那時候的 Hopen OS,就已經确立了包括手持 PC、機頂盒、工業控制系統、網絡終端、數字電視在内的一系列産品方向。
1999 年 11 月,Hopen OS 宣布成功适配人大"小精靈"嵌入式移動數據庫系統,爲該系統進入掌上移動計算、數字零售、家用電器領域進一步鋪平了道路。
當時間來到 2000 年 6 月,也迎來了史上第一款使用 Hopen OS 的掌上電腦産品,也就是我們三易生活現在展示給大家的聯想天玑 810。
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吐槽 " 天玑 810" 這個産品名,但實際上對于 21 世紀初的消費者來說," 天玑 " 指的絕不是某款智能手機 SoC,而是聯想最初的一批掌上電腦産品線。而在它們之中," 天玑 810" 更是具有開端意義。換句話說,當年的聯想,在支持國産操作系統方面絕對是相當舍得下本的。
有趣的是,直到現在聯想官網裏依然保留了這款産品的鏈接
說到這件事,就不得不提一下聯想天玑 810 的價格了。根據 2000 年 10 月 25 日《光明日報》發布的信息顯示,當時天玑 810 掌上電腦的官方定價是 2380 元。但大家要知道,同時代以諾基亞 9110 爲代表的早期 " 電腦商務手機 ",可都是動辄萬元以上的價格,由此也不難看出彼時聯想對于推廣國産移動操作系統的誠意。
23 年前的國産驕傲,超前時代的設計理念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來看看這台聯想天玑 810,領略下 23 年前這款最初的國産移動操作系統 " 首發機型 " 的魅力。
首先從外觀上來看,天玑 810 使用了一個體積并不算小的翻蓋式機身設計。其寬度幾乎等同于現在的 6.8 英寸手機,放到當時來說絕對算是相當巨大了。不過因爲整機都是塑料外殼,所以使得天玑 810 的機身極爲輕盈,即便裝上電池後下,重量也低于現在那些最小的 " 小屏手機 "。
它的機身左側是電源鍵和充電頭接口。
機身右側,則是耳機插孔、紅外線通信接口,以及 RS232 數據線接口。聯想天玑 810 還支持通過紅外與當時的主流手機、電腦進行無線連接,導入聯系人等數據。
機身後部可以看到一個快捷功能鍵,同時還有翻蓋的轉軸部分。
機身前部則是控制音量的旋鈕。
來到機身底部,這裏有天玑 810 的複位(Reset)開關、電池倉,以及一個帶有鎖止機構的擴展卡插槽。
根據當時的一些報道顯示,聯想與國内的一些學術機構、圖書館達成了合作,可以通過 CF 擴展卡來導入圖書資源,從而在天玑 810 上觀看。
同時别看它 " 僅需 " 兩節 7 号電池就能運作,但這在當時的掌上電腦裏其實已經算是比較耗電的了。要知道,那時候不少掌上電腦都隻需要一節 7 号電池,甚至一顆紐扣電池就運行。
因爲性能高,天玑 810 甚至可以支持多任務處理
那麽爲何聯想天玑 810 會很耗電呢?一方面,因爲它使用了 16MHz 的真 16 位 CPU、4MB 的内存、4MB 的系統空間和 16MB 的内置存儲空間。要知道,直到後來很多年,市面上的大量國産掌上電腦用的還是基于 MOS6502 的 8 位主控方案,所以天玑 810 在 " 算力 " 方面實際上是非常超前的。
另一方面,翻開翻蓋就會看到,聯想天玑 810 配備了一塊在那個年代來說,尺寸可謂是非常巨大的液晶觸屏。同時爲了讓橫屏握持更穩固,它還設置了一塊類似于單反相機的 " 蒙皮 " 區域,以增大握持摩擦力。
開啓電源後,天玑 810 首先就會顯示三個 LOGO,分别彰顯了其内置的 Hopen OS 系統、硬件出品方聯想,以及所屬的産品系列 " 天玑 "。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系統後就會注意到,天玑 810 的屏幕素質相當不錯。雖然它名義上隻有 320*240 的分辨率,但看起來的點距遠小于此,而且操作反應非常迅速,顯然這是得益于 " 堆料 " 的算力設計。
除此之外,在内置功能上,盡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聯想天玑 810 的 HopenOS 1.0 系統并沒有多少 " 互聯網 " 的色彩,但它還是盡可能塞進了豐富的預裝應用,再加上本身可通過存儲卡擴展的設計,放在當時而言已經不隻是先進,而是絕對可以算 " 親民掌上電腦 " 裏的超前設計了。
時代催生的驕傲,但同時也在時代中掙紮
平心而論,聯想天玑 810 作爲國内首款搭載自主移動操作系統的載體,其所承載的技術、産業期望之高,顯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它采用了當時看來越級的硬件設計,同時還定了個極富誠意的價格。
但作爲國産自主操作系統的商業化試水産品,天玑 810 也并非沒有短闆。比如說它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僅僅搭載了一個嵌入式版本的 Hopen OS 1.0,并沒有開放第三方軟件的安裝功能,也沒有面向開發者提供成熟的 SDK。
所以這些就導緻聯想天玑 810 與我們三易生活此前曾介紹的很多早期國産自主智能手機一樣,陷入了 " 名義上是國産自主智能操作系統,但實際上并無軟件可裝,用起來與功能機沒太大區别 " 的窘境。
同樣是根據 2000 年 10 月份《光明日報》的一篇短訊表明,僅僅就在發布 4 個月後,天玑 810 就已經成爲了同期聯想新型家用 PC 的 " 贈品 "。從這一點,其實就不難看出其當時所遭遇的市場困境。
但不同于那些遇到困難後選擇直接躺平、沉寂的早期國産智能手機系統,凱思昊鵬、Hopen OS,以及它們的搭載機聯想天玑掌上電腦,此刻就已經開始醞釀下一步的技術革新、轉型之路了。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