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從大模型,來了!
AI 四小龍最年輕的一個,交出了 AI 2.0 時代下的首份答卷。
大模型取名從容,結果在發布會現場,它直接與 ChatGPT、GPT-4 一較高下。
據稱,最終評分結果從容大模型的表現要比 ChatGPT 要好一些,但距 GPT-4 還有一定的差距。
還秀了一波代碼能力,可随時添加注釋、替換語言," 水平趕得上中學生 "。
除此之外,從容大模型還展現出了跨模态的閱讀理解能力。
隻需喂給它一本書,就可以與它進行各種各樣的互動,不管是總結内容、描述人物角色,還是找出書中的圖片等等。
回答的同時,還會順道給出線索鏈接。不過目前,從容大模型仍處于内測階段。
從容大模型
總體來說,從容大模型主要展現了理解生成、中英文寫作翻譯、編程能力以及長圖文解讀。
比如語言理解生成方面,從容大模型就挑戰了 "RuoZhiBench"(弱智吧的問題)
午餐肉可以晚上吃嗎?
可見它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沒有混淆午餐肉的意思,然後順帶給你了一些建議。(很實在了)
接下來的 " 被門夾過的核桃可以補腦嗎?",從容大模型顯然是有點招架不住了,在用" 可能 "的句式強行挽尊,不過後面給的建議倒确實是有點道理。
還有像中英文寫作方面, 中考題也都不在話下。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翻譯、改寫。
最後,還直接就中考題與 ChatGPT 一較高下,答題速度要比 ChatGPT 快一些 ~
基礎大模型展示之後,雲從還演示了多個場景下的行業大模型,比如政務、金融、制造、教育、遊戲等。
周曦:三種遞進方式颠覆傳統交互
大模型引領的 AI2.0 時代洶湧而來,它以對話即入口的方式重塑着各行業應用。
對于上一波技術浪潮湧現的 AI1.0 公司,到底有何影響?
現在雲從給出答案:提供了技術範式的新靈感。
以往是知其然,現在知其所以然。大量的智能化湧現,就能解決通用性問題。
在發布會現場,雲從創始人周曦提出了AI 發展三浪理論。
第一浪是靠 AI 單點技術解決需求應用,屬于百家争鳴的盛況,光人臉識别公司就有幾百家,AI 四小龍在競争中處于核心地位,但市場空間相對有限。
第二浪也叫做多點閉環解決行業的關鍵需求,各 AI 公司使用大量技術投入來解決某一特定場景。但此階段技術不太成熟、不夠标準化,投入産出比較低。
第三浪是技術平台化和标準化,各 AI 公司通過一個大的統一核心技術底座平台,快速适應海量場景和實現海量應用,邊際成本基本爲零。
現在人工智能已進入到第三浪,即大模型時代。這個中邏輯其實也與 AI2.0 不謀而合。
那麽作爲始終立足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雲從,又汲取到了什麽新靈感。
按照周曦的話來講,大模型将以問答、伴随、托管三種遞進的形式颠覆傳統交互方式——
問答,也就是當前的 GPT,一種離線、非實時交互方式;伴随,即主動發起,像朋友的方式去執行很多事情;托管,意味着一件事主要交給 AI 來做,最終實現 AI 像人一樣去思考和工作,達到知行合一。
而要做到這些,需要三個關鍵步驟:物理世界數字化、知識找人以及陪伴執行。這既需要構建它的 " 靈魂 " ——一個能完成感知分析記憶思考行動的操作系統,大模型将在其中得到充分應用;還需要合成它的 " 肉體 ",即硬件實現。
這其實也是雲從一直以來一以貫之的定位和戰略方向,于是在大模型時代下,繼續以平台化的方式向各行業輸出。
對于上一波技術浪潮湧現的 AI 公司,雲從提供了一種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