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文化産業評論,作者 | 春遊,編輯 | 時光、半島
說出來或許有人不信,現在看起來蓬勃發展的韓劇,正在面臨崩盤的危機。
如今的韓劇看似繁榮,仔細觀察背後的播出平台就會發現,美資企業 Netflix 一家獨大,韓劇最好的資源、最熱門的 IP 不斷流向這個流媒體寡頭,長此以往,終會導緻韓國文化産業的資本外流、知識産權外流、文化特色被稀釋。
" 崩盤危機 " 可不是筆者說的,是韓國最大的民營通訊社 Newsis 說的:
△原新聞界面谷歌機翻
△原新聞界面
報道列舉了一系列現象,包括頂級大咖參演的劇集被叫停、制作被取消。
比如金喜善主演的《煤氣燈下》就已經暫停拍攝。李瑞鎮主演的《我成爲了高中黑幫》也面臨着破産的危險。有官方人員解釋說," 大部分工作人員和其他人都解散了 "," 制作公司三号影業的财務狀況不好。" 而同時期拍攝、樸持厚主演的《靈魂手指》也一度中斷(後重啓)。
跟項目中斷同樣麻煩的是劇集拍完無法銜接到平台播放。
在韓國,這一程序叫 " 編成 "。如今,100 多部劇集面臨編成危機:80 多部韓劇沒有編成,懸而未決,有 50 多部已經完成事前制作,有 30 多部現在正在制作但是沒有編成。連大明星們主演的劇也狀況不好。韓石圭的《長夜難明》、樸持厚的《超感警探》、車仁表的《青瓦台的人們》等殺青一年的電視劇最近都沒有得到編成。
還有不少劇被傳統三大台(KBS、SBS、MBC)和新興電視台 tvN、JTBC 拒絕,隻能去到小台播出,前幾個月在社交網絡上頗有聲量、金泰熙、林智妍主演的《有院子的家》就是如此,這還是有知名明星參演的劇集。
麻煩的不隻是内容制造者,平台的日子也不好過。
三大電視台接連陷入資金危機。
尤其是韓國三大台之一的 KBS,不僅因無力承擔巨額制作成本而在與流媒體的競争中落敗,而且因接收費和電費分開收取而遭受重創。去年淨信貸額約爲 6200 億韓元,但如果進行單獨征收,預計将大幅下降約 1000 億韓元,一度傳出 KBS 将撤銷二台的傳聞。
CJ 娛樂、迪士尼等流媒體大頭也不好過,減少播出篇數、頻繁中斷項目。
帶領着有線台 tvN 等的 CJ 娛樂連續兩季度虧損幾百億韓元(503 億、304 億);韓國迪士尼于六月解散了内容團隊。相關人士表示," 韓國迪士尼内部存在挪用公款問題 "," 我們也停止了新的原創内容的制作 "。
本來韓國劇集市場就供大于求,如今平台和大制作公司的危機更加重了韓劇制作者的焦慮。
據韓媒報道,制作公司明年的電視劇制作篇數可能會縮小至今年的三分之一,也有選角公司稱:靠演技吃飯的配角和群演都擔心說這樣下去工作都沒了。
而因爲編成狀況不佳,制作公司也越來越不敢挖掘創新素材和啓用新人。電視劇制作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每集制作費升至 15 億,拍了電視劇也不能保障公開與否,所以不得不隻拍羅曼史、驚悚等人氣素材和依靠明星。"
所以,韓劇市場如此低迷,到明年這個時候,我們真的會沒有韓劇看嗎?
那造成如上種種市場危機的原因是什麽呢?
相信有心人也看出來了,在韓媒的報道中,常常提到一個現狀:制作費水漲船高。
按照業界說法,總的來說,電視劇制作費每年都在上漲。五六年前每集制作費平均是 5、6 億韓元,現在平均每集達到 15 億韓元,将近三倍了。演員片酬連年上漲,工作人員人工費也是一樣,與此同時,收益構造卻沒有什麽變化,并沒有擴展到新渠道。
而造成制作費高漲的原因又是什麽呢?業界将原因歸于 OTT 平台的發展。
某電視劇制作公司代表表示:
從 OTT(可以理解爲流媒體)到來的時候開始,業界就早早地出現了韓劇市場将會坍塌的說法。這一憂慮比想象中來的快,制作費太多的電視劇一次性傾灑而出是問題,OTT 是事前制作,制作時間也會變長,制作費扶搖直上。因爲作品數量變多,實力不行的演員也會成爲主演提高身價。但是因爲這些人不足的演技導緻作品質量下降,最終收視率也出不來,就變成惡性循環。
也确實,OTT 平台(就是我們常說的流媒體)這兩年在韓國也成爲發展大勢。
疫情期間,不用出門的流媒體吸引大量用戶,在影視産品上,韓國民衆的消費模式發生轉變。
而随着技術不斷發展和海外流媒體平台的大舉入駐,韓國 OTT 市場的變化與增長日新月異。根據韓國通信委員會和通信政策研究所 2020 年做的一項 " 智能信息社會用戶情況調查 "(該調查對居住在全國 17 個省市的 17 至 64 歲的 3753 名男性和 2227 名女性進行,對象僅限于每天至少使用一次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用戶)的報告顯示,有 56.3% 受訪者正在使用 OTT 等視頻服務。
在那一年,占據絕對優勢的是 YouTube,僅一年,霸主地位就易主成 Netflix,2021 年,它以驚人的增速和龐大的付費用戶數量在韓國 OTT 市場的競争中遙遙領先,距離逐年拉大,韓國本土 OTT 平台難以望其項背。
根據韓國移動大數據公司 IG Works 發布的一份名爲《國内 OTT 應用市場分析》的報告顯示,2021 年 2 月,Netflix 的 Android OS 和 iOS 系統用戶的總數已突破 1000 萬,與 2020 年 1 月(470 萬)相比,增長了 113%。報告分析稱 Netflix 每次發布新的劇集作品時,都會迎來新一波用戶入駐高潮。
Netflix 的成功倒逼韓國影視行業不斷内卷,制作公司也都鉚足勁做爆款,即使面臨高額制作費,也有更多人來想分一杯羹。可市面上除了 Netflix,其他平台消化量有限,且面臨越來越萎縮的境地,最終導緻韓劇市場供大于求,百部劇集正在 " 漂泊 "。
而在韓國,Netflix 幾乎成爲 OTT 平台的代名詞。
Netflix 的強勁發展,迅速擠占了韓國本土 OTT 平台的市場空間。
其他排第二、三、四、五的本土 OTT 平台用戶數,加起來才能勉強跟 Netflix 一戰,而這數據還是在《黑暗榮耀》大爆之前,如今,本土 OTT 平台的體量早已不能跟 Netflix 同日而語。
另一流媒體巨頭 Disney+ 入局晚,也曾試圖進入韓國市場,但折戟而歸。
迪士尼韓國今年 6 月份就解散了内容團隊。據韓媒 it-Chosun 報道,"15 日,據業内人士透露,負責爲迪士尼 OTT"Disney Plus" 發掘原創内容的迪士尼韓國 OTT 内容團隊的 15 名成員已離職。業内也有傳言稱,Disney+ 的國内原創内容制作工作已暫時擱置。"
一說是因爲迪士尼大裁員,且迪士尼入韓計劃受挫,高投入、低回報,比如電視劇《賭場》的制作成本約爲 200 億韓元,最近播出的電視劇《超異能族》的制作成本高達約 500 億韓元,與此同時,用戶活躍數也不高。但也有相關人士稱:" 韓國迪士尼内部存在挪用公款問題 "," 我們也停止了新的原創内容的制作 "。
所以,如今在韓國提起 OTT 平台,幾乎等同于 Netflix。
不光是 OTT 平台,電視台的市場更是被擠占得幾無發展空間。
那些沒和 Netflix 合作的韓劇,遭遇了史上最低收視率。KBS、tvN 相繼宣布暫時停播 2023 年水木劇,而在周三周四播出的水木時段劇,一直是電視台播出大熱劇的最強檔期,連這種黃金時段,兩大電視台都敢忍痛割棄,可見虧損之深。KBS 就直說,停播原因是收視率低迷,而 tvN 停播原因則是母公司 CJ ENM 财務狀況不佳以及廣告收入大幅下滑。
掏空韓國文化産業
如果不在乎韓國影視界資本的死活的話,僅作爲觀衆來說,有精彩劇集可以看似乎并沒有什麽損失,可是,如果放大到整個韓國的文化産業來看,Netflix 蓬勃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韓國文化産業的資本外流、知識産權外流、文化特色被稀釋的過程。
首先,資本外流。
Netflix 的大手筆帶來了高收益。
《鱿魚遊戲》的成功全世界都看得見,2000 萬制作成本,爲 Netflix 帶來接近 9 億的回報,全球新增付費用戶達到 438 萬,跟上一年同期數據相比翻了一番。
而這給韓國文化産業本身帶來了多少收益呢?
有一筆經濟賬或許更加直觀:
韓國國會文化體育觀光委員會去年 10 月公開的一份資料顯示,Netflix 近三年在韓銷售額爲 1.2 萬億韓元,其中 9591 億韓元以手續費名義流向美國總部,其在韓繳納的法人稅僅爲 58.6 億韓元,占銷售總額的 0.5%。
而過往案例的成功,讓所有的好資源自然而然滑向 Netflix。
連韓國電影屆的人才都紛紛流向網劇屆。
今年 3 月份,拍出《國際市場》《海雲台》的韓國導演尹濟均在接受采訪時稱,韓國電影正在面臨系統系危機。
那投資者都去哪裏了呢?
大多是投入收益更大的網劇。
畢竟電影市場實在是低迷,别看近幾年韓國電影人在國際獎項上像是大放異彩,但在商業片領域真正能賺到錢的實在不多。
就比如今年,進入 2023 年韓國電影票房榜前十的本土電影僅 4 部,而它們的綜合票房,加起來也不如一部《灌籃高手》,相比之下,好萊塢的《阿凡達:水之道》《壯志淩雲 2》《奇異博士 2》《侏羅紀世界 3》票房遙遙領先。
不光是投資者,韓影演員也紛紛跑去 Netflix 掘金。
有韓國導演抱怨,演員們現在都想拍 Netflix 的劇," 我把劇本給了巨星 A,但他沒有理我們。詢問經紀公司才得知,他更想拍 Netflix 的作品 "。
就連在 " 武忠路 " 駕馬車的資深演員都 " 放下身段 "。
" 三駕馬車 " 之一的薛景求、小影帝崔岷植、黃政民、戛納影後全度妍、視後金惠秀,還有私德不行但演技頗受信賴的劉亞仁,紛紛轉戰小熒幕。
頭部投資、頭部演員、頭部内容制作團隊都滑向 Netflix,長此以往,制作公司和演員跟着 Netflix 吃肉,其他平台甚至連湯都喝不到了。
不過,即使 Netflix 過大過強,也還僅是在資本商戰的範圍内,最多是個超級寡頭,真正傷害韓國文化産業的是這一條:
IP 外流。
2021 年,台灣幾個制作人參加一個創意大會時就警惕:留不住 IP," 觀衆隻能在國外平台上看我們自己制作的戲劇 "。
這也道出了奈飛模式最大的隐患:IP 外流、産業創新力外流。
Netflix 進入台灣市場後,和在其他地區一樣出手大方,很大程度緩解了制作團隊的資金壓力,但同時也有巨大的代價:把 " 全球版權 " 全部打包給 Netflix 買斷,這就意味着,即使是要在台灣本土播放,也需要經過平台的同意,而這些 IP 的後續收益,都歸平台。
這樣的話,即使是政府出資補貼,IP 也會落入海外,同樣,本土平台、電視台的市場被擠兌,沒有能力買到優質劇集,那 " 台灣平台的影響力就會不斷變小、萎縮 "。
這正是 Netflix 在韓國正在做的。
《王國》的編劇金銀姬在一場直播會上一句奈飛 " 不提意見隻給錢 " 的發言,她說:"Netflix 給予了無限的創作自由,在内容和技術方面,根本沒有說過‘要怎麽做’ ",這曾經饞死了多少國内影視工作者。
回頭來看,讓國内影視從業者豔羨的 " 不提要求,隻給錢 ",實質上是一顆糖衣炮彈。
一方面,大家或多或少知道其中的隐患,另一方面,影視從業者又無法抵擋奈飛給出的高額制作費和寬松的創作環境,由此進入惡性循環,用 IP 換創作,用 IP 換金錢。
這無疑是飲鸩止渴。
更嚴重的是,Netflix 模式的大火,讓韓劇越來越 " 美劇化 ",稀釋了韓國的文化特色。
Netflix 最擅長的 " 大數據 "+" 大場面 " 模式,大大提高了觀衆對影視産品的快樂阈值。
據韓媒報道,有不少韓國觀衆感覺現在的韓劇内容越來越暴力、越來越血腥,如果不是這樣,觀衆就會感覺 " 不夠刺激 "。
而 " 刺激 " 的帶來,就必然依賴頂級内容團隊、頂級效果制作和足夠敏感的社會觸覺,這些,全都需要錢。
Netflix 自帶厚血而來,最不缺的就是錢。
Netflix 同樣不缺的,還有技術。
不難發現,近期爆的韓劇和以往觀衆印象中的韓劇氣質完全不同,暴力、複仇、人性,濃厚的美劇味兒。
這是源于 Netflix 的 " 本土文化背景 + 歐美熱門元素 " 創作策略,而能支撐這一策略能持續産出爆款的,是它家的 " 個性化算法 " 技術。
2010 年,Netflix 就開始測試這一算法,2016 年推出個性化推薦頁面,如今,用戶的喜好,能通過結合點贊和評分的方式精準推測,并且通過統計來判斷當下觀衆最愛看哪種類型和題材,再往前推一步,就是有針對性地打造 " 熱門劇集 "。
也就是說,"Netflix 隻拍觀衆愛看的 "。
另一方面,爲了在國際市場獲得好評,韓國的影視内容制作者和投資者,或多或少也會迎合一下歐美觀衆,畢竟在文化産業和藝術獎項方面,歐美才是有權威的 " 霸主 "。
而 Netflix,在進入韓國市場後,從一開始的組局者到掌控者,最終讓韓國的影視行業幾乎淪爲奈飛的純内容加工廠,逐漸掏空韓國的文化産業。
在中國的影視市場,因政策原因,Netflix 無法進入大陸市場,但其帶來的警示不容小觑。
試想,當一個擁有雄厚财力、強大數據分析能力,還能放低姿态容納一切創作者的資本侵入當下的中國影視市場,會是如何情景?
不用細想,如今創作力匮乏、一潭死水的内娛全無與之抗衡的任何優勢。假如 Netflix 進入大陸市場,用它比國内平台更加精準的大數據技術來做劇,我們的勝算幾何?
當本土市場進一步萎縮,長期輸出單一類型隻會進一步蠶食本就不豐富内容行業的創造力。
對中國影視市場,筆者的建議,緊緊握住自己的 IP,萬不可輕易讓渡,有能力則盡量發展本土 IP、本土流媒體,避免陷入韓劇相似的困境中。
目光再轉回韓國,今年 4 月,尹錫悅訪美,首場正式活動就是與 Netflix 的 CEO 泰德 · 薩蘭多斯會面。Netflix 第二天便宣布,計劃在未來 4 年内向韓國加碼投資 25 億美元。
可以預料,韓國本土市場将會進一步萎縮。
現在回到開頭的問題,韓劇市場真的會崩盤嗎?
或許明年我們能一見分曉。但筆者相信,韓劇本身不會滅亡。
隻是,那時韓劇,還是真正意義上的 " 韓國制造 "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