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兒童
很少主動與他人對視
不愛與外界接觸
猶如天上星星,一人一世界
因此,他們也被稱作
" 來自星星的孩子 "
今天(4 月 2 日)是世界孤獨症關注日
讓我們了解 " 星星的孩子 "
01
孤獨症是什麽?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多發生在嬰幼兒時期,以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刻闆與重複的行爲方式等爲主要症狀,患兒多數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發育遲滞。
目前,兒童孤獨症還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主要治療途徑爲康複訓練,最佳治療期爲 6 歲前。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兒症狀。
如果孩子有這些症狀,家長需提高警惕,盡快帶孩子進行篩查 ↓
16 個月還不會發單音,兩歲還不會發兩個字的音;
滿一周歲仍對他人呼叫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
回避眼神交流,喜歡獨處;
語言理解能力差,總喜歡重複同樣的話;
喜歡将物體按照固定的方式排列,迷戀單一玩具或物品。
在孤獨症患兒康複治療的漫漫長路上,家長往往要承擔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如何及時幹預并引導孩子,成爲他們面臨的巨大考驗。
02
家長應怎樣進行幹預?
來自廣東東莞的李婷是兩個孤獨症孩子的媽媽,她的做法讓一家人走出了陰影。
李婷的小兒子不到一歲半就确診了孤獨症,在得知這個噩耗兩個月後,她的大兒子也被确診爲孤獨症。艱難時刻,李婷甚至想過輕生," 在半夜,孩子醒了鬧的時候,人真的崩潰到了極點。"
然而對兩個孩子的愛讓李婷堅強了起來。她了解到,6 歲前是孤獨症的黃金治療期,除了陪孩子在康複機構裏上課,平時李婷也會特意把老師教的知識帶到生活中鍛煉孩子。
例如識别西紅柿,李婷會帶着孩子去超市,對照卡片,指着實物,一遍一遍在孩子耳邊重複:" 這是西紅柿。"
面對教一個知識點可能要比教普通孩子多花五六倍的精力,甚至教幾十遍、上百遍都學不會的情況,李婷已經轉變了心态:" 比如學習數學,對于他們這種孤獨症孩子的思維來說是很難的,教不會我就換别的教,不去補他的短闆,而去發揚他的長處。"
△李婷的兩個兒子
李婷的付出沒有白費。病情較重的小兒子原本完全無法識别生活中的物品,包括他最愛喝的牛奶。經過日複一日的努力,有一天她突然收獲了驚喜。
" 當他會識别牛奶的那一刻,我發現他不僅僅認識牛奶,家裏的其他東西,蘋果、西蘭花、辣椒,你讓他指一指,他全部都會了。"
△李婷和小兒子
如今,李婷的大兒子已經在普通學校上初二,小兒子也情緒穩定,她自己則創辦了一家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康複教育中心,多年來爲近 600 名特殊兒童提供了康複訓練服務。
李婷在孩子們的康複之路上一路摸索,不斷學習,實現了自救,也走出了曾經的陰霾。
對于孤獨症患兒,家長應怎樣進行幹預?
目前,孤獨症主要靠積極幹預進行康複訓練,越早幹預效果越好;
父母可通過學習相關幹預知識,根據孩子的興趣、能力和個性設計訓練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随時随地開展幹預訓練,把患兒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的每一個階段都納入到幹預過程中;
最終達到 " 生活就是幹預,幹預就是生活 " 的狀态,最大程度減少孤獨症患兒的 " 自閉 " 狀态。
03
關愛孤獨症患者,我們能做什麽?
近年來,不少社會力量加入,給孤獨症人群提供專業培訓和就業機會,讓他們靠自己得到社會的接納和尊重。
在上海的一家特殊咖啡館,10 餘名孤獨症患者通過專業學習掌握了制作咖啡的技能,打奶泡、拉花、蓋蓋子 …… 他們都能獨立完成。
由孤獨症人士組成的深圳市愛特樂團,孤獨症患者在排演一首首曲目中變得更加樂觀,吉他、鋼琴、雙排鍵、聲樂 …… 通過音樂合奏,他們走向了更爲廣闊的世界。
對于孤獨症患者,不區别對待,是我們能給予的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對患兒及家屬的鼓勵。此外,我們能做的還有:
多了解,多靠近:加深對孤獨症群體的了解,簡單直接的語言,更容易與他們溝通;
常關心,多包容:溝通交流時,嘗試順着他們的思維方式 " 因材施教 "。
尊重接納,平等對待:不要對他們投以異樣的眼光,也不用表現出過度的憐憫;
如果有能力,關注一些公益項目,扶持那些需要幫助的家庭,提供機會讓他們融入社會。
願你我都可以
把這個世界的愛與溫暖
傳遞到他們的小小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