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上捅破天,向下紮到根!" 華爲再次面向全球招募天才少年,讓無數人直呼 " 羨慕 "!
5 月 19 日,華爲招聘官微發布消息:華爲面向全球招募 " 天才少年 ",華爲稱渴求有能力、有意願挑戰世界級難題的 " 天才少年 "。
要求不限學曆、不限學校。在數學、物理、化學、材料、計算機、智能制造等相關領域有特别建樹并有志成爲技術領軍人物。加分項爲重量級科研成果 / 論文 / 專利,重點實驗室 / 尖子班畢業,國際頂級競賽獲獎。
華爲表示,将爲 " 天才少年 " 提供世界級挑戰課題,大牛導師,全球化的平台和資源,以及 5+ 倍薪酬。
前有稚晖君、後有甯博宇,
孟晚舟:華爲最大财富是人才存儲
據了解,華爲的 " 天才少年 " 計劃最早爲外界所知,源于華爲創始人任正非 2019 年在公司經營管理團隊 EMT 的一段講話。他稱,當年華爲從全世界招進 20~30 名 " 天才少年 ",次年再招 200~300 名。
最高年薪超 200 萬,華爲因對 " 天才少年 " 開出高年薪也備受社會關注。據介紹," 天才少年 " 年薪分爲三檔,最高檔爲 182 萬元 -201 萬元;第二檔爲 140.5 萬元 -156.5 萬元;第三檔爲 89.6 萬元 -100.8 萬元。
華爲最爲知名的 " 天才少年 " 是 B 站知名 UP 主稚晖君,稚晖君原名彭志輝,2018 年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他發明的能給葡萄縫針的機械臂,會直行、拐彎、躲障的自動駕駛自行車,能用手臂操作電腦的桌面機器人都是社交網站上的刷屏之作。
2022 年 12 月 27 日,稚晖君在個人微博上回應了從華爲離職傳聞,此時,距離他正式入職華爲僅過去了兩年。
而近期,另一名華爲新晉 " 天才少年 " 也是一名 B 站 up 主。
據電子科技大學 2 月 23 日消息,2022 年秋季校園招聘中,該校博士研究生甯博宇進入華爲,成爲 " 天才少年 " 項目一員,年薪百萬。甯博宇表示:" 我隻是一個普通學生,這次入選是我運氣比較好!因爲我的研究方向和華爲未來的課題高度相關。"
圖片來源:電子科技大學微信公衆号
同時,甯博宇曾獲新加坡國立大學街舞之夜冠軍獎、電子科技大學男子跳高冠軍、男子蛙泳冠軍、舞蹈大賽個人冠軍、達人秀個人冠軍等多項榮譽。據悉,甯博宇還是一名哔哩哔哩 up 主,目前擁有超過 2 萬的粉絲,超過 600 萬的播放量。" 做 up 主起先是受時代發展的影響,我喜歡并願意去分享,自媒體平台給了我機會。"
據了解,華爲 CFO 孟晚舟曾稱,華爲最大财富是人才存儲、思想存儲、理論存儲、工程存儲和方法存儲,以及内部流程管理的高效,有序的存儲,這些才是财報背後,華爲的真正價值。
任正非:我們強調 " 不拘一格選人才 "
今年 3 月 17 日,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文章《擦亮花火、共創未來——任正非在 " 難題揭榜 " 花火獎座談會上的講話》,披露了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對天才少年、校企合作等熱點話題的看法,并劇透了華爲 2022 年研發投入情況。
有人提問道:" 最近關注到,有位 " 天才少年 " 在公司工作兩年離開,去做機器人創業了;我有個蘇黎世大學畢業的朋友也是類似情況,他在這個領域也算頂尖的,也是工作兩年就離開了。ChatGPT、電動車、大疆無人機 …… 很多颠覆式創新都是這種初創企業去做的。第一個問題,任總如何看待年輕人在創新創業與守成之間的差異?第二個問題,除了待遇,我們公司在制度上能不能給年輕人一些資源上的鼓勵,鼓勵大家去突破、創新,敢于挑戰?"
任正非回答,第一,進入我們公司," 天才少年 " 這個稱呼就沒有了,定位 " 天才少年 " 主要用于入職的定級定薪。所有新員工在三丫坡入職培訓時,到處都是張榜公布的題目,大家要去踴躍回貼,有人會讀這個帖子,就有人來找你喝咖啡,你要認真去交流,反對意見或贊成都行。他們是在選人,這些專家有權力給你當場定級的、定工作崗位的,因爲他們本身就是很厲害的專家。如果他認爲你可以培養,職級就會被定得很高,爲什麽非要從最低級别開始起步呢?他也可以把你拉進他的項目組,你直接就進入大項目組了。大項目組不是指規模大,而是指高端項目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360075134
我們強調 " 不拘一格選人才 ",老、中、青相結合,在開放的環境中向前滾動。年輕人最有突破能力的是 25-35 歲;有經驗、有資曆的人有架構能力,架構和突破同樣重要。科學技術上也有成與敗的問題,敗不餒,失敗對你來說也是一次實戰鍛煉。
第二,我們不能壟斷人才,員工想出去創業或到其他公司去,人盡其才,發揮他的價值,對國家都是有用的。過去有個電影叫《中鋒在黎明前死去》,我們壟斷人才,沒有用也扣住不放,消磨他的青春,而且還要給他發工資,兩頭不讨好。我們對人才機制也有反思,比如有些人進入公司以後,沒有很好使用到他最擅長的地方,沒有發揮作用等于浪費他的青春。
人才關鍵是怎麽用。比如我們強調專家垂直循環機制,專家不能在一個崗位呆很長時間,要到前線作戰去循環。" 石頭 " 一翻開,壓在下面的 " 草 " 就長高了,大家都看見了,這樣年輕人就不會被埋沒在 " 石頭 " 底下。專家垂直循環的目的,是讓他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去解決實際問題。垂直循環下去不一定降薪,工作組沒有級别,他可以比行政部門的級别高,他可以是 " 尉官 "、" 校官 "、" 少将 "、" 上将 "……,保持他的循環,直到有合适崗位。當然,不合适的人也面臨着淘汰。沒有理論的實踐,會在盲目摸索中經曆數十次才能感覺到;沒有實踐,對理論就沒有深刻的理解。
編輯|何小桃 李澤東 易啓江
校對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華爲招聘微信公衆号,每經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