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來聊個薅羊毛的好事 ~
話說年前和幾個媽媽聚會,聽她們開心地講,每周末都把娃丢博物館,自己喝咖啡刷劇,興緻來了還可以逛街去。
我很好奇,娃這麽不費媽,獨立逛館?
她們笑說,千媽你是不是從沒薅過國家羊毛,博物館早開了 " 周末兒童博物館 " 主題營,自然科普、人文曆史 ...... 各類素質拓展課應有盡有,可以自由選擇,而且全免費!
我将信将疑,經驗告訴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免費的一般質量都不行。
沒想到,幾位媽媽使勁搖頭:
耐不住她們強烈種草,我也給千尋報了次自然科普課。
上完心服口服 ~
看來這些年是誤會央媽了,老在吐槽教育公共投入太少,沒留意有些改變已悄然發生。(我知道還有很多偏遠城市和鄉村沒有普及,希望這隻是時間問題)
具體報名流程放在文末絮絮叨了「成都的朋友可能用得上」,今天想先跟大家聊聊上課收獲。
千尋這次參加的自然科普課,主題是 " 種子旅行家 "。
幾位年輕熱情的大學講師,帶着孩子們全情投入,一旁休息區觀摩的我,随着課程進展,也打開了新視界:
原來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爲孩子解讀自然!
我難掩内心激動,幹脆拿出 ipad 做起記錄來。
一邊記一邊想,以後陪千尋精讀自然科普類的 " 非虛構書籍 ",或者做非虛構寫作練習,就有思路了。^v^
今日分享經曆:一堂有意思的科普課
你的閱讀收獲:" 非虛構精讀 & 寫作 " 輔導思路
#1
多角度的感受很重要
課程主題是 " 種子旅行家 ",顧名思義,就是講種子的傳播方式。
不過老師沒有直接開講,而是先把準備好的實物,發給每個孩子。
拿到蒼耳種子的孩子超興奮,他們好奇地攤開手掌,小心翼翼撥弄着蒼耳子身上密密麻麻的倒刺。
▲ 就是這個小東西
之後,老師組織孩子們做了個小遊戲。
大人舉起毛氈,小朋友分爲兩列隊伍,一個接一個,把手裏的蒼耳子扔向毛氈。最後清點粘在毛氈上的蒼耳子個數,數量多的隊獲勝。
▲ 小朋友在認真計數
遊戲中,孩子們笑聲不斷。
連他們自己都沒察覺,努力将種子擲向毛氈,爲它牢牢黏住而歡呼,不慎掉落而哀歎時,就已将蒼耳的特性了然于心。:)
遊戲結束後,老師才用 PPT 講起蒼耳種子的特點來。
孩子們聽得很認真,講完後,老師讓大家說說,蒼耳的種子像什麽,是什麽,能做什麽,小朋友争先恐後地舉起手。
顯然,剛剛遊戲裏獲得的感受,再加上講解的鞏固,爲孩子們提供了豐富信息,這些信息最終轉化爲了充沛的表達欲。
▲ 小朋友在講她觀察和體會到的信息
我想起之前看國外孩子的非虛構閱讀課,老師也會發一張這樣的圖讓孩子們填寫:
蝙蝠是什麽樣、蝙蝠能做什麽、蝙蝠有什麽特點 ... 這些關鍵信息提取,就是非虛構閱讀寫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叫作識别文本特征 ( text features ) 。
之前讀科普書,我也會有意識地引導千尋說說 "Are、Have、Can",但她常覺詞窮。這次課上卻表現出了不同平常的積極性,從蒼耳子的觸感到它的傳播方式,感覺有好多東西可以講。
這個變化,給了我很大啓發:
孩子是需要多角度感受的,感受越豐富,識别出的信息才越豐富。
精讀科普類非虛構書,不能一來就提問 "Are、Have、Can",而是應該盡可能先給孩子提供多角度的感受。
非虛構本身是基于真實生活的,很多物體現實中都能夠找到,有條件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帶孩子看一看、摸一摸。
即使生活中不方便找到,也至少可以借助視頻(抖音青少版和 B 站都有非常多資源),讓孩子看到物體的不同切面,比如什麽形态,不同場景裏呈現什麽特點等。
寫作也是同樣道理。
非虛構題材寫作必須給出文本特征描述,如果我們能在寫之前,給孩子提供多一些的感受,孩子的特征描述就會更多元、豐富,最後輸出文本的水平自然不同。
不論閱讀還是寫作,都不是說家長需要一直提供輔助。
而是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引導,教給他精讀非虛構書籍,完成非虛構題材寫作的思路,漸漸他就可以去掉父母這個腳手架,獨自上路。
#2
對應用的思考很重要
說回課程,老師并沒有止步于了解蒼耳子的特性。
在這之後,一個有趣的環節又開始了 ~
助教老師給每位小朋友發了塊黑乎乎的東西,我仔細看,是魔術貼。
▲ 就是這個小東西(圖源:網絡)
幾個調皮男孩率先動起手來,他們把魔術貼撕開又粘上,粘上又撕開,玩得不亦樂乎。
老師提醒,小朋友,你們穿過的運動鞋上是不是有它呀?
小朋友齊刷刷回答,是呀!
那你們知道,魔術貼是怎麽發明出來的嗎?
幾秒後,陸續有小朋友恍然大悟:
" 是蒼耳子的原理嗎?"
" 是受蒼耳子的啓發吧 ..."
的确如此!肯定孩子們的思考後,老師開始講故事 ......
1948 年,一位名叫梅斯特拉爾的瑞士工程師外出打獵。
當他坐在草地上準備野餐時,忽然覺得有什麽東西紮得身體刺痛極了。他連忙站起來,發現自己衣服上粘滿了蒼耳,就連他的愛犬也被蒼耳紮得亂叫。
回到家後,他不禁産生疑惑,蒼耳怎麽會有這麽大粘力呢?
随後,就用顯微鏡仔細觀察了粘在衣服上的蒼耳。
原來,蒼耳身上有無數倒鈎,正是這一個個小倒鈎,讓它能夠牢牢地附着在衣服和動物皮毛上。
受此啓發,梅斯特拉爾發明了新型搭扣 " 緯格羅 ",也就是魔術貼最早的雛形。
▲ 圖源:網絡
今天魔術貼的身影已随處可見,近到身邊的窗簾扣,遠到飛機坐墊,這個人類最偶然的十大發明之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聽完這個真實故事,我看見台下孩子們臉上,浮現出驚歎佩服的神情,思路也被拓展到了應用領域。
忍不住在心裏,爲這個課程設計點贊!
前段時間關于 ChatGPT 的新聞,想必大家也看了,人工智能沖擊最直接的就是傳統教育,因爲新技術對傳統的學習内容、學習方式,是 " 降維式 " 的打擊,所有記憶類、語言翻譯類、有标準答案類的學習,都會被取締。
我們現有的學校教育,會在不久的将來被迫發生巨變。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學習知識從爲了 " 應試 " 到爲了 " 應用 "。
這是必須轉化的思路,不論老師、我們還是孩子。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我們孩子以後所處的時代,科技一定是最主要的機遇。
什麽樣的人能把握機遇?" 科技 + 應用 " 的複合型人才。
因爲人工智能不會自己誕生創意,它沒有内驅力去做這個事,糾偏成本也高,隻有區别于機器的人類想出好點子,然後應用人工智能去實現。
就好比蒼耳子不會主動思考自己的用途,梅斯特拉爾卻能想到把它用在哪裏。
以上種種,都說明了從小培養孩子 " 學以緻用 " 的思維是多麽重要。
這就是我爲課程中 " 應用思維拓展環節 " 強烈點贊的原因。
以後,在千尋的非虛構閱讀寫作中,我也會常常運用這個方法,鼓勵她多想想,那些真實世界裏存在的事物,與我們生活發生關聯的可能性。
我甚至想,不隻是非虛構閱讀和寫作,我們平常同孩子逛街、散步,都可以做類似的 " 應用思考練習 "!
EASTWEST
最後,小小滴總結下吧 ~
當我們想教會孩子精讀非虛構書籍,或者非虛構題材寫作時,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
1. 盡可能給孩子提供一些多角度感受,這點可以在現實中完成,也可以借助合适的視頻完成;
2. 盡可能引導孩子去思考應用場景,想一想這些物體與我們生活發生關聯的可能性。
做到這兩點,孩子的非虛構書籍才能讀厚;
同樣,做到這兩點,既有多元的特征描述,又有對應用的思考,這樣的非虛構寫作,也才能脫穎而出。
這些年,Non-fiction(非虛構)是越來越重要了,中高考閱讀和作文,大面積使用非虛構素材," 逼 " 得非虛構童書市場份額都漲了好幾倍。
如果你還沒留心這個趨勢,孩子也從未做過這方面準備,今天的分享就更值得多思考、多踐行啦!
成都的家人看過來 ~
報名方法很簡單,第一步,關注 " 成都博物館 " 公衆号。
第二步,點擊右下方微菜單 " 活動 " 欄,然後點擊 " 門票預約 "。
第三步,進入 " 門票預約 " 界面後,點擊 " 活動講座 "。
第四步,就可以在 " 周末兒童博物館 " 自選感興趣的活動報名了。
活動介紹公号上都有,時間基本在周末,相對方便,有時帶孩子逛館順便就上課了。
上課地方有供家長觀摩和休息的區域,如果你需要更安靜的環境工作,也可以到博物館裏的咖啡廳坐坐,我已經幫大家探過店了,環境優雅價格公道。
相信其它城市也有類似的帶娃福利,參與過的寶媽,歡迎留言分享。也希望國家在教育公共資源上多多投入,這樣的 " 羊毛 ",才是大國氣度,百姓福祉!
如果文章對你有用,請記得文末給我一個" 在看 "吧!
對咯,記得星标我們,這樣就可以經常收到高質量文章啦 ~
如果你想了解 " 非虛構閱讀 ",我還分享過這些:
《千媽獨家科普書單 | 部部都是神作!喂飽好奇無限的孩子們》
歡迎加入我們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