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空間秘探,作者 | 潘曉倩
亞洲旅宿大數據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 月以來,中國旅遊業進入高開穩走階段,促使多地掀起旅遊投資熱潮。截至今年 2 月 28 日,浙江、福建、湖北、山西等多個目的地公布文旅投融資項目與金額,總項目達 "422+",投資總額近達 2 萬億!
各省文旅複蘇掀起 " 投資風 "
2 月 20 日,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藍皮書預計 2023 年全國國内旅遊人次和國内旅遊收入恢複至疫情前的 70% 和 75%,2023 年國内旅遊人數預計約 45.5 億人次,同比增長 73%,約恢複到 2019 年的 76%;全年入出境旅遊遊客人數有望超過 9000 萬人次,恢複至疫情前的 31.5%。
旅遊業的穩步高走,促使國内投資進一步擴張,迎來了一陣投資風潮。據亞洲旅宿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 月錄得投資項目共計 442+,涉及目的地 11 個,總投資約達 2 萬億。涵蓋康養休閑、旅遊民宿、濱海旅遊等多個領域。
華南地區,浙江 2027 年文旅項目将完成投資超 1.2 萬億,而到 2027 年爲止,浙江全省文化和旅遊産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達 13%。福建 2023 年将建文旅項目 177 個總投資 2387.9 億元。廣東珠海聚焦現代海洋産業鏈 15 大項目總投資約達 150 億元,東莞企石客天下東清湖文旅項目簽約,總投資 37.8 億元。江西宜春簽約兩個文旅項目,總投資 19.1 億。
華中地區,湖北集中簽約 62 個文旅重點項目總金額 1125 億。湖南浏陽 " 一河兩岸 " 文旅項目總投資超 7 億元。
西南地區,成都推出 56 個重大文旅招商項目,計劃引資 1007.83 億元。四川萬達 · 内江文旅城産業項目年内開業,總投資逾 100 億元。
西北地區,山西簽約 67 個文旅項目總投資 170 億元。華北地區,山東濟南 2023 年将開工 15 個文旅項目 總投資 259 億元。東北地區,10 個文旅項目落戶遼甯沈陽,總簽約額近 123 億元。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調查所助理研究員吳羽涵介紹:"2023 年是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破題之年,随着政策放寬,城鄉居民的出遊謹慎心态将逐漸消解,我們有理由對全年旅遊經濟保持樂觀的預期。"2023 年春節的旅遊突出的表現爲開年後的經濟打下來堅實的基礎。各地百億級、千億級的投資動向也在積極的給我們釋放旅遊業向好的信号。旅遊業在未來的表現,值得令人期待。
11 個目的地的三類文旅投資特色
11 個目的地的旅遊投資項目大多以自身優勢爲基礎,進一步推動本地的旅遊業發展。此次投資的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及方向,其中以康養休閑、旅遊民宿、濱海旅遊項目占比最大。
康養休閑項目
受疫情影響,國人對健康和衛生的需求以及關注度逐步增長。而在此次投資熱潮中,康養類項目也頗受熱捧。康養休閑項目的核心在于 " 健康 " 和 " 養生 " 的集合。但相較于一般的旅遊項目,康養項目的落地需要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對區域資源要求比較高,區域内需含有具有一定康養價值的自然資源或是文化資源,或高山或大海或森林或溫泉 ...... 對此,各地政府積極開拓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因地制宜開發适宜的區域資源。
所謂 " 落花流水出桃源,暖翠晴雲滿藥田 " 說的便是武夷山。武夷山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恰好是康養療愈的休閑勝地。在此次的投資風中,福建省積極推進武夷山泰甯濱湖休閑靜心康養基地項目開發,建設集特色主題民宿群、遊客服務中心、遊船碼頭、觀光步道和戶外拓展基地。而在華中地區,湖北休閑度假康養項目也受到資本熱捧,宜昌、襄陽、黃岡等市引資建設多個文化康養度假項目,單項投資額均在 10 億元以上,多個項目超 30 億元。位于山東省的章丘區則借助長鹿白雲湖的優勢,計劃建設濕地度假酒店區、濕地康養度假區等療養娛樂基地。
傳統文化項目
中華上下五千年承載的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自強不息,源遠流長的古迹文化則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随着近些年來的 " 古風熱 " 促使 " 古風經濟 " 成功出圈,更多的旅遊業的投資者們看到了蘊含在傳統文化上的市場潛力。
日前,中國 · 太原文化旅遊推介招商大會舉行,作爲有着有 2500 多年的建城史的 " 九朝古都 ",太原的骨子裏的文化基因是與生俱來的。此次大會從 " 錦繡太原 "、" 曆史古都 "、" 文化晉陽 "、" 活力新城 "、" 煙火并州 " 等五個方面介紹了太原文旅資源。最終 67 個文旅項目于現場簽約,總金額達 170 億元。西藏素來以藏傳佛教與藏族傳統文化著稱,每年奔赴拉薩的朝聖者不計其數。在西藏自治區文化旅遊招商引資推介會上,藏族文化持續輸出,藏戲演繹旅遊文化小鎮、藏王墓系列景區、魯朗創客文化産業基地等文化旅遊項目集中亮相,最後西藏招商引資工作人員與廣東省文旅企業進行了洽談對接,共簽約文化旅遊類項目 11 個,總投資 68.43 億元。
濱海旅遊項目
近些年來,沿海城市國内的旅遊人數逐漸增長,早在 2019 年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廣西的旅遊總收入就已經邁入 " 萬億俱樂部 "。根據前瞻産業研究院《中國海洋經濟産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可知,2020 年我國海洋産業正在穩步恢複,濱海旅遊業實現正增長,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爲 47.0%。這些數據彰顯了海洋旅遊業面對疫情沖擊的強勁韌性。
而本次旅遊業的投資風潮中,濱海旅遊業也頗受青睐。福建省海洋旅遊和濱海風景道列爲重點項目。其中,廈門西海灣郵輪城項目,總投資 130 億元,甯德 " 東海 1 号 " 東沖外海道路工程項目,該項目爲濱海風景道重點項目,投資 26.81 億元。珠海聚焦現代海洋産業鏈,在此次現代海洋産業系列項目活動中共簽約項目 15 個,總投資額達 149.76 億元。
" 珠海樣本 " 聚焦現代海洋産業鏈
文旅投資産業鏈近年來也逐步開始分化,告别一些傳統模式,空間秘探觀察發現,不少城市或者旅遊目的地正在嘗試新興領域,如珠海現代海洋産業鏈,發展迅速,深受市場關注。諸如此類的新興文旅産業鏈,給傳統文旅業帶來越來越多的啓示。
區位整合
從地理位置上看,珠海作爲珠三角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擁有着獨特的區位、擁江攬海的地理條件、百島星羅的秀美風光。
雖然珠海擁有亮麗的風光,但是在早期,作爲 1980 年改革開放初期設立的 4 個經濟特區之一,珠海卻一直沒有發展起來。首先,這與珠海落後的交通有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珠海不通鐵路,基本隻能依靠公路與珠三角的核心地區發生聯系,珠海高新區或西區的市民想買點生活用品還得坐 1 小時以上的公交車到市區。其次,落後的交通隔斷珠海旅遊資源的聯動發展。珠海大大小小的島嶼多大 140 個。整體看旅遊資源具有很高的發展價值,但是落後的交通系統隔斷了島嶼之間的相通,削弱了旅遊資源的聯動價值。
而在十三五 " 期間,珠海整體初步形成以航空機場、港口口岸的重要節點,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江海航道爲骨架,國省幹線爲骨幹,農村公路爲脈絡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了旅遊客運網絡體系,打造了串聯核心旅遊景區的旅遊客運專線公交和到達重要鄉村旅遊點的旅遊客運班車,通過科學合理的交通規劃和旅遊資源配置實現了旅遊業升值。
海洋産業聯動發展
據《" 十四五 " 旅遊業發展規劃》對未來的形勢研判是——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嚴峻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旅遊業不确定性明顯增加。單一化的旅遊業将更難應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如何實現多元化的運營或是旅遊業整的大環境所需面對的困境。
對此,珠海旅遊業給出了一個答案,便是推動漁旅融合打造 " 可遊玩的海洋牧場 "。一方面珠海将向海圖強,深入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海洋強省戰略,支持建設萬山海域、外伶仃海域兩大國家級海洋牧場,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和遠洋捕撈,做強現代漁業産業鏈。另一方面,規劃漁旅融合發展,提升漁業附加值,借助生态旅遊打造具有特色的海島科技休閑農業全新産業鏈。
打造海洋文旅 " 新名片 "
海洋産業是珠海的支柱性産業,在 2022 年珠海全市海洋經濟總量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 23.6%,海洋生産總值 957.3 億元,取得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成績。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珠海将繼續着力構建海洋牧場 " 新糧倉 ",打造海洋産業 " 新引擎 ",擦亮海洋文旅 " 新名片 ",經略海洋開發、做強海洋經濟。
而此次珠海打造海洋文旅 " 新名片 " 中,注重生态修複的舉措尤爲引人關注。對此,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昱表示:" 通過海洋牧場的建設能夠修複海洋生态,對推動萬山漁場的修複振興将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從而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可見,珠海的旅遊做的并不是一棒子買賣,還在于實現旅遊、漁産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海洋産業集群。
關于旅遊業的生态保護在我國已經強調已久。可持續發展、碳足迹等詞也早已深如人心。據世界旅遊及旅行業理事會 ( WTTC ) 與攜程集團連同德勤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消費者對于可持續旅行熱情高漲,69% 的旅行消費者主動探尋可持續的旅行方式。所以以生态修複爲環節打造文旅 " 新名片 ",不僅顯示我國大國風範,還能有助力于提高珠海文旅知名度以及美譽度。
謹防泡沫化 " 拔苗助長 "
春節間旅遊業取得的成績令不少投資者羨慕,伴随着 2 月的投資春風,越來越多人們看到了旅遊業這塊大蛋糕。但是投資市場的風雲總是變幻莫測,機遇總是伴随着風險。對此,在市場的盲目性和投資的分寸性之間,我們需要保持清醒冷靜的投資意識。
正确認識旅遊投資
一項項目的投資需要綜合性的目光。對此,我們需要正确認識投資的概念。從旅遊投資的周期性來看,旅遊業的投資是一項長期性業務,所涉及的問題都帶有長期性的特點。例如,未來旅遊産品的價格、需求、成本等因素,都暗含着不确定性,而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改變都将導緻結果的改變。
其次,旅遊業前期的投資額極大。大多數景區景點屬于資源依托性産品,如果将旅遊價值考慮在内,旅遊業則可稱爲高投入産業。但是,由于旅遊産品的不可儲存性、非完全排他性等特點導緻資金回收時間緩慢、消費額度有限,因此旅遊業的風險性仍舊很大。
此外,旅遊投資還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關聯性、政策性、自然性、社會性等,其中任何一項的投資決策都極爲重要且帶有風險。因此面對旅遊業向好的局勢,我們更應該做好全面分析,切忌随大流跟風入局。
旅遊投資的泡沫化
任何一項産業的投資風險總是多種多樣的。而目前,各種旅遊政策集中釋放,市場掀起的投資熱緻使大量資金流入旅遊投資市場。動辄百億、千億的投資金額拉高了旅遊業的投資門檻,小投資商不易進入。旅遊投資的泡沫或已初見端倪。中國旅遊市場的潛力巨大毋庸置疑,但是旅遊産業整體的投資回報低又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因此,解決其中的矛盾使我們不需面對的。中國旅遊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魏小安曾表示:" 适度的泡沫是符合規律的,旅遊投資的根本是價值的再創造,這才是應對投資泡沫的正确方式。" 因此就算面對泡沫化的市場,我們也不該一昧的排斥。而應該利用好适當的泡沫化。但是對于不斷集聚的資金,導緻旅遊産品的實際價值低于市場投資的大泡沫我們需要警惕,切勿拔苗助長。
對于謹慎投資,對待旅遊泡沫化,以下兩個建議或将帶來一些思考。
其一,創新旅旅遊産品,适當拉動旅遊産品價格。 在旅遊行業,要産生投資的高回報,必須依靠創新,主要是業務創新和資本對接的創新。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我們更需要關注業務創新下的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按照未來的發展趨勢尋找一個适當的模式發展,同時輔之以現有的技術創新。
其二,折疊産業鏈整合與多産業鏈發展。當代旅遊項目的投資最忌諱的便是脆弱的單一化的投資,因此投資者應當着眼于區域整體投資力求整,合旅遊産業鏈,整合多元産業,尋求綜合收益的最大化。這是旅遊投資發展的趨勢,也正在成爲旅遊投資的特征。
綜上,疫情三年後,旅遊業重新迎來一陣春風。面對樂觀的旅遊市場,各地百億、千億級投資相繼登場,因地制宜的發展旅遊産業。投資商們也期待把握未來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但是,目前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投資市場的諸多不确定性仍在。對此,面對旅遊業向好的局面,我們也應當環視整個旅遊市場的環境,切勿盲目投資。在旅遊業的發展上,旅企應當多元化發展,不斷創新産品。隻有這樣,旅遊業才能穩且遠的發展。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