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2016 年開始全面實施的二孩政策紅利正在消退。
10 月 12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22 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 " 公報 ")沖上微博熱搜。公報顯示,2022 年全國出生人口 956 萬人,其中二孩占比爲 38.9%。此比例連續兩年低于同期一孩的占比,且已低于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前的 2015 年。
中國出生人口自 2017 年以來持續下滑,每年一孩、二孩的出生結構在這期間也悄然變化。2016 年,國家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對緩解出生人口下滑效果顯著—— 2013 年前,每年出生人口中,二孩比重保持在 30% 左右,但在 2016 年,二孩比重提升了 5.6 個百分點至 45%,二孩出生人數也由 2015 年的 652 萬驟增至 830.7 萬,2017 年進一步上漲至 896.6 萬。
但這樣的增長曲線隻維持了幾年。2019-2022 年,二孩出生人數量由 835 萬逐年下滑至 371.9 萬,占出生人口比例也從 57% 滑落至 38.9%。同一時期,一孩出生數由 593.3 萬下滑至 440.7 萬,跌幅遠小于二孩出生數量的下滑程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表示:"2016 年之前,受限于緊縮性生育政策影響,生育第二個孩子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随着 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被抑制的二孩生育需求在兩三年内得到釋放。但是,整體的基本面是,願意生育二孩、三孩的人群仍然有限,導緻近幾年二孩出生人數快速下滑。"
在二孩出生數快速滑落的同時,自 2021 年 5 月開始實施的全面三孩政策也不盡如人意。根據公報,2021 年出生人口中,三孩及以上人口數由 2020 年的 85.2 萬左右上漲至 154 萬,2022 年小幅跌落至 143.4 萬。低于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百萬級出生人口。
在此背景下,全國出生人口從 2017 年進入下滑通道,近三年出生人口數下滑幅度均超 100 萬。其中 2022 年 956 萬的出生人口數,僅有 2016 年出生人口數的 51.8%。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以下化名爲 " 陳立 ")表示,從全球範圍來看,随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育水平的下滑是一個普遍規律。但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中國近幾年出生率急劇下降,這将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爲鼓勵人們生育二孩、三孩,此前各地推出一系列措施。2021 年 7 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全國率先爲生二孩、三孩的家庭發放育兒補貼,每月每孩發放 500 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 3 歲。此後,深圳、杭州、鄭州、長沙等十餘個城市宣布對生育三孩及以上子女的家庭發放生育補貼。
隻是,在采訪中多位專家的共識是,目前的生育補貼舉措仍有諸多待完善的空間。
補貼一孩還是二孩、三孩?
當二孩生不動後,應該将目光集中于一孩還是二孩或者三孩?
從經濟觀察網整理的表格來看,一孩出生人口數雖然也在持續下滑,但下滑幅度正在快速縮小。過往三年下滑人數分别爲 78.5 萬、46.5 萬、27.6 萬,這也讓一孩占出生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二孩出生數自 2016 年以來則呈 " 倒 V" 型增長,近兩年二孩出生人口數均低于一孩出生人口數。
同時,對于全面三孩政策實施後三孩出生人口數增長并不明顯的現象,原新表示,主要原因是願意生三孩及以上的人群本來就較少;其次,2021 年全面三孩政策的出台時間不太理想,三年的疫情對生育産生了明顯影響,人們由于擔心新冠疫情的後遺症,普遍推遲了懷孕計劃;第三,全世界的共同經驗是,在大災大難發生時,生育率普遍會脫離正常軌道,呈下降趨勢。
然而,目前的生育補貼更多集中于二孩、三孩,而不是一孩。
陳立在統計中發現,各地在出台育兒補貼政策時,能夠同等支持一孩、兩孩、三孩家庭的地區極少。并且目前出台生育補貼的地區都爲地級市或縣(區)層面,并沒有在省一級甚至全國層面推廣育兒補貼政策。很多地區在考量出台生育補貼政策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财政資金的可持續性,其次是确定重點支持哪些類型家庭。
即使面臨财政支出壓力,陳立的觀點仍然是生育補貼應優先、重點支持生一孩的家庭。
在陳立看來,如何讓已婚家庭實現孩子數量從 0 — 1 的突破,可能比推動從 1 — 2 或者從 2 — 3 更重要。如果在一孩家庭的支持政策上不能夠有更多舉措,下一步還要面臨一孩出生人口數進一步下滑。如果沒有一孩,二孩、三孩更無從談起。
原新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表示,鼓勵生育不應該 " 重二、三輕一 "。現在整體在鼓勵多孩生育,即生得越多獎勵越多,一孩生育則基本沒有獎勵。但生育政策應該是國家公共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公平地給予生育激勵,不應該以生孩子數量或者戶籍來區分,要刺激每一個胎次的生育。同時,鼓勵生育第一孩、第二孩比鼓勵生育第三孩、第四孩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除了生育補貼之外,爲了應對出生人口數的持續下滑,各項配套舉措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
原新表示:" 在各項政策投入較爲有限的情況下,要想讓資金投入發揮更大的效益,就必須針對有生育意願的年輕人進行有效地支持。這包括詢問他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方面的政策需求,并提供相關支持,從而讓他們願意生育、敢于生育。"
根據陳立所在團隊的研究,生育配套的支持措施應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私營企業裏落實生育假期。陳立表示,團隊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雖然延長産假、育兒假、陪産假等政策已有調整,但在一些企業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主要原因在于,相關假期成本基本上由企業承擔,所以大多數企業會選擇縮短或者不落實假期制度。
其次,關注 3 歲以下的嬰幼兒照護。當前 0-3 歲的托育服務面臨價格過高的問題,配套的福利保障政策以及教育服務遠低于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
第三,育兒補貼能否直接用于支持兒童的成長。如果未來育兒補貼在全國範圍内推廣,如何追蹤育兒補貼資金的使用,如何精準地保障到家庭個人是一項需要解決的難題。在一些發達國家情況,存在育兒補貼被用于其他家庭消費支出的情況。
辯證看待出生人口下滑趨勢
在過去半個世紀裏,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在努力提高生育率水平。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在政策上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是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随後的結果是,中國生育率快速下滑,而發達國家也并未明顯提升。
原新表示,生育率的提升是慢變量,不能指望功夫下足後,生育率就能夠在短時期内大幅提升。在一些歐洲國家,對家庭生育友好的公共政策的投資甚至占到了 GDP 的 2% — 3%,生育率卻沒有因此大幅度提升。
爲此,原新建議提升生育率必須要有信心、決心、恒心、耐心。從人口規律來看,曾經政策在降低生育率上效果顯著,但想通過政策再次提高生育率可能很難。
原新也提到,災難過去後的 2 — 3 年或者 3 — 5 年,生育率會脫離正常軌道呈反彈趨勢。1959 — 1961 年三年困難時期,出生人口數大幅度下降,但在其後的 1962 — 1965 年,生育率出現大幅反彈。因此,目前出生人口數量可能會在 2024 — 2025 年出現反彈。但他也預估,即便是有反彈,幅度也不會很大,人口負增長仍是大勢所趨。
在人口負增長的大趨勢下,近十年生育率的快速下滑也值得關注——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2 — 2022 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從 1.6 下滑至 1.09(相當于平均每對夫婦生育 1.09 個孩子)。根據人口學理論,總和生育率需要達到 2.1,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維持下一代人口與上一代數量的持平。
陳立表示:" 中國人口數到底應該保持在怎樣的規模,并沒有一個明确的結論。人口負增長或不增長并不值得過分警惕,但出生人口的快速下降将會加劇人口年齡結構的不均衡。過往十年總和生育率經曆了快速而劇烈地下滑,這種下滑速度在其他國家可能需要幾十年才會出現。目前,中國已成爲全球生育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由于出生人口的短期快速下滑,未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數量将出現較大差距。陳立表示,随之而來的問題是,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将面臨挑戰,包括在出生人口數量快速且劇烈波動時,如何合理配置教育、醫療、社保資源等。
原新認爲,生育率持續低水平對未來二三十年的影響還比較緩和。即便總和生育率下降到 1 以下,到 2050 年中國的人口數仍能維持在 12 億左右。二十大報告也明确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但從長期來看,原新表示,持續的低生育率将對未來半個世紀甚至下一個世紀産生非常嚴重的影響,包括導緻人口年齡結構的極端異化,即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因此," 明天 " 的人口問題可能相對緩和,但這并不意味着 " 後天 " 的人口問題不會變得劇烈。爲了應對低生育率、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我們必須要有長周期和更寬廣的視野,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