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 " 翻拍經典 " 系列又出力作,這次魔爪伸向 90 後童年經典《少年包青天》。
慕名去看了幾集,發現觀衆們的評價出奇地一緻:
" 劇情太散,推理太爛。"
" 人設槽多無口。"
" 細節禁不起推敲。"
不少觀衆甚至吐槽:" 包拯要是還在世,看到《新少年包拯》,恐怕會氣得臉更黑了。"
要知道,如果說福爾摩斯和柯南,是大多數國外觀衆對于探案劇的啟蒙;
那麼《少年包青天》則稱得上國人最經典的探案 IP 之一。
如此有力的原作在前,新劇怎麼還能崩得這麼厲害?
《新少年包拯》被吐槽最多的,是混亂的推理邏輯。
劇中第一事件,血魂林。
一群表面上不認識的人,被引誘到一家客棧,兇手的目的是 " 無人生還 "。
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預告接下來有大事發生,意圖營造一種恐怖的氣氛。
就如包拯和公孫策在前往途中,偶然遇見神秘母女,被口頭警告了不要繼續前行;
進入血魂林地界時,又被提了一遍此地兇險;
集合客棧後,兇手還提前給包拯寫信預告自己要行兇了。
一個事件講了十多集,觀衆的耐心都要告罄,劇情還是沒有進入正題。
這其中被拖沓的推理過程和暗線埋伏,恰恰是老版的精華所在。
《少年包青天》中的案件靈感大多來源自日本的經典本格推理作品——《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本格推理的最大特征,在于嚴絲合縫的推理過程。
以《少年包青天》第一部為例,40 集的篇幅裡涉及了七個案子,每一個案子都結構精巧、節奏明快。
其中大部分觀衆公認最精彩的《隐逸村》篇,借鑒了日本推理大師島田莊司《占星術殺人魔法》裡的核心詭計:分屍詭計。
隐逸村是一處與世隔絕的村莊,村中隻有六戶人家,關系隐秘而奇怪。
案件起因是,六家人中的主事者陸續被害。
包拯在破案過程中,無意中發現這村子有一處很怪異的現象——
家家戶戶都存放着一具缺失某身體部位、燒焦了的幹屍,加上刀廠的一具,村中共有七具幹屍。
而被害者屍體和那些幹屍一樣,缺失了頭、手、腳、胸、腹、肩等不同身體部位,村民們因此認定這是幹屍前來索命。
包拯向來不信什麼索命之說,他先是查出屍體缺失了一部分的真實原因——
被削去的,是死者紮了暴雨梨花針的部位。
暴雨梨花針為特定人物所使用的招數,隻要削去這些部位,就可以隐藏死亡的真實原因,也就能隐瞞住兇手的真實身份。
接着,包拯又因為圖騰 " 龍 " 的誕生受到啟發,參透了幹屍的分屍詭計。
隐逸村的第七具幹屍,其實是由六具屍體拆開重裝而成的。
第七人将第一個人的頭、第二個人的左肩、第三個人的右肩、第四個人的腹、第五個人的左腿、第六個人的右腿拆開拼接在一起,組成第七具幹屍。
再把拼接處的切口,弄成被野狗啃食過、被架子倒了砸過的樣子,騙過了追殺者,成功逃出生天。
那麼如今出來作案複仇的,就是當年沒死的第七人嗎?
但蹊跷的是,案發之時,第七人已經死了五年了。
經過層層抽絲剝繭式的推理,包拯一行人才找出兇手——
一個與村子有着密切關系,卻又被大家忽略了的角色。
原來這村中本有七戶家庭,是朝中大内高手,因涉及朝廷黨派之争,在此處與世隔絕。
其中一戶人家意圖逃跑自首,其他人家為自保,放火燒死了這一家的七個人。
為互相警告 " 逃跑的下場 ",餘下六家各自存放一具缺失了不同身體部位的幹屍,意為 " 大家手裡都不幹淨 ",剩下的一具則放在了刀廠裡。
他們不知道的是,真正燒死的隻有六個人。
第七人在逃生之後的許多年裡,培養自己的兒子成長為一個殺人工具,策劃了這起屠村複仇案件。
隐逸村一案中夾雜着歸隐之謎、朝堂鬥争、愛恨情仇等諸多複雜的前因,緻使真相撲朔迷離。
諸如此類精心設定的推理劇情,在劇中還有很多。
也因此,《少年包青天》裡的案件,不論是從詭計的精巧程度,還是人心的複雜度上看,都是經得起反複推敲、咀嚼的。
在這樣優秀前作的對比下,新作翻拍的不用心就顯而易見。
除卻劇情上的拖拉與不嚴密之外,《新少年包拯》被觀衆吐槽最多的,還有人物設定。
新版基本沿用了老版的經典鐵三角人物組合,但人設大多有所改動。
諸如一出場就自帶 " 主角光環 ",實際探案過程卻沒什麼存在感的包拯;
宛如霸總劇中平常高冷面癱,時而嘴角上揚、邪魅一笑的公孫策;
和咋咋呼呼、怕鬼的小朋友展昭。
過于年輕化、流量化的人物改編,使得劇情怎麼看怎麼奇怪。
衆所周知,《少年包青天》的主角,原型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北宋名臣包拯。
據史料記載,包拯鐵面無私,敢于替百姓伸冤鳴不平,加上他的黑面形象,所以被百姓稱為 " 包青天 "。
《少年包青天》則是後人根據這一人物形象杜撰的斷案傳奇。
這部劇對于人物細節的刻畫,堪稱入木三分。
主角包拯是家境清貧的廬州第一才子。
面黑如炭,腦門中心有月牙形狀印迹的容貌,令觀衆過眼不忘。
他屢屢因出身被人看低,卻也一次次用自己的真才實學令人折服。
他為人正義,在名利誘惑下,仍然不為所動,始終堅持尋求真理。
雖是以包拯主角的劇,卻沒有削弱主角團其他成員的形象,其餘幾人都有完整、豐富的人物故事線。
往常探案 IP 大多沿用天才主角 +" 廢柴 " 配角的搭檔模式,比如福爾摩斯和華生、柯南和毛利小五郎、禦手洗潔和石岡和己。
這樣寫的好處是反差足夠大,更能凸顯主角的能力。
同時,也可以借 " 廢柴 " 配角的口帶出觀衆心中的疑問。
《少年包青天》卻沒有用這種反襯的手法,而是以強寫強。
男二公孫策風度翩翩、英俊潇灑,家世不凡,在智識和斷案能力上都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就連當時輕視北宋的大遼使團也對他頗為忌憚。
隻是和包拯比拼較量過數次,每次都棋差一着。
他和包拯這對 " 既生拯何生策 " 的人物關系,貫穿劇情始終。
《名揚天下》篇伊始,公孫策在樓上與人一邊下棋一邊對對子,吸引了大批茶客圍觀。
公孫策連連獲勝,正得意洋洋享受吹捧,茶客們的目光忽然又被在樓下 " 審問 " 配種肥豬的包拯吸引了。
這一上一下,一邊是高雅的棋藝,一邊是和粗俗的豬猡打交道,兩人共生對立的關系不言自喻。
強強聯合的主角設定,也為後續探案劇情的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血祭壇》篇,則為展昭的故事埋下伏筆。
這一篇章中的受害者是展昭的哥哥,借由此案,不但解釋了展昭為何習武,還剝開他堅強外殼下屬于少年的柔軟内心。
前文提到的《隐逸村》篇的故事,則發生在女主楚楚從小生活長大的村子。
在這之前,楚楚的身世和來曆成謎,有些行為也略顯怪異,借由《隐逸村》篇揭開了楚楚的神秘面紗。
主角團成員每一位都為突破案情的關鍵線索,做出過決定性的努力。
在其中一些單元劇的劇情中,甚至有公孫策挑起斷案大梁的情節。
除此以外,原作也充分給予了反派和受害者人物弧光。
受害者的确不幸,但并非挑不出一點兒毛病的完美受害者。
《血祭壇》篇遇難的展昭哥哥展俊,就因為性格傲慢,不被書院學子待見。
因而展俊遇害後,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他被人報複了。
作案者罪行累累,卻也并非毫無是處。
劇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作案者蒙放,是一個看上去風度翩翩,對學子們極度友好的樂理老師,還視包拯為知己。
甚至稱包拯與自己是伯牙與子期的關系,惺惺相惜。
不論是哪方,人物都不是站在非黑即白的地帶上。
真實的人物刻畫,給了觀衆極大的觀看樂趣。
古裝探案劇,曾經是國産劇中的熱門題材。
除了《少年包青天》系列,還有以宋慈為主角的《大宋提刑官》《洗冤錄》,和以狄仁傑為主的《神探狄仁傑》系列。
基本都是家喻戶曉的神劇,在當年收視率奇高。
其中《神探狄仁傑》系列的收視率,甚至一度超過了《新聞聯播》。
這些劇集大多誕生在 2000 年前後,取材自曆史上真實存在的角色。
劇情上則是腦洞大開,恐怖氛圍十足。
《少年包青天》中,就經常用魚眼鏡頭拍攝包拯的面部表情,加上各種出其不意的俯拍視角、大特寫,增加了整部劇的恐怖氛圍。
劇中為了案情需要,不少出現無頭騎兵、幹屍、僵屍等各類屍體的鏡頭。
受害者的死狀有胸口碎裂的、喉嚨刺穿的、被肢解的,恐怖異常。
因而這不僅僅是童年回憶,也是很多觀衆的 " 童年陰影 "。
專屬的配樂一響起,就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可惜的是,古裝探案劇受制于時代限制,能創新的劇情并不多;
諸如現代懸疑劇中一些先進的作案手法和破案的手段,也無法被利用。
因而,古裝探案這一題材,越來越難複制昨日的輝煌。
雖然這些年,不乏有一些口碑尚可的年輕作品。
諸如去年爆紅的小成本探案劇《禦賜小仵作》,主角沿用《洗冤錄》" 棺材子 " 子的設定,是在棺材裡出生的小孩。
年初一部《唐朝詭事錄》,以狄公弟子蘇無名為主角,延續了《神探狄仁傑》的風格,講述了發生在盛唐長安的九樁奇案。
劇播後意外收獲豆瓣 7.9 的高分。
還有此前《俠探簡不知》《大宋少年志》等古裝探案劇,都取得過不錯的口碑和收視。
隻是這些古裝探案劇,大多走的是另一條路子:弱推理、年輕向、偶像化。
雖是探案劇,但主線劇情大多以愛情線為主,不再将推理當成核心重點。
不乏有一些 " 前幾集很上頭,一進入探案階段就開始拉胯 " 的評論。
雖然目前看來可能收視還不錯,但和全民向的硬核探案 IP 相比,恐怕很難再重現老少全民追劇的盛況了。
如今古裝探案劇愈發成為冷門題材,雖然從另一方面來看,倒是為 " 題材重複嚴重 " 的國産影視預留了一塊寶地。
隻是創作者若真想開墾這塊寶地,恐怕得多思考如何拍出點 " 好看的新花樣 ",而不是一味揪着經典薅羊毛。
諸如《新少年包拯》這樣的翻拍,還是别來傷觀衆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