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韓國電影,大家總是感慨:
内娛輸麻了。
可是最近,魚叔刷豆瓣時竟看到了相反的說法——
這次,内娛吊打韓國電影。
怎麽回事?
一切都因韓國新片《幽靈》而起。
這部電影早在上映前就備受關注。
因爲,它改編自麥家的小說《風聲》。
直接刷新了韓國影視授權費最高紀錄。
結果一上線,豆瓣僅4.7 分。
與同樣是原作改編的内地電影《風聲》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相同的故事,還都是實力派演員。
《幽靈》輸在哪裏?
難得樣本,咱們來好好分析分析——
《幽靈》
유령
既然是翻拍,就很難不将兩版作對比。
内地版《風聲》的背景,是抗日戰争中期。
汪僞政府大肆迫害抗日分子,中國抗戰内憂外患。
革命者隻能潛伏地下,伺機反擊。
而《幽靈》的曆史背景相似。
1933 年,日本統占朝鮮期間。
一個抗日組織在各處安插間諜,名爲「幽靈」。
幽靈互爲同志,彼此傳遞情報對日實施反擊。
當然,也遭到日方及朝奸的瘋狂絞殺。
是日,新的日軍總督到任。
誰料,上任儀式當天就遭幽靈暗殺。
在此之前,負責總督安全的保衛隊長高原,以爲幽靈已被清掃。
再次冒頭的反日勢力,讓高原差點被問責。
爲此,他需要盡快找出幽靈殘黨,戴罪立功。
總督到任的消息,經手者隻有五人。
高原已覓蛛絲馬迹,确認幽靈殘黨就在這五人之中。
于是,将衆人強制召至封閉城堡中審訊。
爲揪出幽靈,不吝啬手段。
兩版的故事走向至此還相對一緻。
但進入城堡之後,便天差地别。
《風聲》裏,五人被半軟禁式地囚在各自房中。
日方根據監聽内容,挑選人員受審。
恐怖氣氛籠罩,畫面昏暗少亮。
有時隻聽到有人掙紮呼救的響動,打的是心理戰。
但《幽靈》就「敞亮」多了。
被困城堡後,有人撒潑大叫,有人互相串門。
有人飛檐走壁,有人激情鬥毆。
比起懸疑諜戰,更像在玩密室逃脫。
而這種「敞亮」,也來源于對原著的差異性改編。
《風聲》裏,觀衆跟随劇情,戲外同步猜測誰是革命者「老鬼」。
甚至因爲角色的遭遇,不自覺共同想象如何向組織傳遞消息。
而《幽靈》則是将牌攤開來打。
一開場就揭曉了女主樸次景幽靈的身份。
觀衆自然跟着心理換位,隻看角色如何能不被戳穿。
所以,當電影進行一半主角身份就已暴露時,故事難以爲繼。
《幽靈》與《風聲》便徹底變成了兩部電影。
一邊是,周迅與李冰冰坦誠相認。
明明險境之下都難自保,卻仍彼此擔憂互相成全。
另一邊是,雙女主第一次見面看不順眼。
誰知道後來關系突然密切,要一起反殺逃出生天。
你跳上桌,舉起槍亂殺。
我救人,飙車,槍雨中帶你沖出包圍圈。
甚至最後成爲抗日戰場上的幽靈姐妹花組合。
在煙霧缭繞中摩登現身一頓亂掃,再飄然離去。
至此,絲縷風聲算是徹底消匿在了韓式工業化改編之中。
魚叔承認,内地版《風聲》确實珠玉在前。
《幽靈》颠覆性的改編讓觀衆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
那咱們抛開前作先入爲主的濾鏡再看呢?
對不起,還是爛。
先是角色的單薄。
薛景求飾演的村山淳次,是韓版原創角色,頗具野心。
他身世複雜,其父是日本軍官,母親是朝鮮人。
然而戰亂之際,母親爲了民族開槍射殺了自己的丈夫,而後自殺。
如此沖擊,加劇了村山雜交血統之上的立場掙紮。
但,角色的豐富性卻并沒有繼續細挖。
村山明明對朝鮮情感複雜,卻在朝奸這條路上一路狂奔。
爲了反襯幽靈的可貴,角色徹底淪爲執迷不悟的單薄工具人。
作用就是在被雙女主殺害後,爲抗日力量拍手稱快。
不僅如此,劇情邏輯也降智。
雙女主樸次景與安江雨同伴相認之後,準備協同作戰沖出城堡。
追擊過程中,安江雨爲了掩護樸次景主動留下與日軍作戰。
然而,安江雨并不戰鬥而選擇自殺。
對着日軍挑釁「你絕對抓不住我」,然後當場被抓。
少見的「正派死于話多」。
如果說工業化改編是爲影片置入趣味性。
但一降智,搞笑就變成了可笑。
片中嫌疑人之一的千系長,是個貓奴。
他努力走出城堡的動力,是爲了回家喂貓。
爲此,他死在與村山的争執之下,還是走火。
很難不疑惑,這是在幹嘛?
如此人物設置,大大降低了原作的内核力度。
對不起,還是忍不住與内地版《風聲》作對比。
電影中,周迅飾演的顧曉夢家境優渥,平日養尊處優。
但地下工作者的使命讓她甘願忍受酷刑,甚至不惜犧牲性命。
在敵人眼皮子底下,也要冒死爲組織傳遞出有效消息。
隻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隻能奮不顧身」。
她死得極其慘烈,但又隻是戰争中一縷幾不可聞的微弱風聲。
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命運,撞擊出了一種哀鳴着的悲壯感。
相比之下,《幽靈》的複仇爽劇邏輯則讓電影變成了「抗日神片」。
似乎主角隻需擡擡槍,收複朝鮮指日可待。
而兩個多小時的片長,讓故事結構也有拉雜冗長之嫌。
觀衆爽了,又沒完全爽。
隻有不上不下的尴尬觀影體驗。
因爲《幽靈》,許多人開始想念《風聲》。
這部上映于 2009 年的主旋律影片,話題性與口碑兼具。
曾拿下當年國慶檔票房冠軍。
轉眼間,風聲吹過十四年。
國産諜戰片巅峰也停在了彼時彼刻。
而韓國此次失敗的嘗試也恰恰證明了:
《風聲》似乎确實已成「華語電影裏一座回不去的碑」。
在現實主義與曆史題材嘗試上一向爲人稱道的韓國電影,爲何此次折戟慘敗?
回顧《風聲》,一切便有了答案。
夠狠。
一種對調了的狠。
韓國電影一向以「敢拍」著稱,這次卻不同。
同樣是審訊,《幽靈》顯得十分小兒科。
但《風聲》中呈現的真實刑罰,至今讓人膽寒。
被困的五人,所受刑罰各異。
周迅飾演的顧曉夢,被施以繩刑。
這種針對女囚的刑罰方式,讓演員陷入崩潰。
幾十秒的鏡頭拍了整整兩天,導演一度不諒解。
後來才知,好演員會完全融入角色,感其所感。
周迅在現場說自己無法做表情,因爲「痛得反應不了」。
張涵予飾演的吳志國,是個軍人。
因爲意志與體格同樣健壯,需用非常手段。
塗了特制藥水的針刑,讓人求死不能。
演員的生理性演技真實感爆表,讓觀看者似乎也一同遭受了生不如死的酷刑。
但也正因這種帶着曆史溫度的「狠」。
才能每分每秒都反襯着特殊時期「信仰」的可貴。
不止狠,還夠「難」。
《風聲》的卡司陣容清一色實力派。
即便如此,也都被導演「逼」出了演技新高度。
蘇有朋飾演的白小年,戲份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
電影中本有一段符合白小年青衣身份的唱詞。
早早就明确要求:不能替身,不能配音。
蘇有朋爲此自掏腰包學戲苦練,幾年後還能驚豔開嗓。
而李冰冰在《風聲》中的受審戲,更是直抵觀衆内心。
李甯玉一角兼具女性自尊與知識分子的孤傲。
敵人摧毀其意志的方式,是丈量她的每一個器官。
演員在現場全裸演出,高壓之下與角色一同精神崩潰。
即便飲白酒提氣,終究也意志過載不支倒下兩次。
而李冰冰與周迅那段十三分鍾一鏡到底的對手戲。
二者的情緒變化與表演細節也值得反複品鑒。
是許多人心中「雙黃蛋影後」最大的遺珠。
李冰冰也正是憑此角拿下金馬最佳女主角,成了其演員道路上重量級的節點。
相比之下,《幽靈》雖然同樣聚集重量級演員:
忠武路三駕馬車之一的薛景求;
《寄生蟲》《鱿魚遊戲》中有表現精彩的樸素丹、樸海秀。
衆人苦練日語,力求貼近日占背景。
卻難抵劇本硬傷,落得「浪費卡司」的結局。
其實,與其說《幽靈》與《風聲》上演了一場中韓電影的「實力對調」。
不如說是一種複位。
畢竟,華語電影一度也是韓國電影取經的對象。
而這種複位不該隻朝向國别。
也該溯洄從之,複位當年華語電影的創作狀态。
《風聲》吹回的風聲似乎也在提醒。
似乎隻需像當年那般用心。
内娛所謂的「勝利」,便不會僅僅是這樣零星的喜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