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平時在短視頻平台上,有沒有刷到過一類很特殊的女性——
異國新娘。
舉個例子,來自非洲的 Rose。
這位如今粉絲超千萬的網紅,八年前因爲愛情,一個人義無反顧從非洲嫁到中國。
圖源 |@rose
Rose 的走紅源于反差感。
她長着一張異域的面孔,卻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燒一手地道的江浙菜,完美符合人們對 " 賢惠人妻 " 的追捧。
但随着我對這個群體的關注,我發現這種 " 反差感 " 更像一個困境。
正面看,因爲 " 外國人當中國新娘 " 的叙事,她們得到了流量與吹捧。
可反面看,這種叙事仿佛在告訴我們:無論什麽面孔,都逃不過婚姻的不平等一面。
褪去濾鏡後看,異國婚姻的幸福美滿,更像一種海市蜃樓。
故事要從 Rose" 回娘家 " 講起。
最近随着大環境轉好,時隔六年後的她終于踏上回非洲的旅程。
與當初孤身遠嫁不同的是,這次回家,她成了妻子和母親,還帶上了老公吳建雲和兒子吳子安。
圖源 |@rose
這也是她老公第一次去非洲。
結婚這麽久才第一次上門的姑爺,處處都在争取好印象。他會分擔家務,主動幫 Rose 的姐姐照顧小孩,更把兒子的暑假作業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了非洲。
在非洲的田野上,他一手抱着嬰兒,一邊監督着兒子寫作業。
圖源 |@rose
這一幕幕,妥妥一本行走的男德教科書。
自然,在對男性一向寬容的抖人評論區裏,他赢得了一緻贊賞,成了寵妻好男人的代表。
類似現象,也出現在了另一位非洲媳婦菲利絲的視頻裏。
和 Rose 情況類似,來自坦桑尼亞的菲利絲和丈夫杜賓戀愛後,2019 年遠嫁到了陝西,随後,以 " 外國人妻 " 身份開始拍視頻。
圖源 |@農村媳婦菲利斯
如果僅從生存維度看,非洲新娘們在中國無疑能享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可這一切的背後,也很難說和她的付出無關。
由于杜賓常年在外地上班,菲利絲的日常工作囊括了,幹農活,操持家務,帶兩個娃,以及照顧杜賓有眼疾的爸爸。
然而在有些網友看來,男方才是真正偉大的一方。
不光菲利絲有這一切全因他的 " 默默付出 ",甚至覺得男方當初沒抛棄老婆就值得點贊。
蛤?什麽時候連 " 不抛妻棄子 " 都算功德了?
女方吃苦耐勞,男方又是 " 男德标兵 ",這些跨國婚姻在一些看客眼裏,自然是美滿又幸福的。
可事實真這麽簡單?
帶着懷疑,我又詳細翻了翻他們視頻,一直追溯到了這些異國婚姻的起點。
1993 年出生的 Rose 遇見吳建雲時,才 20 出頭。
那時,她在烏幹達首都一家中資家具城上班,吳建雲的表妹見 Rose 十分熱情真誠,便把自己的表哥介紹給了她。
圖源 |@遂昌融媒
吳建雲比 Rose 大十歲,沒讀過什麽書,因此隻幹過木匠、廚師這種手藝活。
而這對跨國夫婦最神奇的地方還在于,一開始他們連正常溝通都做不到,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隻能靠翻譯軟件。
可就算困難這麽多,兩人還是選擇在一起了。
這背後并沒有什麽浪漫可言——
那時吳建雲已經 32 歲,生活在農村,事業上沒什麽突破,時刻要承受着婚育的壓力。
圖源 |@1818 黃金眼
站在 Rose 立場,吳建雲會噓寒問暖,也足夠有誠意,兜裏隻有幾萬塊時也敢承諾會負責她的來回機票。
以及更爲現實的層面:中國的生存條件肯定是比老家要強些的。
因此,兩人的愛情從開始,更多就是基于生存的考量。
而這種 " 搭夥過日子 " 式的婚姻,往往是不允許計較得失的。
Rose 到中國後很快就懷孕了,由此也快速融入了本地傳統,成爲标準的底層主婦。
那時,她需要一邊打工一邊帶小孩。白天把小孩送到學校後,會立刻返家采茶葉,就爲了賺幾塊錢能貼補家用。
而吳建雲則和婚前沒什麽兩樣,依舊輾轉各地打工,拿着并不高的薪水。
我們常常在談在外養家的人之辛苦。卻鮮少有人看到,留守的人同樣也在付出、支撐着家庭的重擔。
圖源 |@1818 黃金眼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了菲利絲家裏。
那時作爲建築工人的丈夫奔波在各地的工地上,無暇顧及家中的妻兒長輩,隻能用手機維持着感情。
圖源 |@相濡以沫守護(菲利絲老公)
我并非不體諒丈夫們外出務工的苦衷,但在經典的 " 男主外女主内 " 叙事裏,女性太常被塑造成 " 享福 " 的獲益者。
之于 " 異國新娘 " 這類形象,人們隻願意關注自己在意的方面,例如她們如何在中國被寵愛,又如何用愛報答這個 " 第二故鄉 "。
殊不知,這和美婚姻的背後,依舊是新娘在工作和家庭的夾縫中盡力維持着平衡,是她們日複一日對自己的家庭不斷付出。
她們才最該被看到的,可沒人想過要看一眼。
更殘酷地是,這樣的犧牲,也不會因爲女性來自一個更發達的國家、有比條件更優越的家庭,就改變其本質。
就看西北永鴻和北歐米粒這一家。
女方米粒來自瑞典,同時是個高材生,本科就讀于瑞典頂尖的隆德大學,之後又到複旦大學當交換生。
也就是在複旦,她遇到了自己如今的老公,來自青海的永鴻。
而比起米粒爲了探索世界,會主動學習不同文化和語言不同,永鴻更多時候,還是在自己的舒适區裏——
在兩人已經結婚 6 年,且已在瑞典居住超過半年的情況下,他的英語和瑞典語還停留在一些簡單詞彙上。
圖源 |@西北永鴻和北歐米粒(視頻裏,永鴻和當地人交流時,全程需要老婆幫助)
老公不願改變,在婚姻生活中米粒就成了那個付出更多的人。
在瑞典時,她身兼多職,是媽媽,老婆,翻譯,司機 …… 不僅要包攬一切生活瑣事,還得兼顧着老公的生活。
到了中國,她又要支持老公拍攝事業,是出鏡達人,是策劃,甚至一些高質量視頻從文案到導演,也全靠她一手包攬。
圖源 |@米粒的一家《米粒第一部紀錄片 心的召喚》
另一方面,她家庭職責也不能丢,是陪伴婆婆的好媳婦,也是兩個小孩的好媽媽。
來自日本的山東媳婦阿雅也是如此。
在日本時,阿雅是标準的來自中産家庭的女孩,在日本城郊住着一棟帶寬闊陽台的兩層小洋房,家裏有自己的工廠和倉庫。
圖源 |@日本媳婦在山東農村
可到了山東農村,光生活條件上就能看出和之前的落差。
阿雅曾經講述過自己剛來老王家的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吃不起肉,沒有馬桶,沒有像樣的浴室,冬天沒燃氣,夏天沒空調 …… 有的,是一台壞了的冰箱。
但她沒有嫌棄,爲了适應老公的生活,她事事在改變。
之前的日本精緻女孩,成了穿花棉襖的山東大妞,
圖源 |@日本媳婦在山東農村
之前用慣的現代化廚具,成了老公老家的土竈和原始的生火方式。
以及,基本包攬了做飯這項家務。
而老王這邊呢?
當兩個人隔了四年好不容易回了趟日本,老王一路隻顧着買各種自己感興趣的電子産品,花了 20 萬日元。
圖源 |@日本媳婦在山東農村
反觀阿雅,全程想着怎麽存錢,因爲她有個買房夢想,這樣一家人就有更好的生活了。
當她頭頭是道地掰扯起自己的夢想,直到最後一個,她才敢留給自己,還得加上 " 我的任性 " 的前提。
我有 4 個目标
第一個是給婆婆買退休金
第二個是想把公婆現在的舊房子翻修一下
第三個想在臨沂買房子
其實還有第四個
算是我的任性吧
有條件的話想在日本有自己的房子
圖源 |@日本媳婦在山東農村
我沒有批評誰的意思,隻是,當這對夫妻面對同樣誘惑,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兩種選擇。
而這恰恰是這幾段跨國婚姻的相似本質——
這些新娘們看似與本土的女性不同,可她們的際遇又太過雷同。
不難看出,她們不遠萬裏來到異鄉,嘗試各種方法,不斷改變自身,就爲讓感情更穩固一點,讓自己的小家更好一點。
可對于這些努力和付出,這些男性往往沒有感知,更無相應的回報。
當阿雅因爲舍不得離開娘家大哭時,老王拿着阿雅哥哥送的名牌包在一旁笑。
圖源 |@日本媳婦在山東農村
尤其當這些異國新娘花費難以衡量的精力,努力融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時,這些新郎似乎從來未尊重過她們的文化、她們的家人、她們的鄉愁與困難。
是,他們會有自己的理由。
但這些女性面臨的,其實是比丈夫更大的困難,她們是從頭開始在學做 " 中國式媳婦 ",也同樣面臨着自我與家庭的抉擇。
她們的解決方法沿着亘古不變的邏輯——
是永遠把維持婚姻、撐起家庭放在首位,有人隻花三個月就突破了語言關,有人除了面孔已經完全蛻變成了本地人,有人完全放棄了自己原有的親友和環境,她們甚至在背負責任的同時還能自己開拓一番事業。
" 異國新娘 " 的新奇之處,在于她們長着不一樣的面孔,卻幹着和我們一樣的事。
可細想想,這在本質上真的值得誇贊嗎?
我反而細思恐極。
我們不必大唱反調,卻仍要學會對 " 跨國婚姻 " 祛魅。
或許因爲北歐恬靜的鄉下風光,非洲充滿野性美的大草原,或者僅從他們展示的美好生活方式,很多人會爲這種婚姻帶上濾鏡。
圖源 |@北歐米粒和西北永鴻
但如果把濾鏡撕開,這幾對跨國夫妻其實隻是對常見的不平等婚姻的複寫。
這是傳統婚姻最常見的模式——
妻子從思想到行爲都在不斷向前,丈夫則止步不前。
陳銘曾經被問過一個問題,現代女性爲什麽不想結婚了?
他的回答是,實際上女性們從來沒有排斥過婚姻,她們隻是排斥一套陳舊,落後的婚姻制度。
圖源 |《非正式會談》
在一百年前,女性們沒有工作機會,那時的婚姻是她們的歸宿,是生存的唯一指望。可在今天,社會已經變了,女性完全有能力獨立了。
生産力已發生巨變,但婚姻觀念因此變了嗎?
還是在用生育機器、免費保姆這一套古闆教條的理論來解釋婚姻,約束女性。
圖源 |《非正式會談》
有人覺得,中國新郎們至少從物質上拯救了妻子,她們若待在非洲大概率隻會爲更沒有人權與自由的婚姻努力。
然而,比爛并不會創造文明,主觀的濾鏡更不會制造客觀的幸福。
若終點總會是苦悶的婚姻生活,那其實去到哪裏都一樣。
我還是隻願意誇獎,這些堅毅且智慧的女子——
當看客們還在爲丈夫們跨出的每一步歡呼鼓掌時,她們早已向前邁出了百步。
這些男人們離成爲真正的賢夫良父其實還差得遠。
是 Rose 和菲利斯強悍的學習适應能力,給了家庭如今的生活,以及美滿的表象。
是阿雅的犧牲與付出,滿足了更大的利益,令其他家族成員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更是米粒的無私與寬容,讓丈夫在外能享受北歐發達的生活條件,在内又能維持傳統的中式婚姻關系。
是這些女性,讓她們的老公有機會成爲外人眼中的好男人。
在傳統文化裏,婚姻并非是愛的果實,而是一種掠奪。" 娶 " 字上取下女,來源本是遠古時代劫女爲妻的搶親風俗。
《封神榜》中土行孫靠搶婚娶得鄧婵玉
而許多人吹噓 " 異國新娘 ",其實也正是這種婚姻暗含的 " 征服 " 意味。當異國人不單嫁到自己的地盤上,還被自己的文化同化,這無疑是一種能讓很多人找到爽感的叙事。
就好像廣東地區的名著《外來媳婦本地郎》,主打的也是一個 " 外來 " 妻子融入本土家庭的矛盾——
兒媳們不會做粵菜,不懂本地的規矩和禁忌,不夠聽公婆話,相夫教子也有大把毛病 ……
但,這部劇之所以成爲幾十年的經典,恰恰在于他們沒有把 " 外來媳婦 " 當作戰利品。
當兒媳有意見,她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圖源 |《外來媳婦本地郎》
當長輩犯錯時,他們能拉下臉向媳婦緻歉。
圖源 |《外來媳婦本地郎》
更重要的是,這整部劇都帶着對 " 外來者 " 發自内心的包容與尊重,而并非帶着主人翁視角,僅把她們視作來膜拜我朝的外邦使者,或是受到恩惠理應卑微的外人。
無論對來自哪裏的媳婦," 馴服 "" 順從 "" 犧牲 ",從來都不是誇獎。
真正的善意是正視她們的付出,并且不再用異己的眼光獵奇她們——
在婚姻裏她們已經孤獨夠久了,不該在這種邊緣化裏愈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