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書堂》· 第 324 篇
内容來源 |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團書籍
《人生的底氣 2》樊登 著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312 篇深度好文:4996 字 | 11 分鍾閱讀
孫子兵法中提到,行軍打仗最重要有五件事:天、地、道、法、将,也稱 " 五勢 "。分别對應的是 " 時機 "" 地勢 "" 使命 "" 領導水平 "" 領導力 ",全軍上下一心,團結一緻,将領指導有方,再有天時、地利的輔助,仗就可以打赢了。
以上提到的 " 五勢 " 運用到現實中:天時就相當于你所處的大環境、大趨勢。地利,就相當于你所處的地域或所在的行業,比如你能否利用當地的地理因素,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地方優勢,培養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以上滿足後,最重要的就是人和,它所代表的是你所擁有的人心、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一群能夠相互吸引,有着相同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做成的概率就會高很多。
孟子總結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那就是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爲突出 " 人和 " 對戰争的重要性,更是說出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等名言。
人生如戰場,一個人要想做點事情,并且做成事情,不但需要講究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
那麽如何培養 " 人和 " 的氛圍?樊登老師在《人生的底氣 2》中,深入淺出地探讨了孟子的團隊管理法,其中不乏 " 人和 " 相關的内容。希望孟子凝聚人心的方法,對大家有所啓發。
一、領導是團隊風氣的締造者
現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就導緻在面對同樣一件事的時候,每個人的選擇和最後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孟子曾講過這個道理:"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就是說,君主之間也會有所差異。
同樣是治理國家,如果君主施行仁義,那麽這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會仁義;如果君主正直,那臣民也都會很正直。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君主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締造者,君主是什麽品行,這個國家就會是什麽風氣,所謂 " 上行下效 " 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把這個道理引申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你會發現,一些社會風氣、企業風氣等問題,根源其實在領導者身上。
不管是整個社會,還是一個企業,它都是個有機整體,而領導者的行爲會對下面的人造成很大的影響。領導者隻有做出好榜樣,才能起到帶頭表率作用,進而有效地影響和激勵下面的人。
比如,領導者要用自己的行動展示給下面的人看,把 " 按我說的做 " 改成 " 按我做的做 ",就能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在社會上或企業中形成良好的風氣。
那麽,作爲一個領導者,如何判斷社會或企業的風氣好不好呢?
很簡單,你隻需要看看周圍的人是如何相處的就能找到答案了。
正如《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領導課》裏寫到領導者保持言行一緻的重要性。
領導者如果每天都在跟下面的人講價值觀,其實沒什麽實際效果,因爲大家看的都是領導者的行爲表現。
比如,領導經常提拔的是哪一類人,如果是那些阿谀奉承之輩,久而久之,整個團隊都會充滿歪風邪氣;如果是那些正直、肯幹、三觀很正的人,周圍的風氣自然就會越來越好。
實際上,當你走上領導崗位之後,不論你下面領導的人有多少,大家都會把你當作标杆,觀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所作所爲。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扛住壓力和誘惑,主動成爲大家的典範,以身作則,成爲團隊風氣的締造者,這樣才能帶領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二、好善言才能赢得人心
我們在做事時,究竟怎樣才能赢得人心,赢得更多人的幫助?
戰國時期,孟子正好聽說自己的學生樂正子要到魯國從政,高興得睡不着覺,這可是很少見的情況,所以他身邊的學生就問他,先生爲什麽聽說樂正子要去魯國執政就這麽高興呢?
難道是因爲樂正子能力強、有謀略、見多識廣嗎?孟子回答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樂正子 " 好善 ",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内,皆将輕千裏而來告之以善。"
一旦爲政者喜歡聽取善言,不但身邊的人工作積極性高,就是四海之内、千裏之外的人,也都願意來投奔他,向他貢獻自己的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從來不是靠爲政者一個人的能力、智慧和學識,而是靠很多有識之士一起提供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才有可能把國家治理好。
同樣的道理放在今天來說,一個人的成功,也從來不是因爲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而是因爲你的身邊聚集了很多能力強的人。這些優秀的人群策群力,才成就了你的強大。
但是,要讓這些優秀的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你同樣要有德行、有操守、講原則,能夠看到他人的努力,願意聽取他人意見。
相反,恃才傲物,妄自尊大,一聽到别人提意見,就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甚至嘲諷人家 " 你說的這些,我早就知道了,還用等你說 !",那就相當于把有才華的人拒于千裏之外了。
君子和小人是此消彼長的,君子少了,小人的數量自然就會增加,阿谀奉承、偷奸耍滑之徒便會蜂擁而至。這樣一來,你什麽事都做不成。
當然,孟子所謂的 " 善言 ",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 " 好話 ",而是指那些有益于治理國家的忠言。我們都說 " 忠言逆耳 ",原因就是 " 忠言 " 大多是不太好聽的話,甚至是非常不好聽的話。
在這種情況下,就體現出一個人的格局和素養了。真正能夠聽取 " 善言 " 的人,也必然是個有格局、有素養的人,懂得 "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 的道理,從而得到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三、推己及人,善待他人
不管你是一個企業的高管,還是普通人,想要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或者是讓别人幫我們做事,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心思考,尋找真正能夠調動大家做事積極性的方法。
比如,你是個管理者,那你就要用心想一下,甚至要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員工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努力的條件。
你自己能夠每天精神抖擻地工作,那是因爲公司的發展與你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公司發展得越好,你獲得的回報就越豐厚。
但是作爲員工,大家工作的目的就是生活,即使他們跟你一樣努力,獲得的報酬可能也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麽能要求員工要和你一樣努力呢?
同樣,作爲普通人,如果你想讓别人幫自己辦事,那也要換位思考一下:對方幫你做這件事能體現出什麽價值,或者獲得什麽樣的好處。如果這些都沒有,你爲什麽要求對方積極地幫你辦事呢?
明白了這個邏輯後,我們就知道了,想要讓員工好好工作,提高效率,或者想讓人幫我們辦事,就要用合适的方法去激發他們工作或做事的熱情。
比如針對員工,你可以采取績效制度、股份制度等,員工完成的工作越多,拿到的報酬就越多;員工幹得好,還可能獲得公司的股份,讓員工知道公司發展的好壞也是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的。這樣的方式,才有可能讓員工真正自主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平時做事也是如此,如果想讓别人全心全意地幫我們做事,我們不但要尊重對方、信任對方,更要善待對方,必要時甚至要把對方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大家都能推己及人,一起努力,最後才有可能都獲得可觀的利益;
相反,你天天隻想讓對方付出,卻不願意把利益多分一些給對方,那誰會願意跟着你幹這種費力不讨好的事呢 ?
四、用使命感凝聚人心
分享一段故事 : 一個記者見三個建築工人正在工地上工作,就走過去分别采訪了他們。
記者問第一個工人 :" 請問你現在在幹什麽?" 回答 :" 我在砌牆。"
記者又問了第二個人同樣的問題,回答 :" 我在建房子。"
記者又問了第三個人,回答 :" 我在建設一座美麗的城市。"
幾年後,記者跟蹤采訪,發現第一個人依然是建築工人,第二個人成了建築設計師,而第三個人已經是一個房地産公司的老闆了。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麽?
說明人對事物的認知不一樣、格局不同、使命感不同,人生走向也将大不相同。就像馮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 我研究過很多賺了錢的人,後來發現賺最多錢的人實際上是追求理想、順便賺錢的人。但是,他們順便賺的錢卻比追求金錢、順便談談理想的人要多。"
說起使命感,很多人覺得這就是個口号,是距離自己很遠的東西。其實,每個人在做事時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使命感,而使命感也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堅持把一件事做下去、做成功的偉大力量。
關于使命感,不光我們現代人做事、創業時應該重視,古人也非常重視。在《孟子》當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孟子在齊國沒能實施自己的仁政,失望地離開了齊國。
路上,孟子的弟子充虞見老師悶悶不樂,就說 :" 老師之前不是跟我們講過, 不怨天、不尤人嗎?現在離開怎麽不高興呢?"
孟子回答說 :" 此一時,彼一時呀!以前我隻做學問,欣然自得,但現在我卻希望自己能夠輔世安民,施展抱負。按照時勢來說,五百年就會出一位聖人,現在還沒出現,大概是上天還不想讓這天下太平吧!但如果要平治天下,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爲什麽孟子這麽自信,認爲自己就是那個上天派下來教化民衆,讓世間無道變爲有道的人?其實這就是一種自我強大的使命感。正是這種強大的使命感,促使他以 " 舍我其誰 " 的自信,以 " 欲正人心 " 的擔當和責任,到各個國家去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王道。
雖然最終他們的理想破滅了,但曆史卻證明,孔子、孟子的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影響着人類曆史的發展。
回到我們現在做事的問題上來,如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讓自己和團隊中的每個人産生一種使命感,那麽我們就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産生更多的責任感。
五、激發人性中的善意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 · 德魯克說過,管理的本質就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
我認爲,這不光是管理的本質,也是我們爲人處世的本質。做任何事,都應該以人爲中心,以人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面向人、尊重人、理解人、培養人。
一直以來,孟子都主張人性本善,但總有一些好事者拿告子的 " 性無善無不善也 "" 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 "" 有性善,有性不善 " 這三個觀點來質疑,孟子的弟子公都子有時感覺很困惑,就來跟孟子探讨這三個觀點。
實際上,這三個觀點都是告子的理論。他認爲,人性會随着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就像把水注到容器裏,容器是什麽形狀,水就是什麽形狀。這是第一個觀點。
其次,他還認爲,人性是沒有規律的,可以好,也可以不好。這是第二個觀點。
此外,告子還拿周文王和周武王來舉例子,說 " 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 ",周文王和周武王興起來的時候,老百姓也變得很善良,人與人之間變得和氣了;而 " 幽厲興,則民好暴 ",到了周幽王、周厲王的時候,社會環境就變得很惡劣了,周幽王貪婪腐敗,周厲王暴虐成性,他們的老百姓也變得很兇殘、愛打仗。
所以,他提出第三個觀點,就是 " 有性善,有性不善 ",有的人的性是善的,有的人的性是不善的,這是有區分的。他還以堯舜來舉例," 是故以堯爲君而有象 ",堯爲君的時候很英明,結果竟然還有象這樣的壞人出現;而 " 以瞽瞍爲父而有舜 ",雖然有瞽瞍這麽不善的人,卻生下了舜這樣善良的兒子。
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象和舜的本性不一樣,象的本性就是不善,舜的本性就是善。
公都子跟孟子講完上面這三個觀點後,就對孟子說您總是說人性本善,難道前面說的這些觀點全都是錯的嗎 ?
孟子見自己的弟子沒有開竅,就回答說隻要你順着人性本身走,這才是孟子所說的性善。
回到我們的現代生活當中,我們與人相處、與人共事,也同樣要順着人性本身走。我們與之共事的對象是人,所以所有行爲都離不開對人性的思考。
隻有順應人性,學會激發人性中的善意,才能讓事情變得簡單,變得更容易解決和處理。
在《梁漱溟先生講孔孟》這本書的 " 性善論 " 這部分内容中,梁漱溟先生指出,人性本身是可以爲善的,這是一種将然的狀态。
所以,隻要你願意朝善的方向去引導他人,人性本身自然就可以做出很多善的事來,這也是孟子想要成功推行仁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
如果國君推行仁政,但是人心都很壞,那麽仁政肯定就沒辦法施行,因爲大家都不想做善事。要想成功地實施仁政,前提一定是人性本善,大家都願意做善事,這時仁政才有可能被推行。
" 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 ",如果有些人做了壞事,那不是他天賦資質的錯。也就是說,這些人并不是天性就喜歡做錯事,而是受後天某些因素的影響,才做了錯事。
倘若每位領導者能将以上 5 種培養 " 人和 " 的方法實踐起來,把所有人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爲同一個目标的實現而努力,那麽 " 人和 " 就會成爲最終成功的最高要素。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