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韓國人愛拍懸疑片和動作片。
當自己素材不夠的時候,他們常常也會翻拍别國的佳作。
2018 年,韓國導演李海暎便看上了咱們得《毒戰》,興沖沖翻拍了一版。
7.5 被拍成了 6.6,從文戲到武戲,被改得全方位趨于平庸。
萬萬沒想到,幾年過去,這哥們鬥志不減反增。
這次,他瞄準的依然是咱們的經典,《風聲》。
隻不過,這次更誇張,把 8.4 直接拍到了 4.7 ——
「幽靈」
Phantom
2023.1.18. 韓國
照貓畫虎
故事的背景依然還是二戰時期,隻不過地點搬到了朝鮮。
爲了反抗日本侵略,名爲 " 黑夜 " 的地下組織在各地各機構安插特工 " 幽靈 "。
幽靈們四處搞暗殺,搞破壞,鬧得日軍人心惶惶。
字幕出自億萬同人字幕組
1933 年,日本總督趕赴朝鮮京城赴任,情報采用密語傳送。
殊不知,經手情報的人正是幽靈之一。
收到情報之後,黑夜組織立馬便安排殺手混入了總督的接風宴。
随後,經手總督赴任這一絕密情報的五人,被帶到了郊外臨海别墅,秘密審問。
這五人分别是——
負責聽取并抄寫情報的聽寫員,次景。
負責送情報文件的職員小哥,白虎。
負責簽字過目的管理監督員,村山淳次。
負責解讀暗号的系長,千隐蝴。
情報總監的秘書,百合。
看起來,似乎和《風聲》如出一轍。
連五個人的造型都在有意往原作靠攏。
但,不同的是,影片在一開始便交代了間諜的身份,是次景。
得到情報之後,她将信息用特殊材料寫在鈔票上,送去作爲接頭地點的電影院。
而負責暗殺的正是她的情人——正好對應了風聲中兩位女主的暧昧情愫。
本以爲導演有什麽特别的技巧,才敢在開頭便亮劍。
結果沒想到,是擺爛之後,拍出了依托答辯。
四不像,三不沾
目前該片豆瓣評分 4.7,屬實是理所應當——
導演活生生把一部以懸疑爲主的諜戰片,拍成了一部以動作爲主的爽片。
關鍵是,這爽片拍得還不怎麽爽,甚至頗有點咱們抗日神劇之遺風。
原片好看的地方在哪?懸疑感的把控,群戲角色的塑造,以及故事的内涵。
但這哥們硬是拍了個三不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挺不容易。
一個槍戰片段,體會一下
先說懸疑感。
原作在這方面做得堪稱完美,壓迫感幾乎從開頭一直保持到了結尾。
30 分鍾便交代好了故事背景以及參與故事的大部分角色的性格,并埋下懸念點。
後面随着時間的推移,又進入了更爲嚴苛的審訊階段。
體現在情節上,便是片中相繼有人死去。
配合着不斷升級的拷打用刑場面,至今想起來,仍讓人心有餘悸。
體現在整體觀感上,則是叙事節奏有條不紊,懸疑感和緊張感層層推進。
《風聲》
而《幽靈》呢?
懸疑感?不存在的。
導演想創新的想法是好的,可惜貫徹得也不夠徹底。
影片前半段,依舊幾乎照搬了《風聲》中基礎的 " 密室查找間諜 " 模式。
然而明牌之後,懸疑感就掉了一大半。
爲了彌補懸疑感的缺失,影片還安排了另外一名間諜。
但,導演也明顯沒想着在猜誰是間諜的心理戰上下功夫。
幾個人之間的猜忌如同兒戲,每個人都可以在别墅内外進進出出。
監督官村山淳次更是離譜,直接以調查間諜爲名進入每個人的房間,大肆搜尋。
後面又像不怕死似地直接把監聽設備從牆裏扯了出來。
這哪裏還有一點點害怕和審訊的意思?這些人就差沒在反派頭上拉粑粑了。
這監聽器埋得就 ...... 挺敷衍的
次景身份的被識破,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那位負責送情報的小哥,一開始就猜到了次景可能是間諜,因爲喜歡她才沒告發。
而當他滿臉真誠地詢問時,次景竟然就這麽傻乎乎地招了。
你完全不知道影片爲什麽要加這麽一段,除非解釋爲偷懶——
次景的身份,由小哥沒抗住審問時威脅父母的壓力所招,反派甚至都沒用刑。
而既然這麽容易就解開了誰是間諜的身份問題,那麽前面的所有調查,豈不是故弄玄虛?
另外一個間諜就更别談了。
在小哥被反派一槍打死之後,照正常思路,這應該會成爲關鍵轉折點。
主角加倍的痛苦,會讓觀衆更加同情,從而期待她能夠反敗爲勝,殺出一條血路。
可萬萬沒想到,影片直接借着這個情緒點,讓第二位間諜以抗日神劇的方式亮了相——
赤腳上桌,轉瞬間就奔到了反派面前,拿起餐刀就把反派釘在了桌上。
我相信,不少觀衆看到這裏應該也和我一樣隻剩四個字,呆若木雞。
然而這還不算,她接下來的操作更是讓前面的所謂懸疑感的鋪墊徹底蕩然無存。
什麽一個打十個,酒瓶當炸彈,她全都現場教學了一遍。
友情提醒,此時影片才剛剛過半。
而當所有謎底揭曉以後,觀衆還能看什麽?
隻剩下了看動作片。
關鍵是,即便拿純動作片的要求來看,《幽靈》拍得也并不好看。
反派的手下們基本跟傻子差不多,而這邊卻已經能百步之外一槍打斷繩索。
講道理,這還打個屁。
角色方面,《幽靈》更是做得一塌糊塗。
在《風聲》裏,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有表裏兩面。
或者說,随着劇情的發展,心理會發生一些變化。
看似沖動魯莽,實則沉穩有擔當的吳志國;
看似靈動嬌弱,實則剛烈不阿的顧曉夢;
看似騎牆軟弱,實則有勇于自殺也不願受辱的勇氣的金生火;
前面恃寵而驕,後面發現自己隻是高層手下玩物的白小年;
前面文靜賢淑,後面也被審訊逼得崩潰瘋癫的李甯玉;
前面趾高氣昂,後面卻被日軍用完即棄的王田香 ......
每一個都鮮活生動,讓人印象深刻。
再來看《幽靈》。
幾位演員的表演水平或許并沒有太大的差别,畢竟人家也都是實力派。
但,《幽靈》裏這幾位角色的塑造差了可不是一點半點。
開場就明牌的次景,因爲情人死去,從頭至尾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根本感覺不出來她有什麽性格特點或是轉變。
直接交代間諜身份,也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觀衆對于其它角色的共情和關注。
百合倒是有些反轉。
但問題在于,人家長相很明顯偏幼态。
導演卻非得給她安排了個走成熟性感風的角色。
看着樸素丹在那努力賣弄 " 性感 ",隻能讓人尬到腳趾扣地。
到後面化身殺神少女,人設是立起來了,可是毫無鋪墊,也隻能流于表面。
還有《風聲》中白小年那個角色,居然被改成了一個貓奴。
且不說這個設定對于故事毫無幫助。
明明挺嚴肅一個題材,沒由來地插入這麽個反差元素,多少有些不倫不類。
而要說最失敗的,還得是反派。
作爲本應該替主角們制造各種麻煩和困難的角色,前期倒是裝逼如風。
結果後期被間諜一刀撂倒,又被調查對象一槍做掉,完全成了彰顯對方的工具人。
簡直不要太慘。
最後,再來說說主題方面。
相比于《風聲》,《幽靈》仍舊可謂是一落千丈。
爲了突出對比,影片特意安排了薛景求飾演的監督官這一角色。
他是日韓混血,也因此受盡白眼,心中憋着一口氣,想要在這次行動中立功。
仿佛是怕觀衆看不懂似的,導演多次借村山淳次說出了影片的中心思想:
到底朝鮮算什麽,你們要這麽拼?
當然是爲了保家衛國。
然而,日軍人均沙雕,間諜們以一當百的爽片式處理,基本将反抗侵略的困難和殘酷消解殆盡,成了一部徹徹底底的意淫式主旋律爽片。
影片最後,爲了滿足觀衆,導演甚至讓兩位女主明目張膽地在大街上端着機關槍,把日軍總督突突了個爽。
這哪還是反抗侵略?這分明就是間諜版版手撕鬼子。
反觀《風聲》,主題就要表達得流暢可信得多。
一場場嚴刑逼供,讓戰時的緊張壓迫,主角們面臨的危險全都真實可感。
家國大義與朋友兩難全的糾結,也讓主角們的選擇更讓人感同身受。
尤其顧曉夢最後那段獨白。
無論重刷多少遍,再次聽到時依舊會讓人熱淚盈眶:
我不怕死,怕的是愛我者不知道我爲何而死。
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
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
隻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隻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
我的肉體即将隕滅,靈魂卻将與你們同在。
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
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14 年過去,《風聲》依舊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諜戰片高峰。
也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憂。
但總而言之,還是希望這位韓國導演不要再禍害咱們經典了。
能看得出來,他是真心喜歡《毒戰》和《風聲》。
但,還是讓喜歡止于喜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