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焦文娟
編 輯丨吳曉宇
董明珠在造車路上再向前邁了一步。
企查查顯示,10 月 11 日,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法定代表人爲鍾成堡,目前是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該公司注冊資本 2000 萬元人民币,經營範圍包括汽車零部件研發,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工業機器人制造,工業機器人銷售等。
從股權穿透圖來看,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由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格力電器旗下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共同持股。這一舉動被市場視爲格力再次加碼布局新能源造車賽道。
2016 年董明珠個人持股珠海銀隆新能源(下稱 " 銀隆 ")後,開始正式涉足造車業務。銀隆逐漸成爲格力電器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更名爲格力钛新能源,深耕新能源客車和钛酸锂電池業務技術。但被收入董明珠麾下的八年裏,銀隆自 2017 年業績開始出現下滑,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格力钛新能源總負債爲 247.86 億元。跨界造車的董明珠一直在填格力钛的 " 坑 "," 坑有個填平的過程,我覺得是非常有希望的。" 董明珠此前曾表示。
早在 2013 年,董明珠與雷軍以十年後營業收入爲賭局,2019 年,董明珠喊話雷軍:"10 億元不要了,再賭 5 年 ":一賭誰能因爲自己的産品和技術讓世界真正愛上中國制造;二賭誰能成爲自己行業的世界老大。2024 年,雷軍和董明珠五年之期 " 新賭局 " 再次迎來驗收時刻。
" 造車是個百年賽道。"三年前開始跨界造車的雷軍認爲。對同樣自帶話題度的董明珠來說,格力的造車業務卻沒能像小米那樣有流量的正向加持,但董小姐不願輕易放手。
八年 " 造車局 ":投入、虧損、收購
董明珠和雷軍的十億賭局,從空調延續到造車上。造車三年的小米成爲今年中國車市的黑馬,在造車賽道耕耘八年的格力仍未進入收獲期。
早在 2016 年,董明珠就已經有造車的想法,隻比今天的明星新造車公司理想、蔚來晚一年。當時,董明珠想用 130 億元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 100% 股權,但沒能通過 11 月 16 日的股東大會合議。在董小姐看來,中小股東 " 鼠目寸光 ",她堅信," 雖然我們沒有收購成功,但是我們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車。"
不到一個月時間,董明珠依舊 " 孤注一擲 " 以個人資産入股銀隆。同時,她還拉來了大連萬達、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集集團等多家企業共同對銀隆增資 30 億元。
當時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有部分造車新勢力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吉利、北汽、江淮、長安等傳統車企都正試水新能源。爲何董明珠偏愛成立僅 8 年的銀隆?
銀隆曾在新能源客車賽道闖出一番天地。2016 年,銀隆的業務主要是新能源客車和锂電池制造。在商用車賽道,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加持,董明珠堅定看好銀隆的未來價值。在之後的兩年,銀隆則用銷量證明了董明珠的眼光。2017 年,銀隆新能源客車以 6626 輛的年銷量排行全國第四;2018 年,其銷量增至 7278 輛,僅次于宇通、比亞迪,排行第三。
但打擊接踵而至。2018 年 1 月,銀隆屢次被曝拖欠供應商貨款,資金鏈出現問題。到 2018 年 11 月,銀隆自曝 " 家醜 ",公開披露大股東銀隆集團及實控人魏銀倉、前高管孫國華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 10 億元。2019 年,銀隆新能源客車的銷量出現斷崖式的下跌,全年銷量僅爲 2708 輛,同比下滑 62.76%。次年,銀隆開始持續虧損,甚至開始被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拍賣股權。截至 2020 年底,銀隆負債已超過 225 億元。
雖然 " 銀隆變窟窿 ",但董明珠依舊堅持力主收購銀隆。2021 年 8 月,格力通過司法拍賣公開競拍的方式,以 18.3 億元獲得了銀隆新能源 30.47% 的股權,加上董明珠此前個人持有的 17.46% 股權委托給格力行使,銀隆正式成爲格力電器的控股子公司,後續則更名格力钛新能源(下稱 " 格力钛 ")。
格力的輸血也沒能讓格力钛的銷量回春。2022 年,格力钛累銷客車 1789 輛,同比降低 11.65%。同年宇通客車、蘇州金龍、中通客車的新能源客車銷量分别以 11515 輛、5306 輛和 5032 輛位居前三。
董明珠在 2024 年 3 月曾表示,她相信格力钛新能源在當年可以實現扭虧爲盈。據格力 2024 年中報,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格力钛新能源總負債爲 247.86 億元,淨虧損 19.05 億元。但從格力電器的财報來看,家電業務的淨利尚能覆蓋造車業務的虧損,但格力钛押注的商用車賽道,钛酸锂電池以及氫燃料動力電池技術尚未進入收獲期。
對于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董明珠曾公開表示堅決不後悔。新近成立的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印證了董明珠的決心。
" 坑有個填平的過程,曙光就在前方 "
造車這條路是董明珠爲格力謀定的新出路。格力從 2012 年就已經開始謀求多元化發展,也是董明珠接手格力當年就大力推行的戰略。
她敏銳意識到,家用空調的高增長時代正逐漸落幕。據 Wind 數據,2010 年到 2015 年,格力的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長率逐漸下滑。董明珠的任務是帶領格力找到新的增長曲線,爲此,她試水過手機、小家電、新能源、醫療健康甚至預制菜賽道。
(格力電器曆年收入結構圖,來源:Wind)
董明珠造車起步是車載空調業務。在個人入股銀隆後,董明珠稱,格力電器在三四年前就在研究汽車空調,對于這一産品的技術已經完全掌握。2017 年至 2018 年裏風頭正盛的銀隆讓董明珠看到了格力轉型的希望,也計劃未來大力入局新能源汽車賽道。
董明珠非常重視電池業務的布局,除了新能源客車業務外,格力钛一直選擇钛酸锂作爲自己的技術路線。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更廣泛使用的是碳酸锂,以及其衍生的電池産品磷酸鐵锂和三元锂電池。董明珠口中 " 更安全的 " 钛酸锂電池能量密度低,在國内交通領域的應用空間相對較小。" 我們選擇這個項目不是爲了能賺錢而去做,是因爲未來發展需要而去做。" 董明珠曾公開表示。
不過,堅定钛酸锂電池賽道的格力钛也有向市場妥協的迹象。企查查顯示,格力钛業正布局磷酸鐵锂電池。2024 年 6 月 11 日,格力钛申請了一項名爲 " 磷酸鐵锂電池及制備方法 " 的專利。盡管近兩年走向出海的格力钛收獲了小部分國外的儲能業務和新能源客車訂單,但技術投入卻沒有兌現到足夠的資金。
在造車産業的上下遊,格力也有意布局。2022 年,格力電器斥資 30 億元持有盾安環境 4.1 億股股份,占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 38.78%,後者是制冷元器件行業的龍頭企業,公司主營業務分爲制冷配件業務及制冷設備業務、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業務兩大闆塊。在汽車零部件領域,2015 年成立的格力智能裝備主營業務是提供針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的數控機床 GA-GF2755。格力智能裝備是格力電器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曾爲特斯拉零部件制造提供支持。
蔚來 CEO 李斌的 " 沒有 200 億就不要造車 ",在董明珠這裏同樣适用。從董明珠的造車動作來看,有母公司的營收做保障,大力收購、廣泛布局仍是其造車的主要手段。但造車的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賣車,沒有新的業務收入,格力钛也成爲格力集團的唯一虧損源,活下去是頭等難題。
融資方面,除了格力電器和董明珠的支持,格力钛沒有其他資金來源。從披露的公告來看,2023 年 12 月,格力電器公告稱,格力電器進一步增持格力钛股份至 72.47%,并且計劃在未來全資持有格力钛。企查查顯示,除格力增持外,近五年裏格力钛未收獲任何融資。
董明珠入局造車都不算晚,卻在行業起飛時沒能分得紅利、收割市場份額,反而逐漸掉隊。" 格力電器暫時不進入新能源家用車領域。"2022 年 2 月,董明珠曾表示。新能源客車賽道從來都不是新能源的主流競争場域,受 B 端市場的客車需求限制,其市場蛋糕做大的可能性不大。前瞻産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2 年國内新能源客車銷售市場規模在 400 億元左右,預計到 2028 年這一市場規模爲 470 億元。
新能源客車行業龍頭出現,市場份額正進一步集中。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宇通客車位居全國第一,銷量占比份額接近 15%,其次是福田歐輝、比亞迪、金龍客車,上述企業銷量市場占比份額均在 10% 以上。這也意味着,在新能源客車賽道,還沒能成功跑出成果的格力钛壓力不小。
與董明珠一緻的是,爲尋找新的增長點,不少家電行業都瞄準了新能源汽車這條路。沒有正式造車的美的和海爾也有汽車業務布局。美的集團通過其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公司,已經正式進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海爾集團則側重于利用其工業互聯網平台和智慧家庭技術,與車企合作。
直接入局造車的家電大佬也不少。早在 2010 年," 彩電大王 " 黃宏生已經開始布局新能源商用車和乘用車業務。今年 9 月,由黃宏生創建的創維汽車宣布将在 2025 年推出旗下中型 SUV 的改款車型和首款 A 級緊湊跨界産品。據創維汽車的官方數據,2023 年全年合計銷量爲 18630 輛,月均銷量 1500 輛左右,而同期零跑汽車的月銷量在 1.2 萬輛左右。今年 9 月 17 日,夏普公司在日本東京展示了一款電動汽車(EV)的概念模型 "LDK+",并表示夏普将正式開展純電動汽車業務。
與同行們相比,格力钛的業績有一定的差距。但董明珠依舊持看好态度,在 2023 年 6 月的格力股東大會上," 坑有個填平的過程,我覺得是非常有希望的。" 董明珠表示,"(格力钛的)曙光就在前面。"
跨界造車的淘汰賽早已打響,董明珠投入的石子,何時才能激起水花?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簡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