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1日,美國前20大銀行之一,擁有資産2000多億美元的矽谷銀行,突然宣布破産。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一家銀行倒閉事件。随後,"地震"波及了美國股市,股市劇震,尤其是科技行業和銀行業更是風雲詭谲。
矽谷銀行事件爲什麽發生?對我們有什麽啓示?我們如何應對經濟新形勢與風險?站在時代的拐點,我們如何"背水一戰"?内卷化時代企業生存指南是什麽……
"大運河或者漕運的衰落,不是因爲船不好,也不是因爲水道淤積,而是因爲海運。打敗你的不是你的同行,是這個時代。"
"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百年未有的變局時期。有些趨勢剛開始,有些趨勢我們已經身處其中。"
"給大家講三個故事,打麻将的故事、開餐館的故事、過日子的故事,希望大家看清楚整個世界經濟,已經從高增長、低通脹、低波動轉向了低增長、高通脹、高波動。"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說。
今天,管清友老師做客混沌直播間,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現象去抓住本質、看清本質,尋找應對的策略。他說:"我想大家都從切身經曆當中感受到了這些變化。每一個投資人、每一個企業家,每一個上班族,都要學會管理極端不确定性。"
正值混沌在線春夏新課發布,我們希望在新時代,用新方法,洞察新技術背後的商業價值,在流動變化的時代找到開啓未來的鑰匙!活動期間入學或者續費,享受200元優惠。
以下是本次直播筆記。該系列直播回放将陸續上架【混沌APP研值商城】,兌換後即可觀看完整版。
直播嘉賓丨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
短期:秩序重構與經濟修複
1)地産能否企穩對經濟運行态勢的恢複至關重要
中國經曆了三年特殊的疫情防控周期,在2022年底,國家調整了疫情防控的政策。站在2023年初這個時間點上,我們看到的是2022年經濟增長的相對低速——2022全年的GDP增速隻有3%。
春節以後中國經濟快速恢複,我們感受到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既有火熱恢複的行業,比如消費恢複強于預期,但也有許多沒有聲息沉下去的行業與群體。
從投資角度來講,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投資有明顯拉動作用。1-2月份基建投資正增長9.0%,制造業正增長8.1%。房地産開發投資依然處在負增長當中,但是負增長幅度也已經收窄了。目前樂觀的預計是,今年房地産會恢複到零增長。
不搞經濟研究的人,會覺得這一點很反常識——零增長不是很差的數據嗎?但此前,房地産行業長期處于負增長狀态。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房地産的市場的觀察也需要去看日線圖、周線圖、月線圖。
這裏有個潛台詞,原本房地産的高頻數據沒那麽重要,影響不是那麽大。20年來,從1998年市場化房改開始,我們的房地産行業總體上呈現規模擴張、價格漲多跌少的局面。
但現在房地産大周期确實變了。未來,我們将處在一個房地産的橫盤期,甚至很多城市已經進入了比較長的下行周期。行業本身的分化,也将愈演愈烈。
今年1-2月份,包括3月份的高頻數據,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征:一線、新一線城市的房地産成交快速恢複,挂牌量恢複的也非常快。珠三角地區總體交易的活躍度、挂牌量、成交量、價格的恢複,都要明顯的好于長三角城市;同時珠三角、長三角包括北京等大城市的房地産恢複要明顯的好于全國其他地區。
但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整體房地産開發投資的恢複其實并不盡如人意。這種分化的狀态我認爲還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現在大家都很關注3月份情況會怎麽樣?目前從3月份的銷售數據、挂牌數量等高頻數據來看,房地産整體又出現回落的狀态。
在經曆了一波剛需改善的釋放之後,房地産的整體情況又歸于兩極分化:出現小陽春的城市,恢複的色彩在減弱;沒有出現小陽春的城市,恐怕不會再出現小陽春了。
總體而言,房地産對2023年經濟增長的作用就是不拖累——能夠實現零增長,已經是非常好的成績單了。
2)出口數據表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出口數據表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貿易下滑趨勢得到了抑制,對美出口依然下滑,但是東盟、歐盟的出口相對穩定,特别是對東盟的出口。從結構上來看,日、韓、東南亞地區貿易仍然較有韌性。
當然,我們也不要低估挑戰。因爲出口訂單是有滞後性的,出口的情況到底會如何?我想數據陸續會在二季度表現出來。
出口的穩定至關重要。過去我們是一個所謂的"大進大出"模型:歐美消費,中國生産。出口賺到錢之後,一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産,一部分又拿到外面去做了投資。
當出口空間沒有那麽大以後,我們迫切需要轉型:一是要把内需拉動起來,二是當國内經濟遇到挑戰以後,大量企業實際上要到海外投資。我們不得不去走日本當年走過的一條路。這也意味着,即便沒有中美貿易戰,原來國際大循環的模型也必然要改變。
3)如何理解2023年5%增速目标?
今年增長靠什麽?還是要靠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貨币政策,這些在兩會期間其實都做出了部署。首先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2022年增加了5100億。此外,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比2022年增加1500億。
如何理解2023年5%增速目标?去年年底,大家覺得5%的目标可能偏保守,現在看是充分考量了各種風險因素的:
5%的目标是基于2022年,可能出現了一個低基數的因素,這是很多人認爲5%保守的原因。但考慮到美國的衰退、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以及我們出口面臨的挑戰,完成5%的目标是不容易的。
中央層面确定5%的目标,也有利于防止各地層層加碼。春節以後各地都在拼經濟,這種積極性與作爲是好的。但我們确實要防止再度出現無效投資,出現一哄而上,出現中央文件裏多次強調要規避的合成謬誤。
5%的目标,站在今天這個時點上,我覺得是能完成的,而且是有挑戰的。
總體看,2023年的恢複比我們想象的困難要多、不确定性因素要多,這裏有幾個層面:
第一,我們看到賬戶表現非常好,但外彙儲備數據其實增幅不大,甚至國家還在減持美國的國債。這裏當然有彙率變動的原因,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外彙儲備的減少與資本的流出是有直接關系的。資本流出的壓力,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裏,可能都是中國經濟和中國金融市場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第二,在太平洋彼岸,金融風險的蝴蝶翅膀已經扇動起來了,發生了矽谷銀行事件;瑞士信貸現在正在被UBS并購,這也是多年以來出現的非常大的并購案例。
4)從矽谷銀行事件看外界金融風險
矽谷銀行投資了大量的美國長期國債以及MBS抵押貸款。在過去,長期債券和MBS都是非常穩健的、不容易出現風險的,每年投資回報率2%到3%。
問題在于,2021年下半年以來,美聯儲的強力加息,導緻市場上可投資的無風險資産的收益率急劇提高——現在美國的無風險資産收益率可以達到年化5%。
換成我們自己,如果有這樣的投資,是不是會把錢從商業銀行拿出來,去買成這類資産?
于是,大家紛紛把錢從商業銀行拿出來進行投資。商業銀行不得不面臨期限錯配和資産負債的錯配。拿出來的錢多了,就一定會出現流動性的問題,怎麽解決?
第一,銀行會把投資的MBS長期債券賣掉、甚至打折賣掉,來應對儲戶投資者的撤資。
第二,新發股票補充資本金。要跟投資者去路演,告訴他銀行依然很穩健。但投資者卻不這麽想,大量的存款被拿走,一定意味着出現流動性危機了,随之而來的可能就是羊群效應了。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矽谷銀行破産。
美聯儲或美國财政部,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風險控制在小銀行,不向大銀行或市場蔓延恐慌情緒。
盡管矽谷銀行有很多問題,但它也開創了支持科技創新、支持風險投資的先河,曾經被當作重要的樣闆和榜樣。誰能保證中型銀行,比如美國的一些區域性銀行,一些大銀行沒有犯錯?就像薛定谔的貓一樣,我們現在觀察到的美國銀行就處在生與死的疊加态上。到底生或死無從判斷。這也是大家擔心美國銀行業的危機進一步從小、中型銀行蔓延到大銀行的一個重要理由。
2008年以後,監管确實強化了、改善了。但我覺得美聯儲與各國央行低估了強力加息産生的連鎖反應,甚至整個金融市場都低估了加息的連鎖反應。
連鎖反應已經從矽谷銀行到簽名銀行,再到第一共和銀行身上顯現出來了。瑞士信貸已經暴露出風險,這樣的金融機構正在被救助處理,下一家是誰?
從風險的傳染性,到市場行爲的反身性,再到趨勢運行的混沌性,我都覺得不能夠掉以輕心。
5)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大大超出預期
對于中國投資者、中國企業來講,2023年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其實是大大超出預期的。
通脹是今天歐美面臨的很大問題,跟疫情防控、疫情出現以後的大放水有關系。但通脹存在的長期的原因,主要是兩條,一條跟我們接下來要讨論的中長期趨勢有關系。
另一條原因跟各國追求碳中和目标有關。總體未來投資是受到越來越多約束的,這勢必會影響整個供給。大宗商品價格長期處于高位,必然帶來通脹。
這兩大長期因素,決定這一次美聯儲想控通脹會非常艱難,又或者它面臨的難題根本沒辦法處理。所以美聯儲隻能慢慢去接受一個相對高的通脹。美聯儲是如此,歐洲央行也是如此。
美國經濟會不會衰退?這個答案分歧也比較大。現在看來,在加息過程中,對經濟的沖擊實際上是有滞後效應的,美國出現衰退的可能性我覺得也是比較大的。美國的衰退會進一步惡化我們的外需環境,這也是要提前考量的。
總體而言,現在我們看到了一些問題,我覺得确實要做好防範與準備。它不但影響到我們的出口,一定也影響到很多行業、影響到每個人的家庭資産配置。
6)短期内,中國經濟尚處于艱難修複期
簡單總結,2023年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艱難的修複期,我們在修複中前行。
有些領域超出我們的預期,顯示了中國經濟的韌性;有些領域的修複還需要更多的數據與時間去觀察;也有些領域是無法修複的。但總體的修複情況比原來預想确實要好。
所以大家現在讨論這些問題時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有人覺得恢複的很快,又可以拼命出差搞錢了;有的覺得沒什麽變化,找工作依然艱難;甚至很多人依然是面臨失業的,這種狀态分化會非常明顯。
我們恢複的還是很超預期的,但挑戰依然很艱巨。
春夏新課發布,優惠活動最後1天
混沌在線會員限時1298元一年
長期:全球化脫鈎與貨币水世界退潮
我們今天面臨的很多短期問題,是發生在長期的趨勢變化之上的。講三個故事,幫大家理解我們面臨的中長期趨勢:打麻将的故事,開餐館的故事,過日子的故事。
1)打麻将的故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20多年前,有3個人已經坐在牌桌前。這時門口一個人行色匆匆,是個中國人。這3個人就邀請他一起湊個局。
中國人其實是很猶豫的,因爲不太會打,家底也比較薄。但這3個人鼓勵中國人,中國人一咬牙一跺腳就加入了牌局。
打了4圈,中國人赢了很多錢。這時候三家面露不悅,說這樣不行,規則有問題,我們得改改規則。
中國人很有韌性,怎麽改規則都能赢錢,改規則也不行那怎麽辦?就不跟你玩了,另外三家還保持着密切的聯系。
大家想想,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經曆了什麽?1993年超過俄羅斯、1996年超過巴西、2000年超過意大利、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按照美元計算,大概占到美國的75%,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沒有國家達到過的水平,日本也隻是達到過70%。
經濟格局确實發生了變化,中國經濟崛起了,整個世界結構當然會發生變化。這是不可逆的一個趨勢,也是帶來很多闆塊的重新調整、甚至沖撞的底層原因。
更何況中美之間、東西方之間還有意識形态差異,還有很多現實利益上的沖突。這種大的闆塊構造的變動,勢必會不斷影響到國家關系、貿易金融。
這幾年我相信大家聽過很多所謂陷阱的說法:修昔底德陷阱、薩米爾森陷阱等等。
修昔底德陷阱,講的是大國政治的悲劇,頭号位國家和二号位國家之間的沖撞。
薩米爾森陷阱,講的是自由貿易體系,在既定的産業鏈條位置、功能确定的情況之下是可以的。但當一個國家的産業不斷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就勢必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利益,這時候自由貿易就難以成立了。
國家之間在權力、影響力上的争鬥可能永不停息,這就是人類社會基本的規則。未來這個世界發生什麽,我都不會覺得意外。當麻将桌被掀翻時,這個世界其實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我們看到了俄烏沖突、看到瑞士作爲一個永久中立國也開始參與其中;我們也看到大國之間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開始以各種理由凍結資産;我們也看到一個主權國家入侵另外一個主權國家。
中央層面提出: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判斷确實是很高遠,我們也要适應。每一個投資人、每一個企業家、每一個上班族,都要學會管理極端不确定性。
2)開餐館的故事
假設一家小鎮上有三家餐館,日料店、漢堡包店、法式大餐。3家餐館相安無事,生活也很悠閑自在。但有一天,中國人到了這家小鎮上。
三家餐館是上午10點鍾開門,下午5點鍾就打烊了。中國人24小時連軸轉,不光做中餐,還會做漢堡、做日料,而且掙了錢之後又擴張店面。
中國人這種勤奮經營,從個體上來講沒有任何問題,但給小鎮上餐飲界的生态,帶來很多變化:那三家店坐不住了,開始找中國人說怎麽可以24小時上班?這不符合當地的勞動法……矛盾就越積越多。
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在很多行業、很多領域的發展基本都是如此。家電行業,80年代電視機裏的廣告是什麽?是東芝、松下。但今天美的、海爾、格力都是世界級的企業了。手機我們以前用三星、諾基亞、愛立信。現在大家用什麽手機?華爲、榮耀、VIVO、OPPO、小米。
在燃油車時代,我們沒有拿到核心技術。但我們利用大概10年的窗口期,在新能源汽車上異軍突起,換道超車。
如今,總結中國電動車行業發展路徑的時候,我會覺得,無論是産業政策、政府引導,還是企業家的努力,資本市場的支撐似乎都恰到好處,盡管有很多企業成了先烈,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不可阻止了。
随着電動車滲透率提高,燃油車的市場一定逐漸會讓渡給電動車。中國的汽車出口在最近幾年也是大幅提升,2021年200萬輛出口、2022年310萬輛出口,這個規模未來還會繼續擴大。
中國過去是靠着大進大出的,歐美消費、中國生産的循環發展起來的。我們當然感謝那些對我們開放的市場,給我們訂單的客戶;當然,也要看到産業的競争其實是很殘酷的,産業工人、産業界的境遇勢必又會逐漸地影響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過去20年裏,由于全球産業的轉移,很多發達國家的工人階層失業了。以北美五大湖地區爲例,這個地方的制造業基地先是遭到日本産業的猛烈沖擊,随後是遇到來自中國、越南的制造業的沖擊。五大湖區徹底變成了一個鐵鏽地帶,底特律更是變成了一個由于産業外移導緻城市衰落的典型。
産業發展帶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關系、貿易關系,甚至是政治關系的改變。
所以,逆全球化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産生的。
逆全球化意味着我們的外需增長空間沒有那麽大了,啓動内需至關重要。中央适時提出了要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的國際國内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逐漸要從大進大出、國際大循環的狀态轉向内需啓動、同時企業走出去增加海外投資的雙輪驅動。
我們今天面臨的局面從原來的中國生産、歐美消費變成了中國過剩、歐美通脹,今天恰恰就處在轉換的過程當中。
所以我絲毫不奇怪汽車行業、家電行業、手機行業出現所謂内卷化的狀态,價格戰、内卷化,隻是宏觀局面的一個微觀、具象化的表現。可能未來還會在很多行業、很多領域出現,這是我們需要從心理上要清楚的。
就像歐美現在很難逃開通脹,中國的過剩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家就能夠充分的理解爲什麽中國很早就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之所以和大家交流這個問題,就是想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趨勢,甚至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都會持續發生,除非有重大的、類似于移動互聯網這樣的革命。
回顧曆史你會發現,當美國面臨日本的産業競争時,它其實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發動對日本的貿易戰持續打壓;第二件事情是搞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在技術上一下子換道超車,領先于日本。
所以爲什麽說從現在開始,對于中國而言是特别關鍵的幾年?就是我們看到了日本當年的經驗和教訓。
今天美國對中國打壓的方式,主要也就是兩條,一條是以貿易戰爲主線的技術上脫鈎、貿易上脫鈎。另外一條就是以ChatGPT爲代表的人工智能的發展,這是美國這次真正重塑自己競争力的領頭羊。
未來三五年,中國要實現驚險的逾越、要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産業升級、要處理好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可以說很不容易。
當然,我們主要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很多東西也不是我們可控的。
做好自己的事情,它不是一句空話。有一件事讓我感觸特别深,我到樓下吃飯,面對疫情,餐飲店老闆說"我們也沒有什麽其他的辦法,隻能努力把菜做得好吃一點。等到恢複來的客人就能多一點",這是很樸素的道理。
中國經濟經曆疫情三年的沖擊依然有韌性,中國人依然有創造力,隻要環境足夠好,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還是非常紮實的。
3)過日子的故事
過日子的故事,它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一個大家庭,家長要平衡孩子之間的關系,維持大家庭的和諧。但是每個人的性格經曆都不一樣,日子過得差異也很大。有的人富裕一點,有的人清苦一點,有的人可能比較貧困,怎麽辦?
這就是包括中國在内,全球都面臨着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财富差距的拉大的幾大原因是什麽呢?
第一,技術的進步帶來了行業上的巨大差異。
第二,各國分配制度的不同帶來了巨大的差異。
第三,過去20年長期的貨币寬松帶來了巨大的差異。舉個例子,就像過去20年如果在大城市多買幾套房子,就比很多沒買房子的人要有優勢的多。由于貨币超發、長期的寬松政策,導緻持有資産的人,天然比沒有資産的和資産少的人占有優勢。
有學者講到爲什麽中國人勤勞而不富裕?還能找到很多原因。但無論如何,作爲一個大家長,看到差異這麽大的時候,一定要設法盡可能地彌合這種差異,緩和這種矛盾。
所以,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在倡導通過第三次分配,讓先富裕起來的群體去幫助那些貧困群體,通過更多的方式促進這種社會的和諧。
企業家、投資者:理解新時代企業生存之道
我們未來面臨的這個世界,這種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大概可以從這三個故事以及延續中找到很多答案。作爲企業家、投資者,這三個故事折射出來的中長期變化還是要做好應對的。
新時代企業的生存指南,我們總結成"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不稱霸"。
甚至我還提倡一種"積極躺平"的心态:要心态平和地去看待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底層邏輯變化到底在哪裏。
在經曆了較長周期的經濟減速,特别是疫情三年的沖擊之後,所有人的信心、收入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預期也随之改變很大。
在春節以後,首先恢複的是衣食住行,這些跟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領域,人們的消費也越來越務實。這是疫情3年以後,以及經濟經曆大概10年減速期以後出現的變化。
其實這種情況在日本也發生過,大家熟悉的品牌優衣庫、無印良品都是在日本經濟減速過程當中出現的。這種世界級企業的産品特色主打什麽?高性價比、低庫存。做企業的人都耳熟能詳了,但我依然覺得有參照意義。
新的需求如果能創造出來,當然是最好的。企業家精神之所以珍貴,就在于它可以創造新的産品、新的服務形态、新的需求。
企業應該怎麽做?說實話,做企業的人都比我有經驗。企業家之所以重要,是因爲企業家的決策,很大程度上需要冒險、需要創意,甚至需要空想。這是企業家精神能夠創造價值、創造财富的基本特征,或者叫基本邏輯。
所以我們還要從人權和産權高度去保護企業家精神,創造比較好的營商環境、法治環境,而不是把企業家和民營經濟工具化或者功能化。
我們也在關注更多的隐形冠軍,關注産業細節上的龍頭企業。也許是産品定位、也許是商标、也許是配方、也許是某一個技術環節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無論在消費領域,還是工業制造領域,中國都有非常多好的企業案例。
我相信在中國适應這一輪逆全球化,脫鈎的過程當中,會有大量好的企業湧現出來。國産替代和脫鈎其實是一個硬币的兩面,中美之間互相很難說服對方,他們在下決心脫鈎,我們在下決心國産替代。
另外,還是要擁抱數字化。很多企業其實都做了數字化的改造,都做了線上的轉型。但最重要的是什麽?是思維的升級,大運河或者漕運的衰落,不是因爲船不好,也不是因爲水道淤積,而是因爲海運。打敗你的不是你的同行,是這個時代。
我經常在想,如果牛頓在創立牛頓力學的時候,已經有量子力學的思維,也許今天我們的科學架構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如果我們能用更高維的思想去看待今天的很多現象,很多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如何能夠把思想提高到一個更高的維度?這涉及到我們如何認識世界、認識産業。
所以,我非常欽佩很多企業能在某一個産業環節上做到極緻。我也很興奮,很多轉型非常成功的企業,背後是企業家的思想、思路的升維。
這三個故事,是希望大家看清楚整個世界經濟,已經從高增長、低通脹、低波動轉向了低增長、高通脹、高波動。我們需要不斷提升思維,在一個動蕩的市場環境和國際環境當中穩住基本盤、找到新機會。
我們應該看到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已經變了。無論是做投資還是做企業,都需要去探索本質上的變化。這當然有助于我們去應對、去适應、去規避風險,當然也有利于抓住機會。
真心希望大家可以升級自己的思維,探索本質,抓住本質,并且有所作爲,有所成就。
無論是短期判斷還是中長期趨勢的梳理,都是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參考,講的不對的地方也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2次小班私教課(美好作品·探索營)
50次周六線上前沿課,高效獲取信息
10次線下月賽打磨場,參賽或圍觀
1套 "一"思維認知結構,夯實核心
500+經典商業管理課無限暢學
限時立減,最後1天,優惠力度同雙11。1298一年的全套學練賽服務模式,含2次小班私教課,享混沌App全部好課,點擊下方圖片,進混沌高質量校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