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央行超額續作 MLF 後,市場紛紛認爲降準預期 " 落空 ",然而,央行今日卻出乎市場預期宣布将實施降準。
3 月 17 日,央行網站發布消息稱,決定于 2023 年 3 月 27 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0.25 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 5% 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爲 7.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央行年内首次實施降準,上一次降準是在 2022 年 12 月 5 日,同樣是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0.25 個百分點。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今年以來,央行加大公開市場和 MLF 操作規模,實現淨投放,保持了流動性總體穩定。今年前兩個月主要經濟指标呈現回升向好走勢,但經濟回穩的基礎還不穩固,适時采取降準措施,向金融體系釋放長期流動性,有助于降低銀行機構資金成本、做好資産負債管理,特别是對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将發揮積極作用。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曆次降準情況
爲何降準?央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本月 15 日,央行開展 4810 億元 MLF 操作,包括中信證券、開源證券、招商證券在内的多家機構普遍認爲,本次寬幅超額續作落地後,短期内降準的可能性降低。由此看來,本次央行降準時間節點超出市場普遍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 3 月 3 日國新辦舉行的 " 權威部門話開局 " 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央行行長易綱表示:" 用降準的辦法來提供長期的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綜合考慮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使整個流動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另外,民生證券分析師譚逸鳴此前在研報中表示,央行降準的概率在提升,他認爲今年 3 至 4 月或存在一次降準,幅度可能在 0.25 個百分點。譚逸鳴認爲,降準的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高頻數據顯示當前經濟修複延續性仍待進一步觀察,故而大方向上看貨币政策仍需維持有利于寬信用的環境;
二是在寬信用持續推進下,資金面仍将延續承壓,但從央行近期表述看,市場資金利率整體圍繞政策利率波動是基調,故而央行仍需适度積極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三是今年以來同業存單和逆回購到期規模均較大,銀行負債端持續承壓;
四是央行對通脹和海外加息仍較關注,但當前對國内貨币政策的約束并不顯著。
記者注意到,不算本次,自 2018 年以來,央行前後降準 14 次,平均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近 15% 降至不到 8%。本次央行再次宣布,将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0.25 個百分點,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爲 7.6%。
關于降準的目的,央行表示:" 爲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水平,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影響幾何?專家:有助于更好激發實體融資需求
降準能讓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釋放低成本長期資金,有利于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提高銀行放貸的意願,也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改善市場預期、提振實體有效融資需求。
分析本次降準的影響,溫彬表示,當前海外銀行業風險加大,全球流動性承壓,外部發展環境日趨複雜;今年前兩個月主要經濟指标呈現回升向好走勢,但整體複蘇基礎尚不穩固,需要貨币、财政等政策繼續協同發力。
基于此,爲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緩解年初以來銀行缺長錢的壓力、配合财政前置發力,以及穩定市場預期等,央行在加大 MLF 超額續作的同時,繼續通過降準來釋放中長期流動性、提振信心,以鞏固經濟回穩向上态勢和銀行業平穩運行。
溫彬補充說,降準對于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更爲有效。近幾個月來,MLF 雖然延續加量投放,但是價格偏高,不利于降低融資成本。在當前銀行業負債成本承壓、淨息差持續收窄至曆史低位的情況下,央行适時降準,有助于更好激發實體融資需求,穩經濟、降成本,并有效緩解銀行負債和經營壓力,增強經營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從影響房地産的角度指出,降準将有助于進一步促進銀行對于房地産等領域的支持。降準實施後,對于房企獲得更多的開發貸款支持和個人按揭貸款政策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央行表示,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貨币政策,更好發揮貨币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保持貨币信貸總量适度、節奏平穩,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内外平衡,着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