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 Auto-First| 張憲
中國汽車集團銷量排名正在發生巨變,長期居于第三的東風集團,今年 1-7 月份已經落至第六,它的前面是上汽集團、中國一汽、比亞迪、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
銷量的下滑,也帶來經營業績的滑坡。8 月 14 日,東風集團股份公司發布盈利預警,預計 2023 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下滑 75% 至 80%。意味着上半年東風集團盈利在十億元左右,如果去除非經常性損益,東風集團股份公司很可能已經到了盈虧平衡邊緣。
8 月 14 日上午," 盈利預警,淨利潤預降 75% 到 80%" 公告發布後,港股東風集團股份跌超 5%,目前總市值僅爲 264 億元左右,是比亞迪的 3.6%。
東風集團股份公司将淨利潤大幅下滑的外部因素歸結爲:公司加速了新能源轉型,高端新能品牌建設、平台、商品、關鍵總成及核心技術資源持續加大投入;同時,行業合資非豪華乘用車品牌市場份額持續下探、商用車市場恢複緩慢導緻集團合資乘用車業務及商用車業務利潤下降;非經營性損益則是當期外彙損益及股權投資帶來的收益比同期預減所緻。
遭遇滑鐵盧的東風集團股份公司,1-7 月累計銷售 110.89 萬輛汽車,同比下滑 24.69%。市場占有率從去年的 9.17% 下滑至 7.1%。其中乘用車銷售 90.8 萬輛,同比下滑 28.8%;商用車銷售 20 萬輛,同比增長 1.95%。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乘用車和商用車兩大闆塊今年前 7 個月全行業分别增長 6.7% 和 15.9%,很顯然,東風集團股份公司兩大闆塊橫向對比均已失去競争力。
乘用車闆塊中,作爲東風集團利潤奶牛的東風日産和東風本田,今年 1-7 月份下滑幅度均超 30%,這幾乎是自由落體式下滑。近兩年業務有所改觀的神龍汽車,同比也跌去了超 20%。而自主闆塊還處于投入期,去年燒熱的幾隻壺,今年迅速降溫,幾大品牌表現幾乎沒有亮色。風神去年超 50% 增長後,今年前 7 個月下滑近 40%;柳汽乘用車下滑 38%;岚圖雖然有增長,但在新品助推下,7 個月僅銷售 1.8 萬輛,難說及格。
商用車乏力、乘用車近乎集體性倒退,東風集團股份公司正遭遇創建 50 多年以來最嚴峻的危機。
在汽車行業重排座位時,東風集團股份公司的表現令人唏噓。加之公司董事長竺延風被宣布退休近半年後,還未出現繼任者," 東風集團正在醞釀一場重大變革 " 的消息已經在行業内傳開。
但如何 " 變 ",顯然極其複雜。東風集團是最重要的國有汽車集團之一,肩負着湖北省經濟發展和上百萬人生計的重任,東風集團是輸不起的。
東風汽車的每一個業務分支,都影響着湖北人的飯碗。據統計,東風汽車員工約 12.7 萬人,如果再加上上下遊配套企業,至少過百萬人。此外,湖北全省 GDP 近五分之一來自汽車産業。東風是武漢、襄陽、十堰等城市的經濟支柱。
東風集團之 " 變 ",無法做加法,但更難做簡單的減法。
汽車行業變革的關鍵節點,東風集團股份公司從年利潤百億級的大廠,淪落爲盈虧平衡邊緣的尴尬境地,這顯然是湖北乃至汽車行業不能承受之重。處于 9.8m/s ² 向下加速度的東風集團股份公司,亟需一支強心劑,快速實現觸底反彈。但從過往數據來看,中國汽車集團年銷量下滑比例兩位數以上,一般很難在 2、3 年内翻盤。東風集團股份公司以何種方式破冰,甚至有類似境遇的車企如何活下去或退出去,是接下來全行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道難題。(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