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黃阿麗嗎?
百無禁忌,辛辣大膽的亞裔脫口秀女王。
她用各種屎尿屁段子,拆穿社會對女性施加的道德枷鎖。
呼籲女性表達真實欲望,不要被羞恥心和恥辱感捆綁。
黃阿麗的這份直爽率真,被網飛相中。
給她量身打造了一部現代劇。
題材很沖很大膽很刺激,堪稱東亞人發瘋實錄。
跟她搭檔的男主也是熟面孔,史蒂文 · 元。
《燃燒》《米納裏》男主,在好萊塢混得不錯的美籍韓裔。
倆人搭檔,炸出 4 月最高分美劇。
豆瓣 8.9,爛番茄新鮮度 99%。
看過的都說,比黃阿麗脫口秀還精彩!
英媒稱贊它是繼《鱿魚遊戲》後最出色的網飛劇。
怒嗆人生
劇情很有意思,從 " 路怒症 " 開始。
超市門口,一男一女兩個司機,因爲交通問題,起了争執。
他們從超市門口,鬧到大馬路上,狠狠 " 幹了一架 "。
喇叭和油門是開戰的标志,方向盤和操縱杆是他們的武器。
在經過一系列的狂追、别車、急速變道等路怒行爲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以男司機失敗結束。
男司機叫丹尼,也是該劇的男主角。
他開了一個失敗的家裝公司,每天都爲生計發愁。
本來工作就讓他足夠憤怒了,沒想到在大馬路上開車,也要受氣。
他不想忍受這突如其來的委屈。
于是通過車牌号,找到了女主的住所。
以家裝維修的理由,進去把她家廁所弄得一團糟。
這個舉動,把女主徹底惹怒了。
女主叫艾米。
是個創業老闆,經營綠植公司,老公是個藝術家。
她也經常被憤怒圍繞,在外忙工作,在内要當妻子保姆老媽子。
本來怒氣就無處發洩,這下可好,丹尼直接把她引爆了。
艾米,先在網上找到丹尼開辦的家裝公司,狠狠打了一星差評。
緊接着,打電話發短信留語音互罵。
最後,用油漆在丹尼的車上,寫髒話。
好家夥,這梁子可算是結下了。
要命的是,丹尼剛買的房子,也突然着火了。
丹尼第一反應,就是艾米所爲。
氣沖沖,像她家走去。
這部劇的前半部分,就是拍二人如何整蠱對方。
惡作劇的報複手段,層出不窮。
觀衆跟随人物的情緒變化,能夠收獲情緒宣洩的爽感。
但隻有 " 爽感 " 還不夠。
在爽感的冰面下,藏着東亞文化症結。
這才是《怒嗆人生》的真正主題。
說白了,這部劇想深入探讨的是,男女主爲何老是憤怒?憤怒的根源是什麽?
有沒有發現,丹尼和艾米都是美籍亞裔?
簡而言之,他們生活中的憤怒來源,正是來自于此。
移民家庭看似去到異國他鄉生活,結果還是要受東亞傳統思想禁锢。
比如,艾米從小就被父母教導,不可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認爲表達自己,就等同于抱怨,而抱怨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她被教育,女孩子要讨得身邊所有人喜歡,女孩子不能打直球,女孩子不能抱怨,女孩子要含蓄不能太張揚。
這導緻艾米從小就活得很壓抑。與此同時,因爲父親婚内出軌,也讓艾米對婚姻失去信任。
艾米家庭,最窒息的點在于,不允許問爲什麽。
尤其是一些敏感話題,比如自我犧牲、自我感動、父權壓制等。
東亞子女問到這些,父母會自動開啓屏蔽模式。
并且反過來教育子女,你這麽問就是不孝,不懂感恩,不知好歹。
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明明是在不同文化的國度裏生活,可自己的家庭環境壓根就沒有變化。誰能不壓抑?誰能不發瘋?誰能不憤怒?
丹尼也是一樣。
他的父母從小就教育他,男人必須要有出息,必須娶妻生子,必須賺錢養家,必須有家庭地位。
可丹尼偏偏就是個普通人,沒有大本事也沒有好工作,所以他很痛苦。他吃到了父權紅利,卻被父權思想牢牢困住。
丹尼隻能用笑容和祈禱掩飾崩潰内心,以此來保持基本體面。
跟艾米相似,丹尼的父母也不允許他追問。所以,他的憤怒也找不到出路。
所以,這部劇最後講的,其實是東亞社會性結構的困惑。
這不是一兩個人的困惑,而是群體性的迷思。
這部劇厲害就厲害在,
它用黑色喜劇的方式,交代了一個如此深刻又嚴肅的沉重命題。
好玩的是,亞洲觀衆抱着吃瓜的心态,打開這部美劇。
沒想到,最後吃瓜吃到自己身上。
心情猶如坐過山車,經曆了興奮—尴尬—發狂—糾結—釋然。
然而憤怒咆哮,隻能宣洩一時情緒,并不能解決問題。
最後,還是要正視自己的需求,聽見内心的呼喚,解決自己的痛苦。
與自己握手言和,才能掙脫桎梏,成爲真正的獨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