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離婚成了一種「時髦」。
不信你看内娛。
最火的情感綜藝,是《再見愛人》。
最圈粉的動作,是官宣離婚。
各種離婚段子,是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碼。
「民政局結婚沒人排、離婚隊伍長」的假消息時不時出現。
總能收割一大波讨論度,屢試不爽。
魚叔每次給大家推薦婚姻題材的片子。
最高贊的留言也總是:「趕緊離」或「不想結」。
可見大家看待婚姻的态度。
但,我今天想聊點不一樣的。
有一部 20 年前的國産紀錄片,豆瓣評分 9.1。
講的卻是一群「不想離婚的女人」的故事。
她們居然千方百計,甚至以死相逼,隻爲了留在一段看起來并不幸福的婚姻裏。
聽着很離譜,扒下去才發現背後秘辛。
這是怎麽回事?
這就來看看——
《20 世紀中國女性史》
不願離婚的女人
1984 年,一個叫王永貞的女人和丈夫鬧上了法庭。
聽到法院的離婚宣判後,她轉身看了一眼丈夫。
随後,掏出随身攜帶的毒藥。
在法庭衆目睽睽之下,自殺身亡。
事發後的十九個月内,該法院不敢再判一起離婚案。
這個駭人聽聞的案件,在如今看來難以理解。
但在當時,有許多不願因「夫妻感情破裂」而離婚的婦女。
其中最突破認知的,是轟動全國的「秦香蓮上訪團」。
這個上訪團有 36 名婦女。
她們的控訴對象,是以「感情破裂」爲由,要求離婚的丈夫。
成員中,有的平時工作「三班倒」,下了班以後帶着幹糧就直奔而來。
有的帶着啼哭不止的幼童,滿臉憔悴。
她們的确是像極了被陳世美抛棄的秦香蓮。
在上訪前,爲阻止丈夫離婚,她們想盡了辦法:
朋友、娘家人、夫家人,能和丈夫說上話的人,都已求助;
有影響力的報刊、雜志上也布滿了關于此事的報道;
就連各地婦聯、法院、公安局都各地都有她們的足迹。
她們如此辛苦,竟然全是爲了和出軌的丈夫維系婚姻。
這似乎和常人的認知有些出入。
自古,女性就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
望門寡、童養媳、包辦婚姻,這些内容已經是老生常談。
封建婚姻的本質對女性來說十分殘酷。
過去,這種摧殘女性的制度,有封建國家的律法、文化支撐,個體的力量無法與之對抗。
但當制度被推翻後,當時的絕大多數女性依舊無法逃離這個噩夢。
姜奶奶和未婚夫從小就定了娃娃親。
1950 年,她加入劇團,用歌聲宣傳新的婚姻法。
「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理念,深深紮根她的腦海。
與此同時,未婚夫的父母卻強烈反對未來兒媳在外抛頭露面。
爲了讓弟弟讀書,父親欠了未婚夫家不少錢。
最後姜奶奶被當作抵債的貨物,送到了夫家。
後來她常常自嘲:
我宣傳了婚姻法,還做了婚姻法的犧牲品。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農村,就連發達的城市也是如此。
在南京,男方若有三妻四妾,按法律女性可以提出解除夫妻關系。
但這是自訴性質的案件,女方不告,政府就不管。
許多律師幹了一輩子,都沒接到過一起離婚案件,三妻四妾依舊是常态。
文化相較于制度的滞後性,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1980 年,「感情破裂」第一次作爲法定離婚理由,被寫進新《婚姻法》。
這正是出于加快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的迫切需要。
然而正是這部今天看來非常進步的法律,卻引發了不少女性的強烈反對。
這是爲什麽呢?
其實告狀的婦女也有苦衷。
正是法律超越社會的進步性,導緻了這群女性反受其累。
許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厭棄「糟糠妻」。
他們借着「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口号,提出離婚。
而當時的夫妻财産劃分法規,遠不如今天一般完善。
許多爲家庭付出良多的女性,隻能被迫離婚,看着丈夫與第三者「吃香喝辣」。
當時這一現象,引發了衆多讨論。
最終,新《婚姻法》的起草小組,還是更多考慮了占據女性人口大多數的,被壓榨、無法逃離的農村女性的命運。
不願解開裹腳布的女人
「秦香蓮告狀團」的女性們,要是放到現在,恐怕也會被群嘲。
她們「離不開」男人,以生命抗争離婚。
而紀錄片則讓我們看到了更深層的悲哀。
不僅如此,片中還刻畫了另一個令當代女性難以理解的現象——
許多女人竟然對裹小腳難以割舍。
對今天的人而言,纏足是公認的封建糟粕。
碎石、瓦礫、瓷屑在裹腳布的作用下,深深紮入女性的身體中。
伴随着無盡的痛苦,鮮血流出,肢體扭曲。
被裹住的何止殘缺的軀體,還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纏足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使女性無法參加繁重勞動,喪失了擁有獨立人格的資格。
但就是這樣的酷刑,卻讓數不清的少女用生命爲代價,進行守護。
20 世紀 30 年代,禁止纏足運動正處在高潮,政府會委派人員下鄉督查。
專員來到後,未放足的女性會迅速躲起來,但有個女孩躲避不及時。
她被強制要求脫掉鞋子,接受檢查。
過程中雙方發生争吵,引起了大批村民的圍觀。
女孩認爲這是奇恥大辱,當天便跳井自盡。
纏足禁令發布三十年後,各省纏足的婦女依舊不在少數。
許多省份的女子纏足比例,甚至超過半數。
幾乎用了半個世紀,我們才把女性從裹腳布中解放出來。
而清末民初,兩億男性隻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剪掉了長辮子。
對比之下,方顯出放足之路的艱難。
爲什麽會這樣?
因爲,被纏繞禁锢的不止是足,更是女性的自我意識。
在她們成長的年代,纏足是判斷女性美醜好壞的規範。
清代許多地方,都有評選「最美小腳」的賽足會。
女人們在台階上一字排開,脫下鞋子露出腳,供來往的男人評論。
而諷刺的是,評選的地方往往選在寺廟。
民國時期甚至出現了一種「杯鞋」。
許多偏好纏足的「風流之士」在興起時,會讓陪酒的女性脫下鞋子。
他們把酒杯放入鞋中,然後一飲而盡。
在封建社會,這種審美偏好全然來自男性。
而男性究竟爲何喜歡「三寸金蓮」,背後的原因并不單純。
《女兒經》中明确指出,纏足不是爲了有多麽好看,而是爲了阻止女主外出。
本質上,纏足是男權社會通過社會審美文化,摧殘、壓榨女性的一種手段。
但在女性無力反抗的情況下,接受摧殘成了賢良的标志。
容貌家世無法選擇,但小腳可以通過纏足達到。
在殘酷的封建社會中,纏足這種自毀方式,反而成了女性求生的選擇。
于是,纏足風氣日益盛行,裹腳布也越纏越緊。
她們與我們
《20 世紀中國女性史》像是一本前人用血淚鑄就的「百科全書」。
但,它不僅僅聚焦于上述這些如今看來有些難以理解的女性。
它更像是站在時空的長河裏,回望、尋找那些被掩埋的女性曆史。
高圓圓在本片出鏡
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去尋找「共性」。
便會發現,不同時代的女性仿佛穿越時空,命運交疊。
她們當年的困境,和現在女性的困境,本就是相通的。
比如,離婚問題。
離與不離,是截然不同的選擇,同時又有相同的内核——維護自身的權益。
秦香蓮告狀團爲什麽堅決不離婚?
因爲,她們爲家庭付出了大量勞動,社會身份依附于小家庭。
而丈夫以「感情破裂」爲借口,便可以将她們合法抛棄。
之後,她們該何去何從呢?
在當時的就業環境和社會文化氛圍下,離婚很可能導緻她們陷入更艱難的處境。
如今,這群女性已隐入曆史的塵煙。
當下的女性,在回歸家庭之外有了更多的選擇,社會對婚姻狀況的包容度也有所提升。
離婚不再是一場「毀滅人生」的災難。
相反,女性自主選擇離婚,并且希望離婚可以變得更加快捷。
而這同樣是出于對于自身權益的考量,因爲離婚冷靜期的存在,弱勢一方将面臨更加艱難的處境。
家暴、對方轉移财産、惡意争奪撫養權 ……
在時代、法制,鋼鐵般的變化下,那些徘徊的女性,都在盡力發出自己的聲音。
再比如,纏足問題。
如今,足下的裹布已經被撕下,但這種審美馴化真的消失了嗎?
不論是所謂「白幼瘦」,還是卡戴珊式的豐乳肥臀,這些都與健康相差甚遠。
爲了得到審美認可,不少女性願意以健康爲代價,換取 A4 腰、直角肩、漫畫腿 ……
這種通過社會文化的壓力,引導女性自我損害的方式,仿佛是另一種形式的「纏足」。
纏足的女性比任何人都清楚,它所帶來的的痛苦。
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洗腦包」早已深入她們的骨血,非剝皮抽筋不能分離。
時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整個社會都彌漫着容貌羞辱。
一些劇甚至打着「甜寵」的旗号,把容貌羞辱當成「打情罵俏」。
許多女性不願繼續被容貌焦慮所捆綁。
但擁有這種覺醒的女性意識,并不意味着她們能夠把整個社會的審美焦慮,隔絕在外。
時代在變化,但紀錄片中表現的束縛女性的牢籠,從未消失。
現在,女性話題,已成爲一點就炸的輿論戰場。
比起無休止的争吵與對立,這部冷僻的老片反而能讓人更加清醒。
20 世紀足夠波瀾壯闊,身處其中的女性更是在劇烈的變動中,譜寫出了自己的曆史。
革新必然伴随着陣痛,但女性前進的車輪不會因此易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