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勞動法律,勞動合同的簽訂有合同主體适格的要求,其中之一是勞動者年齡适格,因此,超出法定退休年齡的人隻能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實際上就是民事雇傭。一些老年人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仍在勞動,但他們的權益不受勞動法律的保障
● 爲了依法鼓勵條件合适的老年人進入就業市場,需要将老年人就業納入工傷保險的體系中,應該針對就業老年人專門進行工傷保險制度設計,由國家、用人單位和老年勞動者分擔成本
● 中央已經提出 " 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 ",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借鑒勞動關系基本保障的基礎上,适應老齡化時代要求,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就業不合理規定,針對老年人進入職場出台頂層設計,與時俱進保障老年人的就業權益
□ 本報記者 陳磊
近日,在浙江省甯波市,一名 60 歲的快遞員在進行快遞分揀工作時,因心髒驟停猝死在崗位上。由于該快遞員年滿 60 歲,無法與快遞公司建立勞動關系,進而無法申請工傷認定。
随着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超過退休年齡仍在工作的老年人不在少數,他們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也日漸凸顯。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爲,60 歲快遞員猝死在工作崗位上卻難以認定工傷,這背後體現的是法律和現實的沖突。一些老年人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仍然在崗勞動,但他們的權益卻難以受到勞動法律的保障。
專家提供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是放開勞動關系主體的年齡限制,将繼續勞動的老年人納入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範疇,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并參加工傷保險;二是在法定退休年齡不改革的情況下,把工傷保險與其他社會保險險種拆分,擴大工傷保險參保範圍,将就業老年人納入其中。
超齡後不是勞動者
法律和現實有沖突
60 歲快遞員猝死事件發生後,快遞公司方面回應:" 會以合法合理爲基礎,與家屬協商相關善後事宜。" 有媒體援引當地相關部門回應稱,60 周歲本身不屬于勞動者範疇,如果沒繳納工傷保險,就不能認定爲工傷。
此事一經曝出,迅速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認爲,60 歲甚至 60 歲以上仍在工作的老年人那麽多," 如果不算勞動者,那他們屬于什麽 "?
對此,北京市律師協會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保全告訴記者,老年人在工作崗位上猝死引發社會關注,是因爲事件發展趨勢不符合公衆的普遍認知。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不再是勞動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但仍然屬于人們普遍認知中的勞動者。
今年 1 月 17 日,國家統計局通報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 28004 萬人。
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就業者不在少數。2019 年年底,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 10.2% 的老年人還在從事有收入的工作。其中,城鎮老年人中有 9.7% 仍在工作,農村老年人中有 10.6% 仍在工作。
然而,根據我國關于退休的相關規定,男年滿 60 周歲,女年滿 50 周歲,女幹部年滿 55 周歲,屬于法定退休年齡。根據我國現行勞動法律的規定,60 歲以上人員就業,無法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隻能簽訂勞務合同,因此,用人單位通常無法爲超齡人員繳納社會保險。
楊保全解釋說,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依托于勞動關系。正常的勞動關系是用人單位和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的勞動者之間形成的法律關系,這種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受勞動法律的保護。勞動者一旦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與用人單位形成的是勞務關系,不受勞動法律的保護,但受民法典的保護。
在楊保全看來,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時,勞動關系終止,此時,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就在事實上成爲結束法定勞動者身份的一個标志,勞動者再進入就業市場,就隻能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務關系。沒有勞動關系的老年人因此無法受到勞動法律的保護,他們在工作中所遭遇的傷害風險存在保障空白。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室副主任王天玉介紹說,根據勞動法律,勞動合同的簽訂有合同主體适格的要求,其中之一是勞動者年齡适格,因此,超出法定退休年齡的人隻能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實際上就是民事雇傭。法律規定和現實存在沖突,即一些老年人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仍在勞動,但他們的權益不受勞動法律的保障。
納入工傷保險體系
辦理商業意外保險
超齡工作者的工傷認定難情況屢有發生。
記者以 " 超過退休年齡 "" 勞動争議 "" 工傷 " 等作爲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搜索到多份相關民事判決書,勞動者起訴的原因主要爲工作期間受傷等。例如,2022 年 4 月 8 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法院上傳的一起案例中,雲南人阮某在湖州一建築工地上工作時不慎從腳手架上摔下受傷。阮某要求工地項目公司爲其申請工傷認定,但由于其超過退休年齡而不能與公司形成勞動關系,無法享受工傷保險。
那麽,用人單位通常無法爲超齡人員繳納社會保險,但他們在工作中又存在傷亡風險,這種情況下,超齡人員的勞動權益該如何保障?
在楊保全看來,對于就業老年人在工作中遭遇的傷害風險問題,社會主流觀點認爲不能按照工傷處理,而是按照勞務關系處理,民法典有相關規定,即雇員在從事雇主安排的雇傭活動中受到第三方傷害或意外傷害的,雇主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但是,這一規定的保護力度,無法跟工傷制度相比。
王天玉分析認爲,在現行法律框架下,超過退休年齡并領取養老保險待遇的工作者隻要仍在工作,不再适用勞動法規範,而歸入民法調整範疇,也就是通過簽訂勞務合同調整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一旦雙方沒有簽訂勞務合同,或者勞務合同中對相關内容語焉不詳,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就存在真空地帶,發生上述争議的風險非常大。
楊保全認爲,爲了依法鼓勵條件合适的老年人進入就業市場,需要将老年人就業納入工傷保險的體系中,應該針對就業老年人專門進行工傷保險制度設計,由國家、用人單位和老年勞動者分擔成本,但不用跟現行社會保險挂鈎,既降低用人單位的用工負擔,又對就業老年人加以制度保障,還分散就業老年人遭遇的工作風險。
" 在制度完善之前,可以由國家相關機關聯合出台司法解釋,針對就業老年人突破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綁定關系,比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認定在工作中受傷的老年人構成工傷,保護他們的權益。同時,用人單位也要與時俱進,除了提供安全的勞動保障條件之外,積極爲就業老年人辦理商業意外保險等,通過商業保險機制補償受到傷害的就業老年人,也降低用人單位的相關風險。" 楊保全呼籲。
王天玉認爲,對就業老年人來說,其工作崗位、工作内容與其他未退休的勞動者相同,其遭遇的勞動風險也是一樣的,應該納入工傷保險的保障範疇之内。" 畢竟,勞動行爲才是工傷保險要保障的基礎,而不是年齡。"
"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一種思路是,應該放開勞動關系主體的年齡限制,這樣的話,在現行勞動法律框架下,老年人仍然是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參加工傷保險。另一種思路是,在法定退休年齡不改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擴大工傷保險的參保範圍,在地方實踐的基礎上,将就業老年人納入工傷保險,比如把工傷保險與其他險種拆分,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老年人就業時,單獨參加工傷保險。" 王天玉說。
改革勞動法律制度
盡快出台頂層設計
2021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 " 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 "" 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 "。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 2012 年 11 月,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在《關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内因公傷亡的,能否認定工傷的答複》中明确,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内、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适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
此後,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也陸續出台相關文件,探索将已達到退休年齡仍從事工作的人員,與工傷保險體系相關聯。
2016 年 3 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相關意見提出,用人單位招用已經達到、超過法定退休年齡或已經領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在用工期間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如招用單位已按項目參保等方式爲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應适用《工傷保險條例》。
2019 年 4 月,浙江省衢州市下發《退休返聘人員參加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用人單位聘用男性 65 周歲及以下、女性 60 周歲及以下退休返聘人員期間,可爲其單獨辦理工傷保險。截至當年 11 月底,近 5000 人參加了此項工傷保險。2020 年 12 月,廣東省出台規定,将已享受和未享受機關事業單位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員,納入工傷保險。
在王天玉看來,從長遠而言,未來應在這些實踐探索基礎上,改革現行勞動法律制度,特别是改革退休制度,将就業老年人納入勞動法律調整範疇。
楊保全認爲,中央已經提出來 " 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 ",因此,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借鑒勞動關系基本保障的基礎上,适應老齡化時代要求,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就業不合理規定,針對老年人進入職場出台頂層設計,與時俱進保障老年人就業權益。
王天玉建議,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之道,在于以現行勞動法律法規的實踐爲基礎,盡快編纂勞動法典,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成熟做法和經驗上升爲法律,另一方面可以在統一的勞動法典層面解決目前勞動法律法規中的沖突,構建全新的勞動法律規則制度。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