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2 月 5 日,中山大學蘇士成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爲 "Choroid plexus mast cells drive tumor-associated hydrocephalu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單核 RNA 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發現脈絡膜叢中有一個獨特的肥大細胞群,并且在 TAH 期間顯著增加。
研究通訊作者爲蘇士成教授,值得關注的是,蘇士成教授正是" 中山二院乳腺外科集體患癌課題組 " 當事人。更值得關注的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之一 Shijian Song(宋世建) ,是蘇士成教授的導師,中科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現任中山大學醫學部主任,中山二院院長宋爾衛院士之子 。據悉,宋世建 2022 年研究生入學,論文 4 月投稿時,入學不到一年時間,還是研究生一年級。
據悉,宋世建高中時就發表了 3 篇 SCI,其中第一篇就發在中科院一區,通訊作者就是蘇士成教授。
圖源知乎
1.2017 年 中科院一區 Shijian Song(宋世建)是二作 單位爲廣東省實驗中學 通訊作者蘇士成
作者貢獻包括:實驗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和回複。
2. 2017 年 中科院 3 區 Shijian Song(宋世建)爲 4 作,單位爲廣東省實驗高中
作者貢獻爲樣本收集。
3. 第三篇 2018 年 中科院 2 區 單位爲廣東省實驗高中
作者貢獻無
除了論文,還有專利,《CCL18 或者 CCL18 受體作爲靶點在特選或制備抑制鼻咽癌轉移的藥物中的用途》,申請日 2017 年 6 月 ( 恰好在當年高考錄取之前 ) ,一作蘇士成,二作宋世健。
據中山大學醫學院官微,2018 年,尚在本科大一學生宋世健同學,"在蘇士成副研究員的悉心指導下,以參賽項目《巨噬細胞的異常激活在酒精引起的肝癌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做大賽報告,憑借紮實的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素養、靈活機變的發揮,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實驗設計組一等獎。"
還有網友爆料,宋世健當年研究生考試,以初試成績倒數第一,複試成績順數第一的成績,考上蘇士成教授的研究生。
當年,中山二院乳腺外碩士研究生一共錄取了 12 名學生,宋初試成績得分最低,370 分,複試得分最高,爲 477.83 分,總分 847.83 排在第五位。
遺傳命運追蹤和顱内肥大細胞特異性胰蛋白酶敲除表明,脈絡膜叢肥大細胞 ( CPMCs ) 通過胰蛋白酶 - PAR2-FoxJ1 途徑破壞脈絡膜叢上皮的纖毛,從而增加腦脊液的産生。人脈絡膜叢中也有肥大細胞。腦脊液中胰蛋白酶水平與 TAH 的臨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BMS-262084 是一種胰蛋白酶抑制劑,能穿過血腦屏障,在體内抑制 TAH,并在人多能幹細胞源性脈絡膜叢類器官模型中減輕肥大細胞誘導的上皮纖毛損傷。總之,該研究揭示了 CPMCs 的功能,并爲 TAH 提供了一種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法。
轉移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大約 20% - 30% 的癌症患者發生腦轉移,而在 20 世紀末,這一比例爲 8%-10%。盡管其發病率迅速上升,治療方法也在不斷發展,但其預後仍然非常糟糕。
顱内高壓是腦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腫瘤相關性腦積水 ( TAH ) 是顱内惡性腫瘤的常見并發症,可顯著增加顱内壓。深中線腦腫瘤患者 TAH 的發生率可達 90%。傳統觀點認爲,腫瘤壓迫阻斷腦脊液 ( CSF ) 的流動并導緻 TAH。然而,溝通性腦積水經常出現在癌症患者中,即使在腫瘤切除後,很大一部分 TAH 仍然存在,表明 TAH 的進展可能由機械障礙以外的其他機制驅動。然而,潛在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因爲缺乏一種體内模型的通信 TAH。臨床前模型的缺乏嚴重阻礙了腦轉移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開發包含轉移級聯和腦微環境的動物模型。
機理模式圖(圖源自 Cell )
大腦被認爲是具有免疫特權的部位。最近的進展改變了這種模式,腦和 CSF 來源抗原特異性 T 細胞在頸深部淋巴結中産生,并介導多種疾病 ( 如腦膜輕腦膜轉移 ) 的中樞神經系統 ( CNS ) 免疫監視。此外,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髓系細胞是高度異質性的,包括血管周圍、腦膜和脈絡膜叢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小膠質細胞。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這些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生理學和發病機制中的重要性。然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髓樣細胞的功能很少被研究。
總之,該研究表明脈絡膜叢免疫細胞在腦轉移的緻命并發症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脈絡膜叢在多種醫學疾病中的重要性,該研究爲解決腦腫瘤和其他廣泛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挑戰提供了一條以前未被重視的途徑。
原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 ( 23 ) 01182-0
本文來源:知乎、inature 等,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