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音樂先聲,作者 | 朋朋,編輯 | 範志輝
最近,谷歌圍繞着 AIGC 音樂打出了一套 " 組合拳 "。
11 月 16 日,谷歌旗下 DeepMind 發布了最新的 AIGC 音樂生成模型 Lyria,并與 YouTube 合作打造了兩個重要應用場景:Dream Track 和 Music AI tools。同時,谷歌和 YouTube 還将 AI 識别工具 SynthID 擴展到音樂領域,爲 Lyria 生成的 AI 作品打上水印。
除了多個空降的 AI 音樂工具以外,谷歌還在緊鑼密鼓地掃除 AIGC 音樂所面臨的版權與道德問題。11 月 14 日,谷歌旗下 YouTube 也發布博客文章《在 YouTube 上實施負責的 AI 創新的方法》,宣布了一系列關于 AIGC 内容的治理規則,将在未來幾個月逐步實施。
可以看到,谷歌正在以其超強的音樂制作工具和明朗的治理路徑,抓緊在 AIGC 音樂領域的布局。而另一邊,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等爲代表的版權方與 Spotify、Deezer 等平台方也沒閑着,AIGC 音樂的中場戰事已經拉開帷幕。
Lyria,目前最強的 AIGC 音樂工具
" 改變音樂創作的未來。"
11 月 16 日,DeepMind 以這個言簡意赅的标題發布了博客文章,介紹了他們最新的 AIGC 音樂生成模型 Lyria。相較于 AI 生成對話音頻,AI 音樂模型需要 " 同時生成聲音的長序列 ",難點在于 " 保持音樂在聽感上的連續性 "。
這一全新的 AI 模型更加成熟,見長于 " 用樂器和人聲生成高質量音樂、完成包含不同音樂風格轉換和歌曲續寫的任務,讓用戶可以更加細緻地調試所輸出音樂的風格和表現 "。
同時,DeepMind 與 YouTube 合作,爲 Lyria 打造了兩個重要的應用場景:Dream Track 和 Music AI tools。
其中,Dream Track 主要面向 YouTube Shorts 上的短視頻創作者。這一工具目前向部分美國創作者提供了一系列授權的藝術家音源,隻需輸入一個主題,并選擇一個藝術家,Lyria 模型将生成一段 30 秒的視頻配樂,并同時生成配樂的音軌和歌詞。
截至目前,參與其中的藝術家音源已經包括 Alec Benjamin、Charlie Puth、Charli XCX、Demi Lovato、John Legend、Sia,、T-Pain、Troye Sivan、Papoose 等等。
而 Music AI tools 則主要面向音樂人、藝術家以及制作人。谷歌表示,他們的研究人員一直與 YouTube 的 AI 孵化器中的藝術家、詞曲作者以及制作人合作,測試這一工具以便更好地支持音樂創作。
在 Music AI tools 上,音樂人隻需要哼唱一段旋律,就能生成相應的曲譜;輸入一段 MIDI 和弦,就能生成相應的 AI 演唱;還可以在聲軌中随意地加入一段器樂伴奏,就可以生成相應的音樂作品。
依靠這一工具,音樂人創建用人聲和樂器創作原始的音樂作品,随後 AI 就會幫助他們試驗各種各樣的音樂風格、調試紛繁複雜的伴奏樂器,最終形成一首包含了器樂伴奏和人聲的完整作品。
除此之外,爲了保障音樂人和創作者的權益,所有使用 Lyria 模型輔助創作和發布的音樂作品都将使用 SynthID 進行标記和識别。就在 11 月,SynthID 正式擴展到音樂和音頻領域 AI 水印的添加和識别。
據了解,SynthID 将在 AIGC 的音頻内容中嵌入水印,這種水印人耳聽不到,不會影響用戶的收聽體驗。唯有将聲音轉換成爲二維可視化的頻譜圖,水印才會被識别工具所捕獲,哪怕歌曲經過噪音增加、MP3 壓縮、加速或降速等處理,SynthID 仍能檢測到歌曲中水印的存在。
Lyria 一經發布,将憑借着強大的功能受到廣泛的關注,外媒一度稱之爲 " 音樂行業的未來 "。 然而,強大的 Lyria 離不開此前谷歌在 AudioLM 和 MusicLM 的實踐中累積下來的技術基礎。
AudioLM 是谷歌在 2022 年 9 月發布的 AI 音樂模型,作爲一個純音頻模型,它隻需收聽音頻,就能生成和提示風格相符的連貫音樂。
2023 年 2 月,谷歌又發布了一個 AIGC 音樂模型 MusicLM。相較于 AudioLM,它标記了一系列聲音片段,并将它們映射到語義片段中進行訓練。這就意味着,這一模型能夠接收用戶的文字或音頻輸入,并生成 AI 音樂作品。然而,谷歌表示,考慮到 " 可能引發音樂人的抗議和版權風險 ",并沒有正式發布這一模型,隻進行了小範圍的開放測試。
毫無疑問,從 MusicLM 到 Lyria,經過更多的音樂素材訓練,Lyria 模型所生成的音樂更加精準、更加有深度。然而更重要的是,AIGC 音樂模型正在被更多的音樂人接納,而谷歌也在與唱片公司的博弈中,逐漸學會規避 AIGC 的版權風險。
如何構建 AIGC 音樂時代的商業規則?
時間回到 7 個月前。
一首名爲《Heart on My Sleeve》的 AIGC 歌曲在全網病毒式傳播。很快,這首歌激怒 Drake 和 The Weeknd 背後的唱片公司環球音樂。在環球音樂的投訴下,《Heart on My Sleeve》迎來了全網下架。
如今,這首歌帶來的長尾效應,讓 YouTube 開始正視 AIGC 音樂使用的限制問題。
在 11 月 14 日的公開博客中,YouTube 表示 " 将爲平台上的音樂夥伴上線一項新的權益 ",他們可以要求删除那些 " 模仿藝術家獨特的演唱或說唱的 AIGC 内容 "。而平台在評定這些要求時會考慮許多因素,比如這段音樂是否來自 " 新聞報道、分析或者評論 "。
同時,YouTube 在今年 8 月與環球音樂達成夥伴關系,共同研發 AI 音樂工具。因此,這些有争議的内容也将面向 AI 工具研發團隊的音樂人和唱片公司開放,并且在未來幾個月,YouTube 将持續擴大開放範圍。
可見,訓練 AI 模型所用的素材是否合乎版權規定,是音樂平台與唱片公司争議的核心。避免版權風險,獲得藝術家的支持,是各家努力的同一方向。
遵循這一行動邏輯,Spotify 選擇在播客領域用 AI" 克隆 " 明星,而不是争議更加激烈的音樂領域。
今年 9 月,Spotify 推出新的 AI 語音克隆工具。在 OpenAI 的自動語音識别模型 Whisper 的技術支持下,人物能夠自動切換到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等各種語言,而且是 " 完全原聲 ",連說話節奏,語氣都能還原。這不僅沒有受到播客市場的不滿,反而獲得了 Dax Shepard、Monica Padman、Lex Fridman 等許多著名播客主的授權。
平息音樂内容在版權端的争議外,平台方還在加強 AIGC 内容的甄别與提示。
據悉,YouTube 的新規将要求創作者披露他們 " 合成或修改的内容 ",并要表明其 " 修改或合成的材料 ",以及他們 " 使用的 AI 工具 "。而 YouTube 将會在描述頁增加一個新的标簽,指出該内容的 " 聲音或者畫面是被更改或者合成的 "。
YouTube 此舉可能正是受到了 TikTok 的啓發。
早在今年 9 月 19 日,TikTok 就要求創作者給 AI 制作的内容貼上 "AI 生成 " 的标簽。此外,TikTok 還表示,正在測試新的自動工具,以标記 " 我們檢測到的是用 AI 編輯或創作的内容 ",而這也成爲接下來許多平台規制 AIGC 的工作重點。
在 YouTube 的公開博客中,表示接下來将集中部署運用 " 機器學習技術和審核人員相結合 " 的方式來 " 執行社區的準則 "。其中,"AI 工具有助于大規模檢測潛在的違規内容,而審核人員會努力确認内容是否确實越過了政策界限 "。而這可能正指的是首次擴展到音樂領域的 SynthID。
幾乎同時,Believe 也對外公布了 AI 音樂識别技術,并對識别的準确度進行了公開。
近期,Believe 在 Q3 季度的财報中表示,他們 " 創造了一些令人興奮的 AI 技術 ",該軟件能以 98% 的準确率判斷音樂是否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并以 93% 的準确率判斷它是否爲 " 深度僞造 "。公告表示,這項被稱之爲 "AI 雷達 " 的技術正在逐步應用。
從 AIGC 音樂的版權保護、用戶提示到相關識别技術,谷歌、Spotify、Believe、TikTok 等各家平台都走出了大緻相仿的規制路徑。但直面 AIGC 的泛濫,在硬币的另一面,各家平台也緊鑼密鼓地加緊了在 AIGC 領域的布局。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YouTube 就與環球音樂達成合作,啓動了一個音樂 AI 孵化器,與環球旗下的藝術家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在音樂中的應用。藝術家能提前接觸到正在開發的人工智能産品,并提供反饋。而此次的 Music AI Tools 就充分考慮了這些藝術家的意見。
與此同時,YouTube 還與三大唱片公司進行洽談,希望能使用他們的版權音樂進行 AI 模型訓練。不過,從目前 Dream Track 合作藝人中主要集中在環球音樂、華納音樂以及其他唱片公司的音樂人時,看來索尼音樂還沒有談成。
當與唱片公司合作進行 AIGC 内容創作的機遇十分有限,不乏有平台方另辟蹊徑。
例如,2022 年 12 月,Deezer 就推出了 app Zen,主要爲用戶提供 " 健康指導、鍛煉音頻以及沉浸式的助眠、療愈音樂和音頻 "。目前,Deezer 正在使用 AI 技術爲該平台生産内容。
在國内,網易雲音樂也上線了 AI 音樂制作平台 Xstudio,與小冰公司合作,爲音樂創作者提供可供使用的 AI 音源;TME 旗下銀河音效、MUSE、天琴實驗室和 Tencent AI Lab 共同打造了智能音樂創作助手 TME Studio,集成了音樂分離、MIR 計算、輔助寫詞、智能曲譜等系列 AI 功能。
顯而易見,在 AIGC 音樂的浪潮中,手握版權的唱片公司和音樂人始終沖在技術限制的第一線。而各家平台都在盡力協調,在允許平台上的創新行爲與保護藝術家受版權保護的作品之間實現平衡。
正如 Deezer 的 CEO Jeronimo Folgueira 所言:" 對于流媒體平台,AI 是個大問題,但是個更大的機遇 "。
AIGC 浪潮不會倒退,UGC 時代已經給出過答案
2023 年 9 月末,華納音樂集團的新任 CEO Robert Kyncl 參加了在加州舉辦的 2023 年代碼大會。他在演講中就指出,AIGC 與 UGC" 類比非常明顯 "。AI 技術的威脅,也能從 UGC 中找到解決辦法。
在華納音樂履職前,Kyncl 曾在 YouTube 和 Netflix 工作過 20 年,他曾幫助 YouTube 開創了這個屬于 UGC 内容和 YouTube 網紅的時代,讓 YouTube 在全球範圍内保持自身的競争力。
這段履曆讓 Kyncl 面對 AIGC 少了一些憤怒,多了一些平和,畢竟 AIGC" 這一浪潮并不會倒退 "。
演講中,Kyncl 回顧了 UGC 剛剛興起時的 YouTube。那時,YouTube 經常會受到大量内容所有者的投訴信息,表示自己的視頻或者音樂未經本人許可就被上傳到平台上。
直到 2006 年,谷歌收購了 YouTube 後,建立了一種版權識别的 Content ID 技術,追蹤平台上受版權保護的内容,并給予版權所有者相應的權益,允許他們删除這些内容,或者從這些内容中獲益。
正是此舉,将 YouTube 與版權所有者的關系從對抗性關系轉變成共赢的商業關系。
" 這樣一來,我們就建立了一個數十億美元的業務,現在已是每年數十億美元的業務。"Kyncl 說," 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全新的收入來源。而 AI 就是這樣的全新的超級工具。所以,我們也需要以同樣的想法來對待它。"
依照 YouTube 在 UGC 時代的治理邏輯,Synth ID 技術似乎有望成爲下一個确保 AIGC 浪潮中各方利益的存在,接下來就剩下平台方與版權方就分配規則的談判。
換言之,當平台标記出這些 AIGC 音樂,他們将如何處理這些音樂?如何與涉及的不同主體分配版權收益?作爲訓練 AI 語料庫的音樂又要以何種比例瓜分收益?而這将成爲平台能否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合作關系的關鍵。
不過,雖然有各類問題亟待解決,但是平台方所努力的方向卻是清晰而明确的。
從 PGC 到 UGC 再到 AIGC,每一次互聯網内容生産的話語權變革都要面臨新一輪的質疑與規範。正如當年,爲了順應 UGC 浪潮的發展所需,長短視頻平台開啓了音樂版權集中采買的時代。
現如今,AIGC 面對的侵權問題則更爲複雜。但在生産力的爆發和内容消費的熱情面前,平台方終将再走一遍 UGC 時代的老路,與創作者、版權所有者再進行一次可能要長期存續的版權拉鋸戰。
不過,無論是平台方還是唱片公司,大家行進的方向其實是一緻的,隻是在前進的路上,共同探索運行規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