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段街采在網絡上走紅。
主持人上天入地,走街串巷地逮着年紀大的普通路人,和随機抽選多個在校學生進行采訪,逐個詢問:" 你知道 XXX 明星嗎?你聽過 XXX 歌手的歌嗎?"
幾乎大多數人皺着眉,在腦内存裏搜刮一番後搖頭:"不認識,沒聽過。"
偶爾有幾個人知道的,大多也給出了算不上誇獎的評價。其中被搖頭否認的,不乏當下最頂流的小生、小花們。
這種真實無濾鏡的街頭盲采,真是太稀罕了——
尤其在這個粉絲四處出警,全網搜索愛豆關鍵詞,無孔不入地摁頭洗白。
逼得路人敢怒不敢言,爲了不被群起攻之,吐槽也被迫用明星拼音縮寫來自保的飯圈文化中。
而最妙的地方,不在采訪夠真實,而在于這些坦白得近乎紮心的路人評價,統統都會遞到被評價的明星歌手本人手裏。
難怪連網友也咋舌:" 節目組是有點膽量在的。"
居然敢成爲《内娛差評收集師》,湊齊一堆無感或差評,炫到正主面前?
這麽會搞事情,刺激啊!
把明星拉下神壇,
終于等到他們 " 出糗 "?
最近一部音樂綜藝《百川樂時空》,就讓網友爽到了。
作爲一部雙向代際實驗觀察類音樂綜藝,整活兒的創意非同一般。這個節目内容逐字拆解就是:代際實驗,觀察綜藝。
邀請已經成名的歌手,和有巨大年齡差,存在代溝的盲選素人坐在一起。
由歌手假扮成别的身份,與不認識自己的年長 / 年幼觀衆相遇在 KTV,用歌唱實力來征服對方。
在一開場就紮心紮肺:
黃绮珊被群訪的路人評價:" 歌好但人醜 ";
任賢齊已經在年輕人記憶中消失,偶遇到個别懂的,也隻不以爲意地說句:" 他的時代已經過去 ";
出道爆紅但沉寂多年的周蕙已然無人問津,被節目組問到當場痛哭:
你上一首爆款歌距離現在多少年?
還有多少人會來聽你的演唱會?
你覺得自己被遺忘了嗎?
你甘心嗎?
太狠了,說者無意,聽者紮心。
是的,這個 KTV 就像一個斷網的真空帶——
精心布置的燈光和華麗妝發啥都沒有,現有流量和過往榮譽一概清空,粉絲無腦誇贊也全部失效,歌手們統統" 打回原形 ",隻能當場 " 裸 " 奔。
圈地自嗨的頂流明星,走出舒适區接受非粉絲的素人考驗,這個配置想想都有被爽到。
比如節目裏貢獻的 " 名場面 " 包括:
王源自我介紹:" 我的名字叫王源。"
叔叔阿姨(冷漠地):" 哦。"
王源補充:" 我的職業是歌手。"
王源解釋:" 我這次是來給你們唱首歌的。"
還有各種老大爺看到他像見了孫子似的,指着眼前的地闆喊他站在這:" 你就對着我唱 ";
另外一個愛好音樂的老阿姨,堅持說他 " 一個高音沒劃過去 ",指導他怎樣唱才好……等等啼笑皆非場景。
别說,整個 " 面基 " 過程堪稱社死現場,替人尴尬的毛病都犯了,我生生用腳趾摳出一座魔仙城堡。
被踢出團隊的 " 飛兒樂團 " 主場詹雯婷,面對幾個半大滿場跑的小孩唱自己的代表作《我們的愛》。
孩子們開始不以爲然,素人們起初也漫不經心地翹腳攤在沙發上,吃零食玩遊戲。
後來被她歌聲驚豔到後,就算她拿出抖音賬号來,對方都不相信她是本人,以爲就一模仿秀。
但這也确實是節目設置的初衷:
讓中生代 vs 頂流 / 老一代歌手隐藏真實身份,喬裝打扮出現在 KTV 裏唱歌給素人聽。
測試一下不同年代的歌到底能不能跨越時空,打破時間局限,打動不同年齡和圈層的聽衆?
在群訪時候,被年輕人嘲 " 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的任賢齊,打扮成裝修工人進入 KTV,輕易被觀衆認出,一曲《傷心太平洋》征服了所有人;
在群訪時候,被某些路人評價 " 不想看她唱歌因爲太不美觀 " 的黃绮珊,換了保潔阿姨的制服,帶着口罩拎着拖把和水桶入場。
但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服設,也同樣也能在一展歌喉後震懾住了所有聽衆。
大家從漫不經心,不以爲然,到訝異轉頭,到震驚,到拍案叫絕……這些轉變也就隻在一首歌的時間裏。
年輕的流量們因無人認得尴尬在場,觀衆們爽了。
有代表作的實力派被年輕聽衆遺忘,觀衆們看哭了: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看吧,這确實是一個把明星拉下神壇,讓歌手打回原形的節目。
在不混飯圈的路人面前,内娛不再高貴,而回到了對音樂最基本也最純粹的判斷标準——
先别上來就尬誇外形多好,妝造多華麗,舞台夠牛逼,風格怎樣先鋒……撇開那些花裏胡哨的彩虹屁,回到最樸素的一點:
TA 的歌好聽嗎?
是粉絲圈地自嗨,還是能得到廣泛認可?
在最簡陋的設備和普通的場景之下,TA 的歌還有能打動人的力量嗎?
出道即巅峰,一首《約定》拿獎拿到手軟的周蕙,因各種原因職業生涯停擺。
然而她在幾個才讀小學的 10 歲出頭孩子面前重唱 23 年前的成名曲《約定》,仍然把她們驚豔得拍掌叫絕,讓年輕女孩淚灑當場。
即便她們年紀尚小,對人事的蒼茫和世事的無常都知之甚少,但好的音樂确實能彌合時間、時空、年齡界限。
爲什麽全網都在
盼着明星能 " 被打臉 "?
那段 " 天下多人不識君 " 的街頭采訪,之所以能讓網友叫好,歸根結底是一種情緒的投射。
看貴圈翻車,明星吃癟,大概是這屆吃瓜網友爲數不多的幾大樂事了。
倒不是因爲不盼着人好,而純粹是一種 " 叛逆 "。
畢竟這些年娛樂市場熱錢湧動,流量亂象當道,實在是看了太多:
日薪賺普通人一輩子的錢,卻德不配位的頂流明星;
也看了無數不買碎鑽、愛馬仕包包買菜,蹭别人訃告賣自己的慘,齊齊哭訴 " 明星是高危職業 " 的從業者;
(p 了個 s:歐陽娜娜也會在節目露面)
還有名下房産套數超過兩位數的直播明星,哭訴自己工作家庭兩手抓,沒有周末很辛苦;
不算頂流的歌手住北京别墅,餐具都用愛馬仕,卻還撒嬌喊粉絲 " 做明星好難,希望網友對明星再寬容一點 " ……
(再 p 個 s:吉克隽逸是常駐嘉賓)
要實力實力沒有,要作品作品沒有。
不顧愛豆本分,辜負粉絲期待,談戀愛撩騷之餘,還有同行出來幫忙賣慘說:" 藝人其實很可憐。"
(再再 ps,飛兒樂團阿沁是詹雯婷前 · 隊友)
以及圈内人群嘲諷家貧女明星吃魚子醬方式不對;
因一句 " 冰箱有碗 " 的猜謎遊戲引發哄堂大笑……
如此種種,不再累叙。網友們已經不止一次仰天長問:" 内娛到底在高貴什麽?"
而被粉絲、親友、媒體、經紀人捧在手心裏的明星藝人們,早已因爲身處雲端太久,再也聽不到真實評價。
而在太多的虛名、頭銜,摻水的獎項," 你好我也好 " 的商業互誇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這檔節目,爲什麽能因爲街頭群訪的 " 差評 " 引發大家的熱議?
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敢講實話,敢打差評的人太少了,尤其這些實話和差評會怼到本人面前,終于能突破 " 明星 " 結界,讓玻璃罩裏的高貴内娛從業者,聽一聽圈外人的真心話……
這種打臉,即便本質上無傷本尊分毫,但确實能給予網友一個發洩的渠道。
當然,一切都是一體兩面。
不論是節目裏經過了 " 素人考核 " 的歌手任賢齊,周蕙,詹雯婷,黃绮珊,還是去年引發全民狂潮的王心淩,蘇有朋,劉畊宏……爲什麽這兩年翻紅的,都是昔日的 " 老人 "?
被認定 " 時代已經過去 "、再也無人問津的樂壇老人們,仍然能以他們的作品喚起聽衆的情緒,也足以驗證佳作的力量。
潮水已經褪去,到底是誰在裸泳,大家心裏都有數。
濫竽充數的 " 貴圈人上人 " 們,前兩年還能趁着水渾摸魚,大衆在一派欣欣向榮之中也還能圖個新鮮。
而在如今整體市場疲軟,受衆群體性厭倦的情況下,大家已經懶得再迎合和買賬了。所以各種 "熱衷群嘲"、"坐等翻車"、"愛看打臉",不過是這種情緒下的表達方式之一。
如果内娛藝人們繼續擺爛,沉迷在虛幻的誇贊之中,那麽唱衰的論調隻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