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車領域兩名 CEO 備受輿論關照,一位是馬斯克,一位是雷軍,前者成爲特朗普的入幕之賓,主管機構效率與新能源發展,而後者則一直是 " 米粉 " 的團寵,被喊去擰螺絲的雷軍,憑借一張擺拍 " 睡在車間 " 圖片上熱搜。
被稱爲 " 雷布斯 " 的雷軍,與有意參照喬布斯蘋果(AAPL.US)思維的馬斯克,似乎越來越相似。就連小米汽車 SU7 剛推出時,也被與特斯拉(TSLA.US)的 Model 3 相提并論。
但事實上,小米(01810.HK)與特斯拉仍有着天壤之别。
産業模式不同
小米造車,更多是構建一個品項,與小米的其他軟硬件産品結合,形成一個閉環的品牌服務生态體系,爲 " 米粉 " 提供更多元和更多層次的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汽車其實是小米品牌生态的一個部分,與小米手機、其他小米電子産品同等重要。
特斯拉内部的版圖,則更多是圍繞造車而來,又從造車鋪展開去。例如特斯拉的主營業務包括汽車銷售、汽車租賃、軟件服務、動力和儲能,以汽車銷售這條産業鏈爲核心,衍生出更多的服務體系——包括汽車租賃、FSD 軟件服務、儲能等。
在核心的汽車業務環節,特斯拉從生産開始覆蓋到銷售與軟件服務,颠覆了傳統汽車銷售的模式——在過去的傳統品牌汽車主要通過經銷商來迅速搶占市場,而特斯拉則開辟了自營店,來實現服務的完善與變現,這種模式也爲如今的 " 新勢力 " 乃至小米所沿襲。
資源投入不同
與此同時,特斯拉的研發和專注力不僅放在軟件的升級上,更是通過不斷優化工藝來實現規模效益的提升,包括自研自産 AI 芯片和建設電池廠,通過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來提升産品品質和采購議價力。
小米則不太一樣,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資本開支而言,特斯拉的資本開支主要用在升級生産設施、上遊(如電池技術)制造能力、超充網絡和投資自動駕駛或其他 AI 技術上,而小米在注重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産業的同時,也不落下對手機及 AIoT 的資本投資,2024 年第 3 季,小米于手機及 AIoT 的資本開支投入爲 13.17 億元人民币,而對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産業的資本開支投入爲 18.68 億元人民币,可見小米對品牌生态的主要産品都同樣重視。
運營邏輯不同
小米通過生态系統内各個産品以及交叉使用吸流,形成完整的小米服務體系,提升用戶體驗、使用率和黏性,也因此,小米更注重營銷,即使造車促使小米增加對研發的投入,但其仍沒有放棄對營銷的關注,雷軍的社交賬号評論區更成爲 " 米粉 " 的 " 許願池 ",小米在近日推出最新款分區洗衣機時,就在公衆号推文提到,該産品正是依據 " 米粉 " 在 " 許願池 " 的提議而研發。
見下圖,小米當前營銷及推廣開支占收入的比重仍高于研發開支。
馬斯克則在特斯拉以外,組建他個人的獨角獸企業,可以的話與特斯拉形成協同效應,不可以的話,自己鬧着玩。例如他貸巨額收購的推特,也就是現在的 X,可以說是他營銷策略的一個延伸,特斯拉極少做品牌廣告,也甚少進行品牌公關,馬斯克的理念是通過社交平台的達人推薦、門店直播等來進行促銷宣傳,這也是他收購 X 的一個動機。
仿照蘋果的做法,特斯拉再通過硬件的吸流,而拓展高利潤的軟件和服務收入,這也是馬斯克如此賣力推銷 FSD 和 Robotaxi 的用意,因爲這些服務能夠産生更高的利潤。
2024 年第 3 季,小米銷售及推廣開支加上行政開支在内的經營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 8.32%,前三季的這一占比爲 8.48%,而研發開支的 2024 年第 3 季占比爲 6.44%,前三季占比爲 6.47%。
相比之下,特斯拉 2024 年第 3 季的營銷與行政開支合共占收入比重爲 4.71%,前三季的這一比例爲 5.33%,而第 3 季和前三季的研發開支占收入比則分别爲 4.13% 和 4.53%。
從現階段來看,特斯拉的 FSD 仍在投入階段,Robotaxi 也隻有時間而沒有詳情,特斯拉服務業務的飛輪仍未轉起來。
2024 年第 3 季,特斯拉的服務及其他業務分部貢獻收入 27.90 億美元,按年增長 28.81%,分部毛利率有所提升,按年提升 2.86 個百分點,至 8.82%。雖然利潤率有所提升,但該業務的規模尚未形成,在現階段仍未見規模效應推動的利潤率擴張。
相較而言,蘋果 2024 年 9 月财季服務分部毛利率高達 74.03%,截至 2024 年 9 月末止 12 個月的毛利率達到 73.88%,可見特斯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米則不同,小米憑借手機和消費電子産品累積的品牌實力,已實現了相當可觀的服務收入,也爲其賣車奠定了基礎,隻是小米的服務收入主要來自其品牌影響力,以廣告和遊戲業務爲主,或尚未形成能軟件變現的體系。但不管如何,這已爲其帶來可觀的利潤。
2024 年第 3 季,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爲 84.63 億元人民币,僅占其總收入的 9.15%,但該業務分部的毛利率高達 77.45%,是遠高于智能手機業務的 11.69%、物聯網與生活消費品的 20.76% 以及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 17.12%,爲小米最大的毛利來源,占了總毛利的 34.71%。
總結
小米與特斯拉的業務經營模式與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盡管小米的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分部在推出第二個季度就實現了大幅度的毛利率提升,于 2024 年第 3 季達到了 17.12% 的水平,高于特斯拉同期的汽車銷售毛利率 16.40%,卻并不能就此斷定小米汽車比特斯拉有優勢,因爲其運營的邏輯存在很大的差别。
此外,從量能上來看,小米今年以來已實現累計生産 10 萬輛新車的目标,并将沖刺 2024 年全年交付 13 萬輛新車的新目标。目前小米汽車由北京經開區的一期工廠生産,該工廠産能或爲 15 萬輛,而小米正在鄰近開發二期廠房,産能或也爲 15 萬輛,但要到 2025 年才能投産。
從交付量來看,其産能使用率已到達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小米汽車要承接住流量,其現有工廠将超産能運作,而新工廠投産将增加小米的開支,這有可能對其未來的毛利率帶來壓力。就目前的産能來看,小米汽車要提升毛利率,或主要通過優化産品組合——即增加高定價産品的銷售比重來實現。
特斯拉截至 2024 年 9 月末止 12 個月的全球汽車産量爲 181 萬輛,其産能爲 235 萬輛,這意味着特斯拉除了能通過優化産品組合外,還能通過産能使用率的提升——即通過促銷增加全年産量,來提升毛利率。
另外,小米能通過其他産品與服務的聯動,協同汽車業務,來互爲促進。特斯拉則主要通過垂直整合和優化工藝來提升盈利表現。
所以,不存在誰的業務模式更優勝,而隻是取決于誰能有效利用自身現有資源來實現利潤最大化,超越自己就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