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周末最熱議的體育話題。
起因是一張截圖。
管晨辰跑到吳柳芳的抖音評論區裏說:" 前輩姐姐,你要擦就擦你的呗,就不要給體操扣屎盆子了,你的正能量體操好像不需要。"
這裏,20 歲的管晨辰前年退役,此前她拿過東京奧運會女子平衡木冠軍,抖音粉絲 350 萬;
30 歲的吳柳芳的職業生涯成績要遜色很多,她都沒有參加過奧運會。
面對榮譽更高的後輩,吳柳芳也沒客氣,反問: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然後雙方開始了一場短暫而陰陽怪氣的暗諷。
拿那麽多獎牌(就這麽點可憐的成績) 等你瘦下來(就這麽魁梧的身形)
運動員之間打嘴仗的事很常見,但像這麽能出圈的并不多。
究其原因在于話題走向了擦邊、國家隊運動員身份、管的太多等等方向。
從輿論的分化就看得出。
一方認爲,吳柳芳沒怎麽擦邊,反正我就是愛看。
美美與共,更何況她衣服穿得那麽多,比比賽時候都多,夠保守吧。
說着說着網友們開始上頭了,哭訴感謝國家,感謝芳芳。
另一方則站到了管晨辰一邊。
他們一幀一幀去截圖證明吳柳芳就是擦邊,她還頂着體操國家隊的身份,衣服上還繡着國旗,太有失體統。
他們覺得那些說吳柳芳沒錯的網友,都是在物化女性。
因爲她做的事與古代青樓女子無異。
最後來一句 " 網絡需要正能量 " 終結話題。
這些碰撞的觀點幾乎不可調和。
随之而來的卻是吳柳芳瘋狂漲粉,從不到 5 萬漲到了 250 萬,僅僅用兩天時間。
你很難想象,一個沒多少作品,沒多少冠軍的退役運動員,正在往網紅方向走,還走得順風順水。
這就是互聯網,造神隻在一夜之間。
認真說起來,這件事還挺複雜。
比如,你可能會說吳柳芳在擦邊。
通過逐幀分析和反複觀摩兩天兩夜後,我發現真的擦邊。
有的是内容和标題 " 奶兇 "" 奶龍 " 交相呼應;
有的是借助一兩個動作,調動男性荷爾蒙。
但嚴重嗎?
我找了她最搔首弄姿的狀态,發現穿得不可謂不嚴,動作也挺拘束。
她全部視頻基本做到了不露事業線。
如果這都算擦邊,那幾乎所有平台的多數美女博主都得下播,另一邊正式場合的大量熱舞也該被禁掉。
這樣的豎圖排列,你覺得三張圖裏哪個最擦邊?
而且有時候對她的批評也有點牽強附會。
比如這張圖,被人暗示她全裸姿态下色誘網友。
從動圖來看,不過是穿着粉色的衣服和短褲,但轉發過程中圖片越來越失真,最後導緻像什麽都沒穿。
再者,你可能會說吳柳芳借助前國家隊運動員身份擦邊。
證據是抖音賬号置頂封面裏她身穿國家隊服裝了。
文案寫的還是 " 以後就是正式的 798 人啦 "(所屬 MCN 公司)。
穿着國家隊衣服,卻爲一家民企吆喝助威,成何體統?
但這衣服另有隐情,按網友說法來說有兩種渠道:作爲退役運動員;攢足積分兌換。
從品牌方的立場來說,我敢送,就不怕普通人敢穿,更何況是前國家隊運動員的吳柳芳呢,所以穿穿拍拍也沒啥問題。
而且,在那些視頻裏,她也沒多提自己體操運動員的身份,就是一個勁地跳熱舞。
說到這裏,你可能話題一轉,對吳柳芳說國家送你去北大讀書,讓你當老師,你怎麽不珍惜,還當擦邊網紅了。
這更是典型的無中生有。
她隻是去北京體育大學讀過書;也沒有證據表明,她獲得過一份編制内工作。
從網上資料來看,她最多讀書後擔任過某體操項目的青少年比賽裁判。2020 年,吳柳芳仍從事體操相關活動,進入中小學與學生一起上體育課。
然後沒其他信息了。
沒法去北大這些 985 讀書,一個原因可能是吳柳芳的成績不夠突出。
說起來她的職業生涯也挺坎坷的。
她在 2012 年 5 月全國體操錦标賽暨奧運會選拔賽中,跌落平衡木肩頸重重着地受傷,當時現場人員以爲她會像桑蘭一樣重傷。
好在去醫院檢查後發現用頸托固定一到兩周就能恢複。
這次比賽本是她最有機會進奧運名單的一次,結果受傷後第二年,她就退役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這次很多網友同情她,也并不是同情她本人,最關心的反而是對于管晨辰的依據。
這樣的橫圖比較,你又覺得誰過分呢?
網友覺得你跳過熱舞,也有支持展露身體曲線的言論,怎麽換到别人身上就不可以呢。
要拒絕嘩衆取寵,那大家一起歇菜,這樣才公平公正。
否則就是平台選擇性執法,欺負沒有發聲機會的小博主罷了。
那會是劇本演繹嗎?
很多人覺得她倆所屬的 MCN 公司間合作多,老闆間關系好,那這次有可能是這兩位員工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但這裏有不少疑點。
首先,以往劇本演繹往往是要共同出鏡的,畫面裏也有相關标注,這樣就不會讓網友誤會其中一人的道德品質。
其次,管晨辰已經擁有 350 多萬粉絲,通過故意說垃圾話來幫 5 萬粉的吳柳芳漲粉的後果不堪設想。
就像現在管晨辰評論區湧現大量差評,換做是你你願意去做嗎?
當然比她慘的還是吳柳芳了。
現在她被禁止關注了。
這樣的結局值得玩味,表明互聯網毀神也可以隻在一夜之間。
跳開這起争議事件,事實上沒人關心女運動員的生存境況。
因爲真沒人愛看。
2018-2019 賽季 WCBA 一場比賽,場上球員和工作人員都快被場邊觀衆要多了。
上個賽季情況也沒好到哪裏去。
觀衆主要集中于兩個籃筐附近。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便宜了球迷。
你要是個大忙人,看不了一賽季,那花 48 元一天看四場,也很省事。
女足方面,趙麗娜之前說中國女足聯賽的上座率不到百人。
她的這句話真不是誇大其詞,網友統計了去年前十輪的情況,有的球隊場均上座率一兩百人。
看到這裏,一個可怕的結論呼之欲出:
我們并不愛看女足女籃聯賽,我們隻是喜歡她們在國際賽場上赢球。
對了,趙麗娜還說過:
她的很多隊友在退役後都做着一些跟曾經的職業毫不相關的事情,比如做蛋餅、城管、獄警、賣茶葉等等。
相比來說,做個網紅會更好上手,也更自由一點。
我們都算好的。歐美體育愛好者常常提及一個數據:
女子體育通常不太受歡迎,僅占體育媒體總報道的 5%。
所以你刷新聞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奇談。
巴黎奧運會上被譽爲最美運動員的跳高女神艾琳娜 · 庫利琴科,爆出她在 OnlyFans 有賬号,平時會發布一些擦邊的健身視頻。
英國短道速滑女運動員 Elise Christie 曾奪下世界冠軍,退役後不得不賣掉房子艱苦生活,但她轉戰 OnlyFans 後,人生又走向巅峰。
看看夠刺激了吧。
但在這裏,我不是倡導運動員混不下去就去擦邊賣肉。
而是說,全世界都有大量運動項目商業化不夠的問題。
這裏不隻是指女運動員的境遇,而是指整個項目。
在乒乓球 " 飯圈化 " 之前,乒超聯賽是很難賣出去票的。
2013 年的乒超,山東隊一場比賽中,全場僅一位老年男性觀衆,還在啃燒餅!
那些年,乒超不是在裸奔,就是去裸奔的路上。
同樣,據說:
羽毛球職業生涯總獎金排名第一的是馬來西亞著名選手李宗偉,其 19 年職業生涯賺了 185 萬美元獎金,每年平均不到 10 萬美元。
不算廣告代言這些,差不多相當于貼錢打球。
林丹對此深有感受,所以想推動獎金更高的比賽吸引年輕人來打。
我們還可以再列一下:
2024 蒙特利爾跳水世界杯,冠軍獎金 6000 美元,亞軍 5000 美元,季軍 4000 美元,團體比賽則按照人數平分獎金。 2 年一屆的跳水世錦賽的冠軍獎金才 2 萬美元,亞軍 1.5 萬美元(這已經是除了奧運會的最高級别賽事了)
這反而了很多歐美運動員劍走偏鋒。
美聯社采訪了多名現役和退役奧運選手,他們均描述了爲了參加巴黎奧運會所做出的 " 犧牲 "。 包括新西蘭賽艇選手 Robbie Manson、加拿大撐杆跳選手 Alysha Newman、德國跳水運動員 Timo Barthel、墨西哥跳水運動員叠 Diego Belleza Isaia 和澳大利亞首位公開同性戀的奧運金牌得主 Matthew Mitcham,因沒有資助或者贊助,他們都在 OnlyFans 上找到了穩定的财務來源。
你不得不吐槽一句,歐美誰人不擦邊。
問題來了,傑克老哥穿的比自己跳水時少嗎,還能少到哪裏去呢?
說白了,這些比賽獎金低,這些比賽商業化程度低,遠動員入不敷出。
與此對應,一個真的懂球,卻從不買票去看比賽,也不會爲運動員代言的東西買賬的人,其實價值不大。
在職業體育裏,願意花錢的就是高質量球迷。
體育并不神聖,職業體育其實就是一場真實的秀,願意爲這場秀買單的觀衆,才是顧客。
曾經梅威瑟和帕奎奧一場比賽吸金 4 億美元,是最能體現商業體育的時刻。
現在泰森與網紅傑克 · 保羅一場比賽,年近 60 歲的他拿走 2000 萬美元,也是商業體育燦爛時刻的閃爍。
現實就這麽殘酷。
怎麽辦呢?
所以越來越多運動員在意起了飯圈。
足球裏,梅西與 C 羅不是一個國家,但雙方粉絲吵架吵了 15 年了。
C 羅 INS 有足足 6 億粉絲,梅西也有 5 億。你猜這動辄數億的粉絲,有多少自己踢足球的?
NBA 的那些粉絲,尤其是女性粉絲,會打籃球嗎?
或者說極端一點。
F1 賽車這麽多觀衆,99.99% 連 F1 賽車的毛都沒摸過吧。
一項運動要想商業化,本來就要接受大量非專業的粉絲。你别看那些懂球帝說起足球來一套一套的,真讓他們上場踢球,空門都不一定能射進。
但也許有一天呢?
比如有一天,吵得不可開交的乒乓球 " 飯圈粉絲 ",球看得多了,現場去得多了,肯定是會了解規則的,也能逐漸領略到乒乓球之美。
如果中間有誰手癢心癢,也想去運動一下。那可真是一石二鳥,兩全其美了。
文娛體育不分家。
這些商業化程度低的項目變成一場秀,相比于單純作爲競技體育更有遠景。
而這才是更可持續的正能量。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産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麽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衆号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裏現在已經有 650 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