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
衆所周知,我們的小島秀夫哥哥平時除了做遊戲,就是在自己的 X 上銳評各類 ACG 産品,無論是遊戲、動漫,還是電影、電視劇,凡是島哥哥說牛逼的,那大夥看了估計都得說好——畢竟,你永遠可以相信小島秀夫的審美。正巧,最近我就發現島哥哥正在推薦一部漫改動畫《膽大黨》。
于是我特地去搜了一下,發現這部番确實是現象級作品。不光在外網的讨論度高,甚至還多次在各種動漫榜單上霸榜。但搜着搜着,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外網,不少網友因爲《膽大黨》的同人二創作品吵了起來——對這個二創作品,既有網友支持,也有網友反對,二者之間碰撞的火花甚至上升到了種族與國家層面。一位網友還就反對二創者的國籍調侃道:"Bro 對同人作品感到崩潰,而日本以排外和粉飾一切而聞名。"
事情還要從 X 上的一位畫師 @Lynn6Thorex 開始說起。這位畫師來自牙買加,從她 X 賬号所發布的各種動态中能夠看出,她擅長于繪制各類 " 黑皮 " 風格角色,或者說就是擅長繪制各種黑人角色。除此之外,她還常與其他擁有類似風格的畫師互動并點贊這類作品。
在 2024 年 12 月 1 日,她發布了一張《膽大黨》的同人圖,圖中包含《膽大黨》的兩位主要角色:日本女高中生绫濑桃和禦宅族高倉健,畫風則延續這位畫師一貫的風格——黑人化。
這樣的畫風迅速引起不少日本網友的争議,有人覺得這是一種對原作的不尊重,還有人言辭激烈地批判道:" 仍有很多種族主義者聲稱改變一個日本角色的種族不算歧視。他們的智商太低了,甚至都理解不了什麽是歧視。" 從這位日本網友的言論中可以看出,他對這種修改人種的行爲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并認爲這是對日本人的種族歧視。
客觀來說,這張二次創作作品上的人物的确難以讓人辨認出原始的設定,并且已經看不出是傳統意義上的日本人——黑皮膚、厚嘴唇、卷曲的頭發,完全就是典型的黑人外貌特征。而對類似的現象,不少網友也表示粗暴地 " 洗黑 " 動漫中的亞洲角色,并不會令少數族裔真正得到重視。
在另一邊,《膽大黨》的海外配音演員似乎對這張二創作品很是喜愛。根據這位 @AJBecklesVO 的 X 賬号資料顯示,他正是高倉健這一角色的海外配音。他不光發推支持二創作者,還将頭像換成了被 " 黑化 " 的高倉健。
這同樣令日本網友的不滿更進一步,由此還引發了一輪新的、針對聲優的炎上。在這場炎上中,更是有人翻出了該賬号曾經發布的言論,做出了合訂本。此前,這位聲優一方面表示 " 黑人出演原本膚色較淺的角色根本不會有任何影響,沒什麽大不了的 ",一方面又說 " 大多數情況下白人不應該扮演有色人種 "。
在這種顯得格外雙标的曆史言論被扒出後,不光有人發布推文要求官方更換配音演員,還有人進行進一步的網絡暴力。到了最後,@AJBecklesVO 甚至注銷了賬号以求息事甯人。事到如今,整場風波已經在日本網友的反擊下,發展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
而這其實是網友們積怨已久的結果——這種将日漫角色改成黑人的情況,屢有發生。早在多年前,外網就不乏這樣的一種聲音:爲何日本動漫中缺少黑人角色?也有人對某些具體的日本動漫發問,爲何其中的角色全都擁有白皙的皮膚和筆直的頭發?
伴随着這樣的風潮,有專門将日本動漫角色重繪成黑人形象的畫師開始爆改番劇,使其中的形象成爲黑人模樣,以此來符合少數族裔的審美。隻不過,當這種情形呈現在互聯網上,置于全球網友的視野中,就很難不令一部分人看得頭皮發麻。
但另一方面,互聯網上黑人——甚至是黑色皮膚的人——不能 " 洗白 " 的現狀,則表現得更爲激烈。比如在前幾年,一位日本畫師繪制了迪士尼動畫電影《魔法滿屋》的同人二創,将原版的 3D 畫風修改成了 2D 美漫風格,算得上是極爲優秀的一幅二創作品。
但歐美網友不樂意了,不少人說這幅二創将幾乎所有人的膚色全都拉白了不止一個色号,顯然是 " 種族歧視 " 行徑。而畫師也迫于壓力将相關推文删除,以免遭受更多的網絡暴力。而由其直接引發的 "#shutupgringo(閉嘴傻老美)" 事件,則是後話。
再比如,曾創作過《POP TEAM EPIC》等作品的知名漫畫家大川ぶくぶ,他在今年所繪制的《斯普拉頓 3》同人圖,也被人細緻入微地進行觀察,甚至使用取色器區分具體色号,以此來坐實這種 " 種族歧視 " 行爲,絲毫不去考慮這是否是光照所産生的影響。最後,此事也以大川ぶくぶ的道歉告終。
就這樣,較大的輿論聲量集中在了深色皮膚的角色身上,但凡這樣的角色被 " 洗白 ",那麽肇事的畫師必然要經曆一番苦戰。即便深色皮膚所代表的不是黑人——無論是拉丁美洲居民還是日本澀谷辣妹,隻要皮膚顔色深了,就别想淺回來。當然,作者也可以選擇不畫深色皮膚的角色,不過這又會回到 " 爲什麽作品中隻有白色皮膚 " 的問題上,形成一個死循環。
因此,在 " 更改黑人角色皮膚顔色不被允許,更改亞洲角色皮膚顔色可以被縱容 " 這種堪稱雙标并持續已久的情況下,日本網友的言辭變得激烈,也是可想而知的了。而這次,就恰恰是一個寓于偶然中發生的必然事件。爲此發聲的人,也照舊會被扣上 " 種族歧視 " 的帽子——就比如這位網友,他酷酷地說了一句 "YO",然後語氣強硬地要求停止這種将亞洲角色變黑的現象,并指出:" 我們不是迪士尼角色 "。
不得不說,這樣的發言确實挺純真的,尤其是那句 "Yo,I ’ m Japanese",先是用語氣詞彰顯出一股子玩世不恭的态度,接着又把自己的身份迅速點明,不可不謂之完美的開場白。也正是因爲這句話含有的魔力,讓不少人用這句話玩起梗來,用各種外國人圖片配上 "Yo,I ’ m Japanese" 的文字,顯得荒誕又滑稽。
從外網網友們對這個插曲的态度來看,最終還是會回到 " 種族歧視 " 這個話題上來。日本網友拒斥亞洲角色黑人化的言論,在這裏卻被視爲種族主義的宣言,這也算得上是個吊詭的狀況,也很有上文所提到的雙标意味。
造成這般現狀的緣由在何處呢?首先,日本,乃至整個亞洲,在曆史上都并無由膚色問題衍生出的種族矛盾,因此對膚色問題并不敏感,個人審美在創作中具備很高的優先級。而歐美國家則礙于曆史緣故,必須強調種族平等,反對種族歧視,将膚色與人種問題拉高到了政治正确的層面上。兩種價值觀在認知上的不對等,必然會引發沖突。
就比如有人轉發此前火極一時的巴西初音推文,并配上那段足以成爲公式的文字 "Yo,I ’ m Japanese",試圖以此反諷那位日本網友,但其仍忽視了巴西初音這一形象所存在的日系二次元審美。
另一個顯著的案例,便是《刺客信條:影》中的黑人武士形象 " 彌助 "。作爲首部以亞洲地區爲主舞台的《刺客信條》正作,其主角彌助居然是一個黑人,這與此前 " 刺客信條 " 系列中以 " 本地人 " 爲主角的慣例完全不符。
雖說彌助該人在曆史上确有記載,但選擇這個黑人作爲主角,仍令日本玩家感到反感,甚至有一絲 " 黑人成了影響日本曆史關鍵人物 " 的感覺。除此之外,育碧對日本的曆史考據也并不考究,看似認真地從書縫中找出了彌助這一人物,可書頁上的内容卻被忽視:櫻花與水稻竟能同框出現。
因此,日本玩家認爲便認爲育碧該舉傷害了民族感情,缺乏曆史正确性與文化尊重性。于是收集了各類證據,并發起相關的情願行動,将此事一路告到外務省去,足以見得《刺客信條:影》的黑人武士事件,在日本玩家群體中引發的争議有多大。
可歐美開發商必須通過某種方式彰顯自己的政治正确,選擇黑人武士形象也出于此原因。而最近被洩露出的神秘粉色裝扮,也遭到大量網友嘲諷,仿佛彌助成了跨性别武士一樣。如果這真是讨好某些群體,那确實是爲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了。
隻不過,這樣的強行政治正确方式完全就是隔靴搔癢,真正的問題并未被解決:少數族裔出現在主流作品中的方式仍不合理,要麽順應刻闆印象,要麽讓其他角色 " 黑化 "。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真正地塑造一個合理的少數族裔形象出來。
因此,這種對少數族裔形象的不合理塑造,不光加深了人們的刻闆印象,還給反對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批判角度:少數族裔成了文化偷竊者。表面上的政治正确,卻導緻了整個群體的污名化。
在一次創作中,這樣的現象源自創作者的态度,到了二次創作中,情況則會變得更加複雜。二創作者既是某部作品的受衆,又是某部作品的傳播者。從受衆的角度來看,少數族裔當然有理由在消費某些對少數身份缺失關注的作品後,對其進行二次創作,令其符合自身的審美與旨趣,但沒有足夠的理由将修改後的作品,視作正統予以傳播。
互聯網則給這種行爲取了個名字,叫 Fixed art(修正式藝術)。其修正的方向,是從修正者的意識形态角度出發,而非審美趣向角度,這就導緻其與美醜無關——甚至還存在用修正式藝術修改政治正确産物,以求負負得正的現象。
回到這次事件中,其實各種魔改角色的行爲,最初都是不值得被苛責的,真正令風波不斷發酵升級的,還是一次又一次的觸底反彈,這樣的觸底反彈也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愈是強調政治正确,就愈是引發反政治正确者的矯枉過正;愈是反政治正确,就愈是在激烈的言辭中被解構成爲新的互聯網樂子。
于是,在這充斥着無窮無盡争吵與謾罵的互聯網裏,普通人的聲音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下,創作者被困于不同聲浪交織的樊籬中,真正的問題卻成了戈耳狄俄斯之結。而不管是極端的政治正确還是極端的反政治正确,都隻會帶來一條又一條觸之即死的紅線,問題被回避,卻沒有被解決。
或許,在文化與文化真正相互理解的那一天到來前,未來的創作者們——無論是原創還是二創,都注定要帶着愈益緊窒的鐐铐跳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