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吃好了嗎?
紅包都準備了嗎?
還有,明天活動安排了嗎?
Sir 今天除了要給各位毒飯說聲除夕快樂,還必須堅守好崗位。
比如說。
大年初一,有多少人都盼着它——
流浪地球 2
已經買了票的,就當先做做功課,精彩翻倍。
還在猶豫的,這篇就是來打消顧慮——
春節檔目前第一期待,Sir 已經先替大家驗過貨了。
四年前的震撼仍餘音繞梁。
那時本以為國産科幻即将千帆競發,奈何之後幾年,接棒者寥寥無幾。
大家開始意識到工業基礎仍不成熟,從人才到技術,各方面的短闆都很明顯。
這才有郭帆導演對第二部的評價:
本以為是從一到二,結果發現是從零開始。
三層意思:
既說困難,一部《流浪地球》的成功還不足以直接支撐續作飛升;
也說決心,主創立下高标準,為避免重複上次的缺憾,必須全部重來;
更昭示了,全劇組立志為國産科幻夯實地基的巨大決心。
直到 Sir 看到了全劇組耗時四年交出的這份答卷後,才敢相信——
《流浪地球 2》,将再次刷新你對中國科幻片的想象。
(注:本文不含核心情節的劇透,可放心食用)
01
今天是除夕,此時此刻一定有萬千同胞擡頭望月。
用這種方式回應着中國人已在骨血裡流淌了千百年的鄉愁、牽挂和美好祝願。
正如電影裡的這家人、這些人,正如旁白中那句引自李白的詩句: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而《流浪地球 2》将告訴你的是:
這顆圍繞地球旋轉了幾十億年的天體,即将脫離地球的 " 懷抱 ",流浪太空。
在地球流浪之前,人類先把月球放逐了。
這項計劃名為 " 逐月 ",是 " 流浪地球計劃 " 的一部分。
為此,人類在月球建造了三台行星級發動機,但跟地球上的略有區别。
地球發動機突出地表,巍峨壯闊。
月球發動機深埋地下,隐而不顯。
但在點火的刹那,爆發出的威力同樣毀天滅地。
很快,意外發生,發動機接連發生事故。
月球墜落危機襲來。
人類在地面火力全開,高速掃射着每一塊拖着火尾的隕石,誓死捍衛每一條生命。
可惜,杯水車薪。
已經數不清這是人類啟動 " 流浪地球計劃 " 以來第幾次 " 命懸一線 "。
而命懸一線,是《流浪地球》世界中的常态。
對于這個詞,電影裡有一個格外形象的場景——
太空電梯。
宇航員們坐在轎廂中,一邊忍受着 8G 的超重痛楚,一邊在 9 萬公裡高的 " 九霄之上 " 感受着靈魂深處的眩暈。
而他們的全部安危,僅僅依托于那幾根固定轎廂的線纜。
一切都看上那麼讓人震顫。
這可是人類隻能在神話中建造出的" 巴别塔"(通天塔),現在,它被科技的 " 魔法 " 實現了。
一切又看上去那麼使人不安。
似乎 " 一陣風 " 吹過,這座塔便會随風而散。
人類千算萬算,大概也不會算到,這陣風由本該最唯命是從的無人機吹來。
這一天,太空電梯基地的無人機群 " 叛亂 " 了。
沒有發出任何指令,但它們全部迎風而動。
仿佛裹藏着一種不能讓人類亵渎天空之神的企圖,無人機戰隊與人類開戰。
機器人沒有生命,在任何戰争中,它們都立于不敗之地。
于是,方舟空間站墜落地面。
人類死傷無數。
但越是在這種危難之中,往往越能錘煉出人性的質地。
《流浪地球 2》聚焦的,正是這些星星之火——
在那生死存亡之際,有人下意識地就要豁出命去護住自己的心上人。
有人一息尚存,便絕不會讓敵人得逞。
有人無論如何都要把女兒給搶回來。
即使對手是死神。
即使代價是他得穿透死亡毫無縫隙的高牆。
因為他無法看着女兒的眼睛,聽着女兒要抱抱的呼喊卻無動于衷。
就像我們也無法看着這個小男孩的眸子,心安理得地跟他說:
對不起,你們下一代的人生,與我無關。
我們能說的,隻有周喆直(李雪健 飾)已經替我們說出的那句: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02
悲壯感将貫穿電影,卻不能概括全片。
Sir 三天前參加了《流浪地球 2》的首映,看到主題" 比一好一點 ",心裡有些忐忑。
當然記得看第一部時的感動:
外骨骼裝甲、地球發動機、災難場面 ……
以往在好萊塢大片裡才能看到的奇觀,終于出現在我們的電影裡。
可興奮歸興奮,必須承認,作為一部講究精确的硬核科幻片,許多細節看起來還比較粗糙。
△《流浪地球》
大量遠景鏡頭的運用,便能看出來創作團隊的不自信。
郭帆導演承認,《流浪地球》在特效與制作上,與好萊塢的差距還有二十年。
四年過去,這 " 好一點 " 究竟能好多少?
事實證明,多慮了。
走出影廳後 Sir 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如果說看《流浪地球》時是感動,這次看《流浪地球 2》便是震撼——
科幻效果上,有了全面的、質的升級。
場面更大、細節更多、更逼真、想象力更豐富。
開場幾分鐘,就有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一炸:
太空電梯!
自現代宇宙航行學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這個概念後," 太空電梯 " 便反複出現在阿瑟 · 克拉克等科幻巨匠的小說裡,成為代表性景觀。
它的作用和日常的電梯類似,但能夠送人們到太空觀光或運送貨物。
《星際探索》裡,曾有過設想,宇航員可以沿着外壁攀上爬下,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
《流浪地球 2》中,則是世界科幻片史上第一次正面、細緻地表現太空電梯。
電影裡,這個超強交通工具十分貼合現實,它的轎廂是個四方體,裡面可以坐人,外面有鋼筋和四個助推器牽引。
一點火,就會像火箭一樣直沖雲霄,縱貫天地。
電影裡,你看得到電梯從地面飛向太空的遠景,也可以俯視、仰視它的高速運動。
轎廂騰空,那渺小的人類智慧與遼闊太空的對比,那升降的疾速與壯麗,滿載着人類對太空的向往,對生存的渴望, 伴随轟鳴聲與澎湃的 BGM,讓人熱淚盈眶。
" 扶搖直上九萬裡 "" 送我上青雲 ",仿佛聽到古人浪漫的吟詠。
《流浪地球》裡的特效大場面,主要集中在救援隊在冰雪災害中逃難,和大家合力點燃木星那幾段。
《流浪地球 2》則豐富得多。
由太空電梯危機、月球墜落危機引發的行星發動機過載、隕石、洪水、空戰、爆炸、城市崩壞 ……
你在好萊塢大片裡看到沒看到過的,這裡都有。
直接帶來視覺沖擊的大的奇觀之外,還有許多充滿設計感的小巧思。
記得預告片裡這個門框機器人嗎?
它既是安檢門,能在檢測到你身上有違禁物後直接對你動手。
又能被人操縱着到各種極端環境裡執行任務。
還能當保镖。
有一幕,高壩上,周喆直坐着輪椅,忽然洪水滔天,一個浪打來。
它迅速紮根地面,從一個門框展開成一扇門,擋住巨浪侵襲。
△ 瞬間聯想到《權力的遊戲》裡的 "hold the door"
還有這些有點像瓦力的小機械狗,就像真實的小狗一樣,忠誠、勇敢、蠢萌。
想不想要一隻遛遛?
不過,熟悉科幻片的毒飯們想必知道,科幻大片最重要的,不僅是要視覺炸,還得讓這些炸裂效果看着真。
郭帆導演曾問劉慈欣:你心目中的科幻片應該是什麼樣的?
大劉回答:拍得像是未來的紀錄片。
也就是說,得讓觀衆相信,未來,這些構想都有可能真的存在或發生。
主創透露,為了做出逼真的太空電梯,從第一步畫原型圖開始,就困難重重。
因為它既要滿足觀衆對 " 奇觀 " 的想象,又要讓人信以為真,更需服務于劇情。
拍攝時,難度更大了。
郭帆導演本以為,可以把太空電梯當成個房子去拍,但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它會動啊!
于是,劇組給轎廂的底部鋪滿彈簧和電機," 開動起來跟拖拉機一樣,手都在震。"
這 " 動 " 裡,也分好多種,離地時怎麼動,在高空時怎麼動,加速、減速時怎麼動,受到撞擊時怎麼動。
每一處,都得用不同的拍攝手法。
" 看着真 " 的背後,是科學的支撐。
分段式動力推進,利用磁力抓取并與空間站對接。
而電梯轎廂在離開與進入地球時會與大氣層摩擦,産生熱量,對電梯造成傷害。
為此,他們借鑒了阿西莫夫小說裡 " 冰盾 " 的概念,在太空中通過注水,瞬間把火焰融成冰,既解決了摩擦過熱的問題,又能節省成本。
在團隊精益求精的努力下,才終于有了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歎為觀止的太空電梯。
從《流浪地球》裡實在的上海電梯,到《流浪地球 2》裡科幻的太空電梯。
主創團隊放飛想象,探索新的邊界。
讓人心潮澎湃的,不止是科幻世界之壯美。
還有我們電影人未來無限的可能——
我們或許,真的能拍出未來世界生活方式的先導片?
03
導演郭帆說:
"《流浪地球 2》側重的主題是‘陪伴’,這種柔軟的中國式情感表達造就了電影打動人心的底色。"
陪伴,可以是家人、朋友、戰友的相互扶持,共同進退。
也可以是超越肉身的存在。
圖恒宇(劉德華 飾)的女兒幼年喪命,隻留有一段意識,孤獨地禁锢在一個小小的數碼載體中。
他為了陪伴女兒,拜托上司馬兆(甯理 飾),把他自己的意識也上傳到那個空靈世界。
陪伴,也不隻在此時此刻。
看完《流浪地球 2》,周喆直這段話長久回蕩在 Sir 的心頭:
在一萬五千年前,大腿骨折是緻命的
隻能等在原地,被野獸吃掉
但
這根股骨愈合了
它是人類文明誕生的标志
意味着它受傷以後
有人為他處理傷口,有人為他提供水和食物
有人保護他,不受野獸的攻擊
團結,延續着文明的火種
一萬五千年後的今天
又一根斷裂的股骨,擺在了我們面前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在如今标榜自我,認為感受高于一切,吹捧及時享樂的時代。
責任,這個閃耀着古典主義光輝的心靈法則,聽起來居然有些陌生。
而責任,或許才是陪伴的終極注解。
源自一種已被當代人不屑一顧,甚至避之不及的精神:為了我秉持的信念,也為了你。
為了讓你開心,讓你幸福,讓你活下去。
當地球行将毀滅,你會怎麼做?
是幹脆放棄抵抗,挨完這後半生。
還是加入 " 移山計劃 "、" 流浪地球計劃 ",為延續人類的文明盡綿薄之力。
或許任何一種選擇,都沒有錯。
《流浪地球》系列不是在說,這個以百代為單位的奮鬥目标是多麼優越,更不是在歌頌犧牲。
而是在說,這似乎,是為了讓更多人活下去,保存人類文明唯一的選擇——
如果想活,它就不以人的不喜歡、反感、讨厭、仇恨、消極抵制而改變。
你大概會說,其他人、人類文明,跟我有什麼關系?
那換一種說法,如果是為了你的孩子,為了你孩子的孩子,為了地球上其他千萬種生命呢?
《流浪地球 2》提出了一個假設:
當人類即将遭遇滅頂之災,要麼所有人一起死,要麼少數人為多數人自願赴死。
該由誰去送死?
之所以要做這種選擇,是因為别無選擇。
《流浪地球 2》沒有那些俗套的 " 小我 " 與 " 大我 "。
人物的動機很明确,也很現實。
情感。
劉培強(吳京 飾)報名,是為了兒子,因為兒子還在地球上,他想讓孩子活下來。
把人從 " 英雄 " 的宏大叙事中剝除,讓情感落在了能引發理解和共鳴的實處。
拯救地球,是為了那份對家人的責任感,那份愛。
這份羁絆,讓貫穿兩部的父子情感更生動可感。
而他的每次選擇,乃至走向《流浪地球》的大結局,與木星同歸于盡,都幻化成了一種 " 我在 " 的精神力量,陪伴着兒子劉啟,直到永恒。
2019 年,看完《流浪地球》,Sir 說," 它憑一己之力,将中國科幻電影提升到了世界高度。"
它的背後,是他們整個制作團隊。
郭帆導演說:制作《流浪地球》時,還用了許多土法煉鋼,拍《流浪地球 2》的時候,情況本來好了很多,但是沒料到拍攝内容又難了許多,這讓那個 " 好很多 " 就不存在了。
到底難在哪?
導演有野心,想要提高電影的 " 多樣性 ",使之達到好萊塢 A 級電影的信息密度,這就要求叙事、表演、美術、特效等等所有環節都有質的提升,這樣才能讓每一幀都經得起大銀幕的檢驗。
舉個例子,如何展現體積感,比如超出人經驗範圍的行星發動機?
他們想到用雲做參照物。
△ 圖源:B 站 @哔斯卡金像獎,下同
最難的,則是把人物變年輕,單單是讓劉培強那張臉減齡 20 歲,就需要花許多精細功夫。
直觀的統計更能說明一切。
從鏡頭、特效、後期公司、前期公司到攝制過程當中加入的外國團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
《流浪地球》2000 多個特效鏡頭,而《流浪地球 2》裡,則是 6000 個。
其中包括 102 個科幻類主場景,置景展開面積超過 90 萬平米;比《流浪地球》多了整整 10 倍,内容量比第一部多了 2 倍以上。
5310 張概念設計,9989 張分鏡頭畫稿,以及 95000 件服化道。
宇航服,拿出來可以穿;車輛,可以正常開動。
每個小小的活動的機械臂,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構造,能夠變成一個産品;中科院的顧問團隊為電影把關,準備了長達十幾萬字的世界觀梳理 ……
所以,盡管有了《流浪地球》的嘗試,這次仍是從零開始,一點點摸索。
在幕後資料片中,劇組用一個" 從入門到入門 "的小細節诠釋了一句古話:
日拱一卒,任重道遠。
至于電影,《流浪地球 2》真的 " 比一好一點 " 嗎?
從點映的整體口碑來看,謙虛了。
《流浪地球 2》還在制作之時,一位網友在預告片裡發現了一處錯誤。
郭帆導演在微博上看到後,立刻接受,感謝,并修改。
事實上,拍攝過程中,已有二十多個實習生進組,專幹記錄錯誤的活。
" 我們一定要把犯過的錯誤記下來,然後複盤整理,這樣才有助于我們不斷去積累電影工業化經驗,讓更多學生,更多同行去使用。"
在為自己,為觀衆負責,超越自我的同時,他們自發地肩負起推動中國科幻片發展的責任。
從零開始,摸索出真正的工業化模式,并造福整個行業。
就像映後沙溢在現場說的那樣:
" 以前看好萊塢的科幻片,就像小時候看到别的小朋友玩着變形金剛,自己手裡隻有小木槍。
現在,我們也有自己的了。"
《流浪地球》還會有第三部嗎?
郭導親口應承過了:不賠錢,就拍 3。
Sir 也把話放這,多久都等。
因為越來越多人将意識到,對于國産科幻來說,也許,從《流浪地球》的種子,到《流浪地球 2》的萌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這群仰望着,不斷彙聚着,讓想象與星辰共舞的電影人。
一定會讓綠樹成蔭,讓鮮花開滿枝頭。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哆啦 C 夢